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仙岩溶湿地4种覆被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湿地系统中的稻田被撂荒以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可以为湿地的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为研究样地,采集芦苇湿地、华科拉莎草湿地、稻田撂荒地(以双穗雀稗和莲子草为优势植被)和稻田的耕层土壤样品,采用比色法和氯仿熏蒸法分别检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稻田撂荒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为(345.20±30.06) mg/kg,显著低于其它三种覆被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DNA、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48.03±18.48) mg/kg、(5.65±1.48)μg/kg、(19.16±1.43) mg g-1(24h)-1和(2.20±0.94) mg g-1(24h)-1,均显著低于稻田,而与两种天然湿地没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稻田撂荒地能与稻田明显分开,而与其它两种覆被土壤有所交叉。统计分析表明,MBC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与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MBN、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与土壤总有机碳(SOC)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微生物DNA与SOC、总氮(TN)和碱解氮(AN)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Mg2+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会仙湿地中的稻田在撂荒以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两种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影响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pH、SOC、TN、AN和Mg2+。因此,建议在稻田撂荒地上重新种植水稻,以加快会仙岩溶湿地的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2.
杨瑞林  魏学智  陈婧 《广西植物》2013,33(2):214-218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蕤核的花粉形态及叶片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蕤核花粉体积小,近球形,辐射对称,具三沟,外壁具条纹状纹饰。上下表皮均有角质层,但形态不同。下表皮有气孔分布,气孔略下陷,气孔密度每平方毫米200~300个,气孔存在三种状态。叶片为异面叶,栅栏组织细胞由2~3层柱状细胞构成,排列紧密,海绵组织由管状细胞构成,细胞间隙大。蕤核虽属于中生植物,但叶片微观结构趋近于旱生植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蕤核(Prinsepia uniflora Batal.)叶片的解剖结构,并对叶片中的黄酮类、生物碱类及多糖的组织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蕤核叶片上表皮有角质层,下表皮有气孔分布,气孔密度为278个·mm-2,近轴面栅栏组织细胞2~3层,排列紧密而整齐,含有许多晶体;叶片主脉木质部发达,由多列导管组成。上述特征说明蕤核叶片的解剖结构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组织化学定位显示黄酮多分布于栅栏组织和厚角组织,生物碱含量少,多糖均匀分布于叶肉中。  相似文献   
4.
一种优化的测定水稻硅含量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更为简便且准确的水稻(Oryza sativa)硅含量测定方法, 对硅钼蓝分光光度法的多个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 并对水稻样品的前处理——消解法和高压灭菌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还原剂为抗坏血酸、测定波长为600 nm、硅钼黄显色时间和硅钼蓝稳定时间分别为5和25分钟为最佳测定条件, 样品的前处理则是消解法优于高压灭菌法, 前者提取硅的效果好于后者。该优化方法为深入研究水稻和其它植物中硅的吸收和转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杜鹃花属照山白叶表皮及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杜鹃花属植物照山白的叶表皮及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该种的叶表皮细胞表面光滑,胞间界限明显;叶上下表皮均有盾状鳞,上表皮仅有针状毛;气孔器仅见于下表皮,分布稀疏,副卫细胞和保卫细胞表面光滑。扫描电镜下可见该种的花粉为四合花粉,呈正四面体排列,具三沟,表面纹饰为负网状雕纹,局部区域有大颗粒状突起。  相似文献   
6.
射干和马蔺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瑞林 《广西植物》2002,22(3):237-238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对射干和马蔺的花粉粒进行了观察与研究。二者的花粉粒均为长球形 ,左右对称 ,不等极 ,具单沟 (远极沟 ) ,射干花粉粒外壁网状饰纹较粗 ,网脊稍弯曲 ,网胞大 ,网眼中有颗粒 ;马蔺花粉粒外壁网状饰纹较细 ,网脊平滑 ,网胞小 ,网眼中无颗粒。  相似文献   
7.
山西霍山罂粟科植物花粉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瑞林  魏学智  毕润成 《广西植物》2003,23(3):231-232,I003,I00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西霍山罂粟科白屈菜属白屈菜、紫堇属延胡索、角茴香属角茴香、秃疮花属秃疮花 4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 ,以上 4种花粉差异大。角茴香花粉粒近球形 ,具合沟 ;延胡索花粉粒长球形 ,表面纹饰较光滑 ;白屈菜花粉粒长球形或近球形 ;秃疮花花粉粒近球形。角茴香花粉表面纹饰为刺状纹和细网状纹的复合纹 ,白屈菜花粉表面纹饰为细网状纹和颗粒状纹的复合纹 ,秃疮花花粉表面纹饰为细颗粒状纹。延胡索、白屈菜、秃疮花花粉粒的萌发沟均为三沟 ,但沟的形态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植物分泌有机酸在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酸含量季节性变化与氮磷有效性的关系,在灌木林和原生林各选择3种优势植物,测定雨季和旱季两个季节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有机酸含量、碳氮磷含量和比值、有效性氮磷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结果表明:原生林植物根际土的草酸含量高于灌木林,而苹果酸和乙酸含量则低于灌木林;根际土草酸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2个植被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草酸含量在雨季高于旱季,而苹果酸和乙酸含量则低于旱季;土壤草酸含量与有机碳、全氮、全磷和N∶P值呈显著正相关,与C∶N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与草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植物分泌有机酸的季节性变化与土壤养分状态和自身养分需求相关,而有机酸耦合微生物对养分有效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根际土的有机酸季节变化可能是喀斯特生态系统中植物适应土壤养分限制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绿肥配施氮肥对岩溶区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肥参与耕作改制是土壤培肥及作物增产的有效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至关重要。【目的】研究绿肥配施氮肥对岩溶区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阐明微生物、土壤生态环境因子及作物产量的相互关系,为岩溶稻区绿肥替代氮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典型岩溶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冬闲+不施氮肥(CK)、冬闲+氮肥(N)、绿肥+不施氮肥(M)、绿肥+氮肥(MN) 4个处理,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对土壤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测序,解析不同施肥处理对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MN处理显著提高了早稻产量,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降低了速效磷含量。MN处理显著提高细菌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而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在MN处理有降低趋势。岩溶稻田土壤优势细菌类群主要为Chloroflexi、Prote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等,优势真菌类群主要为Ascomycota、Basidiomycota和Zygomycota等。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关键环境因子。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真菌群落交互关系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莫唑胺治疗垂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垂体瘤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显微镜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并给予溴隐亭口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替莫唑胺胶囊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泌乳素、IGF-1、GH水平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RL、IGF-1、GH、TSH水平均降低,FT4、ACTH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血清PRL、IGF-1、GH、TSH水平更低,FT4、ACTH水平更高(P0.05)。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莫唑胺治疗垂体瘤的临床疗效好,推测其机制与降低血清PRL、IGF-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