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效率更高的成熟心肌细胞分离方法。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升主动脉逆行灌流法分离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对照组采用Langendorff装置灌流;实验组在Langendorff装置基础上加压匀速灌流。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计算杆状细胞比率及产量;通过台盼蓝染色和局部场剌激评价心肌细胞活性。结果分离即刻,实验组杆状细胞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3±4.4)%νs.(53.4±5.2)%,P<0.01】;实验组活细胞产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3.6±0.7)×107νs.(1.9±0.6)×107,P<0.01]。复钙过程中,实验组发生自发性收缩的细胞比率及变圆细胞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4±2.1)%νs.(18.9±4.5)%,P<0.01;(5.3±1.3)%νs.(8.6±1.7)%,P<0.05】。实验组台盼蓝染色阴性的杆状细胞比率和局部场剌激条件下收缩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3±8.2)%νs.(90.6±9.8)%,P<0.05;(92.2±7.6)%νs.(85±6.4)%,P<0.01】。结论Ⅱ型胶原酶加压灌流可获得高产量、高活性的心肌细胞,提高了成熟心肌细胞的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116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治疗组(n=58)和常规治疗组(n=58)。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血脂及血清TGF-β1、IL-1β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及血清TGF-β1、IL-1β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月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血脂无显著差异,血清IL-1β较治疗前下降(P〈0.01),罗格列酮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血清TGF—β1较治疗前上升(P〈0.05),罗格列酮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罗格列酮能调控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介质和抗炎因子的分泌,可能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δ(PPARδ)的表达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的相关性。方法:纳入52例ACS患者和46例健康对照者,分离其外周血单核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PPARδ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MMP-9和TIMP-1的水平。结果: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PPARδ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ACS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TIMP-1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PPARδ表达水平与MMP-9呈负相关(r=-0.421,p0.05),而与TIMP-1呈正相关(r=0.531,p0.05)。结论:PPARδ可能在ACS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A(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AA,PDGF-AA)及PDGF-α受体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on rats,SHR)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中的作用,采用Western blot、 [3H]TdR及 [3H]Leu掺入率等方法,观察在SHR和WKY大鼠VSMC中PDGF-AA及PDGF受体表达的差异; 在PDGF-AA刺激下VSMC增殖和肥大反应的变化.结果显示,SHR-VSMC 中PDGF-AA、PDGF-α受体蛋白表达明显高于WKY-VSMC(P<0.01),而PDGF-β受体蛋白表达在SHR-VSMC与WKY-VSMC无明显差异; 在不同浓度PDGF-AA刺激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3H掺入率在SHR-VSMC明显增强且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1).本研究表明PDGF-A链及其α受体的自泌性增高,可能是导致SHR-VSMC异常增殖和肥大,并导致血管构型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食品产地溯源是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工作。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作为一种兼具快速、简便、不破坏试样、分析过程无试剂消耗等优点的新兴绿色检测技术,近年来被逐步应用于食品产地溯源的研究中。简要介绍了应用于食品产地溯源研究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技术及软件平台,同时概述了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外食品产地溯源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在目前产地溯源研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近红外光谱溯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人的钙蛋白酶抑制蛋白( calpastatin, CAST)外源基因整合到C57BL/6J小鼠中,构建高表达CAST的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pRP.EX3d-EF1A-CAST-IRES-eGFP载体,回收片段后通过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片段注入到C57 BL/6 J小鼠受精卵中,将其胚胎移植至同期发情的假孕受体母鼠输卵管内获得子代小鼠。采用PCR方法鉴定出阳性的转基因小鼠,确定首建鼠,通过与C57BL/6J小鼠回交后互交数代建系。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AST基因和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将90枚注射受精卵移植到3只假孕鼠中,3只均怀孕,移植成功率100%,产下23只子鼠,经PCR鉴定得到2只转基因阳性首建鼠,阳性率为9%。子代小鼠进行RT-PCR检查显示,CAST基因在转基因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脑和骨骼肌中均有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查显示,CAST蛋白表达在转基因小鼠中显著高于同窝阴性小鼠。结论通过显微注射法成功构建CAST高表达的转基因小鼠,为进一步研究CAST奠定了良好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在酒精性心肌病(ACM)患者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纳入32例ACM患者,给予戒酒和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左室舒张未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血浆NO水平。比较治疗前后NO的水平,并将NO水平的变化幅度与治疗后LVEDD和LVEF的变化幅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血浆NO的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的水平(22.86±6.61μmol/Lvs.26.23±6.52μmol/L,P〈0.01)。治疗3个月后血浆NO水平的增加幅度与LVEDD的降低幅度(r=0,78,95%CI:0.60~0.89,P〈0.01)和LVEF的升高幅度(I=0.75,95%CI:0.55~0.87,P〈0.01)均显著相关。结论:血浆N0水平的变化可用于评估ACM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在酒精性心肌损害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乙醇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作为刺激因素,将培养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乙醛组和乙醛+UCP2抑制剂京尼平组(京尼平组),干预24小时后检测心肌细胞中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SOA)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水平,并检测UCP2的蛋白表达水平,另一组实验干预72小时后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乙醛组心肌细胞中SOA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NO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UCP2的蛋白水平也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而与乙醛组比较,京尼平组心肌细胞中SOA的水平进一步增加(P<0.01),NO的水平也进一步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乙醛可诱导培养心肌细胞凋亡(P<0.01),而京尼平组凋亡率较乙醛组则进一步升高(P<0.01)。结论:UCP2在酒精性心肌损害中通过调控SOA/NO的水平发挥代偿性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在酒精性心肌病(ACM)患者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纳入32例ACM患者,给予戒酒和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血浆NO水平。比较治疗前后NO的水平,并将NO水平的变化幅度与治疗后LVEDD和LVEF的变化幅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血浆NO的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的水平(22.86±6.61μmol/L vs.26.23±6.52μmol/L,P<0.01)。治疗3个月后血浆NO水平的增加幅度与LVEDD的降低幅度(r=0.78,95%CI:0.60~0.89,P<0.01)和LVEF的升高幅度(r=0.75,95%CI:0.55~0.87,P<0.01)均显著相关。结论:血浆NO水平的变化可用于评估ACM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马双陶  杨大春  唐兵  李德  速晓华  杨永健 《生物磁学》2011,(15):2851-2853,2821
目的:探讨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protein2,UCP2)在酒精性心肌损害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乙醇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作为刺激因素,将培养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乙醛组和乙醛+ucP2抑制剂京尼平组(京尼平组),干预24小时后检测心肌细胞中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anion,SOA)及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的水平,并检测UCP2的蛋白表达水平,另一组实验干预72小时后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乙醛组心肌细胞中SOA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NO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UCP2的蛋白水平也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而与乙醛组比较,京尼平组心肌细胞中SOA的水平进一步增加(P〈0.01),NO的水平也进一步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乙醛可诱导培养心肌细胞凋亡(P〈0.01),而京尼平组凋亡率较乙醛组则进一步升高(P〈0.01)。结论:UCP2在酒精性心肌损害中通过调控SOA/NO的水平发挥代偿性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