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皖南花猪不同发育阶段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脂联素(Adp)及其受体(AdpR1、AdpR2)和瘦素(leptin)mRNA的变化及性别差异。方法:选择出生、30、45、90、180日龄的皖南花猪雌、雄各5头,以β-actin为内标,采用△△Ct相对定量实时荧光PCR方法对皮下脂肪和肾周脂肪中Adp、AdpR1、AdpR2和leptin mRN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不同发育阶段皮下脂肪和肾周脂肪Adp、AdpR1、AdpR2、leptin mRNA的表达都有极显著差异(P<0.01)。总体上Adp mRNA在肾周脂肪显著高于皮下脂肪(P<0.05);AdpR1、AdpR2和leptin mRNA在皮下脂肪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肾周脂肪(P<0.05或P<0.01)。除个别基因和个别日龄外,总体上各基因mRNA表达的性别差异不明显。无论在皮下脂肪还是肾周脂肪,Adp mRNA的表达与AdpR1、AdpR2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leptin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皖南花猪不同发育阶段脂肪组织中Adp、AdpR1、AdpR2、leptin的基因表达有差异,且有组织特异性;Adp与其受体mRNA表达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氟哌啶醇致僵直大鼠模拟帕金森病(PD)的运动不能,通过高频电刺激下丘脑后核(PH),观察大鼠僵直和运动能 力的变化,从而探讨PH 在PD治疗中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成年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PH 刺激组、假刺激组和对照组,对 PH 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大鼠双侧PH 置入双极刺激电极,腹腔注射氟哌啶醇30 min 后,PH刺激组给予持续高频电刺激(130 Hz,60 us, 100 uA),分别利用爬杆实验和跑步机实验评价大鼠僵直程度和运动能力。结果:腹腔注射氟哌啶醇1.0 mg/kg 后,①大鼠呈僵 直状态,其潜伏期为167.88± 17.88 s, 给予双侧PH 高频电刺激后潜伏期显著缩短至77.5± 21.27 s(P<0.01)。②跑步机试验显示大 鼠跑动速度和跑动距离显著下降,分别为5.78± 0.90 cm/s 和8.06± 4.35 m(P<0.01),给予双侧PH高频电刺激后显著提高跑动速 度和跑动距离,分别为12.72± 3.66 cm/s 和98.61± 96.75 m(P<0.01)。结论:腹腔注射氟哌啶醇可模拟帕金森病的僵直和运动不 能症状,双侧高频电刺激PH 可显著拮抗氟哌啶醇对大鼠僵直和运动不能的作用,提示PH 为DBS治疗帕金森病运动不能的有效 刺激靶点,为临床DBS 刺激PH 治疗PD 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氟哌啶醇致僵直大鼠模拟帕金森病(PD)的运动不能,通过高频电刺激下丘脑后核(PH),观察大鼠僵直和运动能力的变化,从而探讨PH在PD治疗中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PH刺激组、假刺激组和对照组,对PH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大鼠双侧PH置入双极刺激电极,腹腔注射氟哌啶醇30min后,PH刺激组给予持续高频电刺激(130Hz,60μs,100μA),分别利用爬杆实验和跑步机实验评价大鼠僵直程度和运动能力。结果:腹腔注射氟哌啶醇1.0mg/kg后,①大鼠呈僵直状态,其潜伏期为167.88±17.88S,给予双侧PH高频电刺激后潜伏期显著缩短至77.5±21.27s(P〈0.01)。②跑步机试验显示大鼠跑动速度和跑动距离显著下降,分别为5.78±0.90cm/s和8.06±4.35m(P〈0.01),给予双侧PH高频电刺激后显著提高跑动速度和跑动距离,分别为12.72±3.66cm/s和98.61±96.75m(P〈0.01)。结论:腹腔注射氟哌啶醇可模拟帕金森病的僵直和运动不能症状,双侧高频电刺激PH可显著拮抗氟哌啶醇对大鼠僵直和运动不能的作用,提示PH为DBS治疗帕金森病运动不能的有效刺激靶点,为临床DBS刺激PH治疗PD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多房棘球绦虫在我国自然动物宿主的发现及其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报告在我国宁夏固原地区野生动物首次发现多房棘球蚴痫的病原自然感染。当地红狐自然感染多房棘球绦虫成虫27.27%,感染强度1,840—4,050条;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自然感染多房棘球蚴0.2%。成虫孕节人工感染小白鼠后163—424天,在其肝脏内可检到发育含有大量成熟原头节的多房棘球蚴。成虫期与幼虫期的形态特征有详细的描述并同国外代表性地区的报告列表比较。对我国西北地区人体多房棘球蚴病作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体外研究京尼平-壳聚糖微球可控性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神经生长因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技术制备包埋神经生长因子的京尼平-壳聚糖微球,京尼平为化学交联剂;应用扫描电镜、粒径分布、体外缓释动力学及细胞生物活性分别对微球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京尼平-壳聚糖微球表面光滑,平均粒径在5.1~50.5μm之间;京尼平的浓度可影响微球在体外释放神经生长因子的速度,经高浓度京尼平交联的微球能减缓并持续释放神经生长因子;此外,从京尼平-壳聚糖微球释放的神经生长因子可维持PC12细胞的生物活性,提高NGF生物利用率。结论:京尼平-壳聚糖微球能有效缓释具有生物活性的NGF超过14天,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综合症所致新生儿肺损伤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综合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65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为对照组。分析新生儿肺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综合症所致新生儿肺损伤高危险因素有高雌激素水平、机体免疫失衡、高微量元素硒、高总胆汁酸、高甘胆酸(p均0.05)。结论: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综合症所致新生儿肺损伤的高危因素较多,临床上要积极采取措施,避免产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油茶皂苷与月桂酰肌氨酸钠(Sodium lauroyl sarcosinate,SLS)之间的协同作用。方法:考察油茶皂苷的加入对复配体系表面活性的影响,并探究复配体系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复配体系中加入质量分率(α1)为1%的油茶皂苷时,其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增效12.35%,表面张力(γ)比SLS低4.12%;体系的接触角为23.9°,相比于油茶皂苷的接触角减小23°,润湿性大幅提升。当α1为1%、10%时,发泡体积相比油茶皂苷分别增效85.04%、72.68%。在α1=4%时,泡沫稳定性相较于SLS增效11.35%。油茶皂苷-SLS复配体系在高温下稳定性优异,具有良好的抗硬水能力;在盐离子和酸性条件下,复配体系的CMC显著降低,表面活性提高。结论:油茶皂苷-SLS复配体系在表面活性上存在良好的协同效应,油茶皂苷的生产及应用不仅有利于日用化学工业的发展,而且对充分开发利用茶籽饼这一天然资源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