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探讨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ART-PS)在体外溶出实验中,相比于青蒿素原药的溶出效果以及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组织分布规律。在体外溶出实验中,分别在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三种溶出介质中,与青蒿素原药的溶出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在体内生物利用度实验中,通过对18只大鼠分别灌胃青蒿素原药与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后,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考察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差异。在组织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对98只大鼠分别灌胃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和青蒿素原药,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心、肝、脾、肺、肾、脑,共6个组织器官中的药物浓度。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的体外溶出率在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分别是青蒿素原药的4.04、3.59和3.82倍。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青蒿素原药,生物利用度提高为青蒿素原药的2.90倍。在组织分布的结果中,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和青蒿素原药都主要分布在心脏和肝脏中,其中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在不同时间各个组织中的相应含量都比原药高。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相比于青蒿素原药,在体外的溶出效果更好,在体内的吸收释放效果更佳,在各组织器官中的药物含量明显高于原药,为解决青蒿素因难溶于水而在实际应用中受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新型木质素柴油的制备工艺优化方法及其理化性质评价。根据添加木质素的比例、乳化剂的添加量和等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分别选择添加木质素的量为总质量2%、3%和4%的比例,以乳化剂的用量为4%、5%和6%,HLB为8.3、8.8和9.3以及0.2、0.3和0.4 g的助乳化剂用量的不同等条件为水平标准,配制了多种不同比例的乳化油,最终筛选乳化条件为:HLB值为9.3,乳化剂的用量为6.0%,助乳化剂的加入量为1.2%,乳化温度为室温,乳化时间2 min。同时还针对氧化安定性、含硫量、酸度、10%蒸余物残炭、铜片腐蚀、机械杂质、运动粘度、凝点、闪点(闭合)、十六烷值、馏程、密度十二项指标进行了国家标准检测均高于GB 252-2000轻柴油的国家标准。其中木质素柴油的十六烷值均到了46.1和48.8,远远超过了45的国家标准;这对开发柴油的替代燃料,缓解燃料供需紧张矛盾,降低燃料消耗率等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药用植物三七总皂苷原粉和超微粉的粉体粒度、电位、显微结构、红外光谱、溶解速度这几项理化性质的研究,判定两种粉体的优劣,为三七总皂苷超微粉的市场推广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原粉经纳米化处理后成为三七总皂苷超微粉,其化学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但显微结构从条状的晶体变为由纳米球紧密排列的不规则形态,其粉体平均粒径也从1 122.4 nm缩小到153.4 nm,完成了从微米到纳米的转变,其水溶液也变为稳定的胶体溶液。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模拟人体环境的条件下,发现三七总皂苷超微粉比三七总皂苷原粉早1 min完全溶解。说明三七总皂苷超微粉比三七总皂苷原粉颗粒更小,更易溶于水,更易与人体吸收。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压榨牡丹籽油产率及油品质量,并为进一步探索低温压榨牡丹籽油的可行性提供技术和理论基础,本实验应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适温压榨牡丹籽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程度高,实验误差小,最终得到适温压榨制备牡丹籽油最佳制备工艺为:压力4.6 MPa、进料速度1 600 g·min-1、压榨温度73℃、含水率4.6%;所得最大出油率为23.11%,残油率为7.02%。经检测最佳制备条件提取的牡丹籽油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90.36%,其中亚麻酸含量为40.71%、亚油酸含量为27.25%、油酸含量为22.40%、饱和脂肪酸中棕榈酸含量为7.23%、硬脂酸为1.60%。牡丹籽油酸价为2.61 mg·g-1、过氧化值为1.56 mmol·kg-1。所有检测结果均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行业标准LS/T 3242-2014》牡丹籽油中质量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三七总皂苷的水溶性及其制剂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运用喷雾干燥法对三七总皂苷进行超细化,利用正交试验分析得到喷雾干燥制备三七总皂苷超细粉的最佳条件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经分析所得最佳制备条件为:进口温度为140℃、三七总皂苷的浓度为65 g·L-1、进料流速为30 L·h-1和空气脉冲为4。对三七总皂苷原粉和喷雾干燥所得超细粉进行了理化性质检测,SEM扫描结果显示超细粉形貌规则,激光粒度仪测得粒径为70.5 nm;红外光谱检测所得结果证实超细粉化学性质较原粉无明显改变,不影响其药性;通过DSC、X-Ray检测所得结果显示超细粉与原粉相比晶体结晶度有所改变说明其水溶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木质素、碱木质素和铵化木质素的制备方法,且对这3种木质素的比重、钠元素含量、X射线衍射、热重、溶解度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铵化木质素不含有碱金属钠,同时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即铵化木质素解决了纯木质素难溶于水的问题,又解决了碱木质素与柴油乳化后对柴油发动机汽缸内的损坏和长期使用会存在积炭的风险。这说明铵化木质素与木质素和碱木质素相比更适于同柴油乳化混合,实现传统化石能源的添加剂,铵化木质素为我国林木废弃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和替代能源开发提供了一条潜在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五指山绿茶中5种儿茶素类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同时测定五指山绿茶中表儿茶素(E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为:HIQ SIL C18 V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1.5%冰乙酸体系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80 nm;流速为1.0 mL.min-1;进样量10μL;柱温为35℃。在优化条件下,5种儿茶素类成分的浓度分别在15~300、10~200、10~200、20~400和10~200μg.mL-1与色谱峰面积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在96.20%~99.64%之间;RSD在1.12%~2.24%之间。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绿茶中儿茶素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