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1.
2.
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粪便排病毒规律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学义  刘崇柏 《病毒学报》1989,5(2):188-190
  相似文献   
3.
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是珍贵的毛皮动物,也是我国天山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研究该动物的生态学,对于阐明自然疫源地的动物流行病规律及指导制订消灭疫源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用标记动物进行动物生态学研究,国外于五十年代即已作了大量工作(PendletonR.C.1956)。一些苏联学者为解决鼠疫动物流行病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许多旱獭生态学研究。例如,Bn6n~os(1961,1962)用染色标记方法对灰旱獭的移动性进行了观察,把旱獭移动分为迁出式移动和种群内移动,Kn3nJios(1964)用染色标记法对红旱獭(Marmota caudata)的活动性和移动性进行了详细的观察;bepcuⅡgena(1966)用放射性同位素及染色标记法对灰旱獭的种群内接触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首先在印度发现(Khuroo,M.S.:Am.J.Med.,68:818,1980),我国新疆南部地区自1984年开始相继发生流行(刘玉璋等: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9,1986)。1986年11月~1987年4月,在和田地区洛甫县又发生了局部爆发流行。经排除甲、乙型肝炎,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感染后,证明为一次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主要为青壮年。在流行区采集急性期病人粪便,用病人恢复期血清做免疫电镜,在甲,乙两名病人粪便中查见有清晰抗体桥的直径27~30nm的廿面体病毒颗粒集落。  相似文献   
5.
我国戊型肝炎病毒基因组cDNA全序列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毕胜利  曹学义 《病毒学报》1992,8(3):271-279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