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9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λAGTl0为载体,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建立了NIH/3T3,C-11细胞基因文库,所得重组子值分别为:6×105pfu,2.5x106pfu,1.8x106Pfu,1.4×106pfu均超过了建库要求的理论值。并且从C-11细胞基因文库中分离出成纤维蛋白质DNA片段克隆,使得这-DNA片段竞隆到PBR322质粒中。  相似文献   
2.
黄杉属一新种和梣属一新亚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木,高达12米,胸径30厘米;树皮深灰色,下部不规则片状开裂;一年生枝淡黄色(干时红褐色),主枝无毛或有疏毛,侧枝有褐色密毛,老枝灰色,无毛,叶条形,螺旋状着生,在枝下部排成二列,长1.5—2.5厘米,宽约2毫米,先端微凹,上面深绿色,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球果圆锥状卵形,基部宽,上部较窄,长4.5—8.0厘米,径4—5厘米;中部种鳞肾形或横椭圆状肾形,长2厘米,宽3.2厘米,鳞背露出部分密生褐色短毛;苞鳞露出部分向后反伸,中裂窄三角形,长2—3毫米,侧裂三角状,先端凸尖,长1—2毫米.种子三角状卵圆形,长9毫米,上面密生褐色短毛,种翅较种子长。花期5月,球果10—11月成熟。  相似文献   
3.
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凯氐定氮法、钼兰比色法等分析方法对太白山九种木本野生植物叶内若干元素测定。测得23种元素含量表明:植物种间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而各种元素含量上则有一定范围。九种植物叶内钙元素含量与土壤PH值高低、钙含量多少是完全一致的。野生植物除个别植物叶内Mn、Zn含量较高外,其余元素一般均低于栽培植物种,说明栽培植物受人为施肥有所影响。23种元素含量通过相关和聚类分析运算,反映出元素间关系即有显著性相关,也有差异性,聚类分析结果,绝大多数元素归为两组内,另有Li、As则为其余两组,说明九种木本野生植物叶内元素间的平衡关系,是保障植物正常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5.
荧光假单胞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实验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AS—3菌株的不正常发酵液中分离到一种噬菌体,将其命名为PFAS。AS—3菌株能利用葡萄糖发酵产生D-异维生素C的前体物质2-酮基-D-葡萄糖酸。电镜观察表明PFAS噬菌体呈蝌蚪形,具有直径为66nm的六角形头部及长117nm的尾部。通过紫外线诱变及自然选育两种途径,配合简便有效的初筛方法,经多次分离、纯化、复筛最终在摇并发酵试验中获得6株产量稳定地高于对照敏感菌的抗噬菌体菌株,可望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中国摇蚊亚科系列报道之四,记述了采自海南省的拟隐摇蚊属一新种:宽尖拟隐摇蚊Demicryptochironomus(Irmakia)spatulatussp.nov.及1中国新记录种:缺损拟隐摇蚊Demicryptochironomus(Irmakia)valeratus(Zetterstedt).模式标本存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异叶三宝木(Trigonostemon heterophyllus)的二萜成分及其抗菌活性,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对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现代波谱技术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牛津杯法和2倍稀释法检测化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以及革兰氏阳性菌肺炎双球菌(Pneumococcus)的生长抑制活性和MIC值。从异叶三宝木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包括5个二萜类, 1个木脂素类,分别鉴定为trigonochinene E (1)、neoboutomannin (2)、6,9-O- dedimethyltrigonostemone (3)、stelltian B (4)、3,4-secosonderianol (5)、biondinin A (6)。化合物1235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9.375、18.75、18.75、18.75 μg/mL。化合物234、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4外,其他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且化合物123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强于阳性对照硫酸卡那霉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能有效抑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形成生物被膜的乳酸菌,分析其活性成分并进行功能表征。【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筛选抑制LM形成生物被膜的不同乳酸菌提取物;通过酸中和、蛋白酶处理及热处理,推测抑制生物被膜活性物质以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crude polysaccharide,ECP)为主;乙醇沉淀法提取目标乳酸菌分离株胞外粗多糖,分析其抑制生物被膜形成活性和对LM生长的影响;运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y,LCS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胞外粗多糖对生物被膜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结果】发酵乳杆菌CSC-19发酵上清液对1516-2LM生物被膜的抑制率为81.7%;经热和蛋白酶处理后,发酵上清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表明发酵上清液中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物质可能为胞外多糖;在不抑制LM生长的条件下所提取的胞外粗多糖抑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具有浓度依赖性。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胞外粗多糖显著抑制了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生物被膜三维、有组织的蜂窝状结构被破坏,仅有少量的粘附细胞分散于细胞爬片表面。【结论】发酵乳杆菌CSC-19胞外粗多糖能有效抑制LM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望应用于高效防控该菌污染食品。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血液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容、肺组织匀浆液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力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究肉苁蓉苯乙醇苷(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 from cistanche,PhGCs)对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PhGCs和大花红景天能降低CMS大鼠右心室肥厚和ET-1含量、升高NO含量和总一氧化氮合酶(total nitric oxide synthase,T-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酶活力,下调肺组织HIF-1α及VEGF蛋白的表达,上调PPAR-α蛋白的表达,同时降低肺组织中HIF-1α的mRNA水平;此外,大鼠血液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比容无明显变化。该研究表明PhGCs可能是通过抑制HIF通路、激活NO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观察阿达木单抗治疗重度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h1/Th2平衡和单核细胞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9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18例重度银屑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9例)和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阿达木单抗治疗,59例)。观察两组疗效、症状评分变化、外周血Th1/Th2平衡和单核细胞p38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变化,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Th1、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Th2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p38MAPK、NF-κB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阿达木单抗治疗重度银屑病的疗效较好,可能与调节外周血Th1/Th2平衡和单核细胞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有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