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寒  贺妙湘 《生理学报》1990,42(4):307-315
在狗的心脏上装入微超声探头和高精度微压力传感器,手术后两星期,在清醒状态下给予左冠状动脉旋支阻断三分钟。在复灌注过程中,观察到血液动力学指标与收缩期心室壁厚度(WT)迅速恢复正常;但在 dWT/dt—WT 环形图上出现舒张早期异常相,其形状与缺血过程不同。低氧和急遽冠状动脉过度充盈可以产生此种异常图形。我们推测,心肌缺血可能促使一些产物的形成,复灌注时它使冠脉过度舒张,冠脉灌注增加,从而造成舒张早期急遽充盈而形成了此种异常的形图。  相似文献   
2.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抗鼠疟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并与猴疟及恶性疟原虫的交叉试验,Taylor,et al.(1981)曾有报道刘尔翔等(1984);李文渌等(1984),用抗约氏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单克隆抗体与间日疟原虫进行交叉试验,但用抗间日疟单克隆抗体与同种疟原虫及与其他动物疟原虫作比较试验,尚未见正式文献报道。鉴于目前间日疟原虫抗原来源还十分困难,若能找出其他种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的共同抗原成分,作为替代抗原,将有利于免疫诊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此外,在我国间日疟原虫是否存在地域株差别的问题,尚没有统一结论。针对上述,本文用现已…  相似文献   
3.
应用MUCAP试剂快速检测沙门氏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了用4-甲基伞形酮辛酯(4-Methylumbelliferyl-caprylate, MUCAP)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实用性。经HE,DHL,SS和麦康凯琼脂平板分离的65株沙门氏菌标准菌株和48株从食品中分离的沙门氏菌,用MUCAP测试均呈阳性反应;394株非沙门氏菌中呈阳性反应的假单胞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可通过氧化酶试验与沙门氏菌区分开;与粘质沙雷氏菌的交叉反应改用加1%蔗糖的分离平板也可排除。此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97%以上,而且操作简便、快速,数分钟内即可完成。  相似文献   
4.
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又名龙牙草,属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止血、收敛、补虚之效。其止血成分主要为仙鹤草素,已制成针剂、片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出血。当地民间有用其全草煎汁治疗幼儿腹泻。 我校师生遵照毛主席关于“教育要革命”的伟大教导,实行开门办学,应用在田边、路旁、林带和河畔所采  相似文献   
5.
湿地松林分结构调整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1 a湿地松纯林为对照,研究了间伐后补植阔叶树(间伐补阔,补植枫香)对不同年限(3、6、9 a)湿地松林分和21 a湿地松×枫香混交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补阔后,6和9 a湿地松林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均比21 a湿地松纯林显著增高;21 a湿地松×枫香混交林的土壤各活性碳组分含量显著高于3、6、9 a湿地松林分,其DOC、ROC和MBC含量分别比21 a湿地松纯林增加113.1%、53.3%和54.6%.说明间伐补阔结构调整是改善人工湿地松纯林土壤生态功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检测分析间日疟红内期原虫特异性抗原组分,在间日疟的免疫诊断、抗原分离纯化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作者已成功地制备了一批抗人间日疟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McAbs),为进一步研究这些McAbs所识别的特异抗原分子,作者将间日疟红内期原虫抗原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通过转移电泳(Westernblot)将凝胶中的抗原区带转至硝化纤维膜(NC—paper)上,用McAbs进行识别,检测所识别的靶抗原分子量,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可溶性抗原的制备:自流行区采集间日疟患者静脉血,用Percoll分离出原虫,…  相似文献   
7.
潘云唐教授 :您好!收到你的回信 ,十分高兴。告诉您一个好消息 :我在学校组织成立了一个化石采集小组 ,成员已达10多人 ,而且今后还会陆续增加。我们都制备了采化石的工具。我常常抽空到我们学校附近山上去寻找化石 ,见到化石丰富的地方就组织大家去采。我感到活得有价值 ,能为大家服务。看到同学们采到化石 ,对照书籍 ,学到古代生物及其进化等方面的知识 ,个个非常开心 ,我尤其认为自己生活很充实。我们附近山上多是早古生代地层 ,我们能采到三叶虫和一些贝壳。最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化石 ,像是多脚的蜈蚣 ,谨向您们请教 !祝《化石》越办…  相似文献   
8.
国家教委领导同志: 据悉国家教委己决定,1993年(届)全国有部分省市在高考中将取消生物科目;1994年全国各省市都取消生物考试科目。对于这一决定我们深表痛心和遗憾。痛心和遗憾的是教委领导只重视少数人的意见,而不愿听取广大生物教师的意见,也不了  相似文献   
9.
玫瑰茄是一种经济植物,其花萼是一种优质饮料和食品加工的天然染料与调味(酸味)剂,还可入药,具降血压、解暑生津之能。1979年我组从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引进种子试种,生长正常,开花结实,采收了数次花萼,并可自留种子。  相似文献   
10.
董坤  董艳  王海龙  陈斌  张立敏  昝庆安  李正跃 《生态学报》2014,34(21):6124-6136
收集了云南粳稻主产区沾益、寻甸两县106块稻田水稻有害生物为害和产量等信息,并用两种方法对其分析。第一种方法应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描述水稻有害生物为害类型和产量水平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估计各为害的产量损失。聚类分析确定了7种有害生物为害类型,其中IN1、IN2和IN3为害水平较低,而IN5、IN6和IN7为害水平较高。有害生物为害类型和水稻产量水平之间的对应分析,在前两个轴构成的因子空间内绘出了各为害类型和产量水平的位置,并给出了一条与为害类型紧密联系的产量水平增加路线。该分析暗示与位于该因子平面右边的有害生物为害类型(IN1、IN2和IN3)相比,位于左边的为害类型(IN5、IN6和IN7)将引起水稻更大的产量损失。主成分多元回归分析评估了水稻各种病、虫、草害所造成的减产量及其相对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高于水稻冠层杂草、蛀茎害虫(白穗)、稻纵卷叶螟、白叶枯病、粘虫、叶瘟病和稻飞虱是该稻作区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的为害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