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明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的空间分布格局, 于2016年5月底至6月初, 分别采用走航观察和水下样方法, 对按离岸距离远近的3条岛礁带上12个岛礁瓦氏马尾藻成藻时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 并从不同空间尺度比较分析了3条岛礁带上瓦氏马尾藻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 (1)在地区尺度上, 高浊度和高波浪能的水域环境限制了瓦氏马尾藻的分布与生长, 导致浙北近岸的瓦氏马尾藻仅分布在第二条岛礁带这一狭窄的分布带上。依据瓦氏马尾藻最低适宜生长水温要高于10 ℃的特性, 我们可以推断出舟山群岛的绿华岛可能是我国特有种瓦氏马尾藻分布的最北部端线。(2)在站点尺度上, 岛礁东南向瓦氏马尾藻定生密度明显低于西北向, 这与调查站位所受风浪影响的方位和强度相一致。在第二岛礁带上的4个岛礁北向瓦氏马尾藻的平均株高仅为26.3 cm, 说明瓦氏马尾藻不适宜在高波浪能生境中生存。(3)在站点尺度内, 第二岛礁带上浊度最低的北渔山岛瓦氏马尾藻有较大的垂直分布范围, 且定生深度达到了6.4 m, 而浊度高的近岸岛礁瓦氏马尾藻垂直分布范围较小。瓦氏马尾藻株高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由此推测, 瓦氏马尾藻虽不能耐受强光, 但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的分布生长起重要作用。与同海区铜藻的垂直分布格局相比, 瓦氏马尾藻具有一定适应高浊度、高沉积物环境的能力。因此, 在浙北近岸海域瓦氏马尾藻是较适合进行生态移植修复的种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CT表现特点。所有患儿均行多排CT横断面扫描及MPVR重建。结果:53例中,单纯性阑尾炎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周围炎4例,其中1例合并紫癜;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穿孔33例,其中1例合并回肠末端美克尔憩室;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6例;阑尾脓肿8例。CT平扫以及MPVR重建显示阑尾肿大、增粗(直径大于6mm)30例,阑尾内粪石27例,阑尾周围蜂窝织炎23例,阑尾周围脓肿8例,大量腹水6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能为小儿阑尾炎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提高临床术前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黄河上游灌区稻田N2O排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上游灌区稻田高产区过量施肥现象十分突出,氮肥过量施用引起土壤氮素盈余,导致N2O排放量增大,由此引起的温室效应引起广泛关注。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黄河上游灌区稻田不同施肥处理下N2O排放特征。试验设置5个施肥处理,包括常规氮肥300 kg/hm2下单施尿素和有机肥配施2个处理,分别用N300和N300-OM代表;优化氮肥240 kg/hm2下单施尿素和有机肥配施2个处理,分别用N240和N240-OM代表;对照不施氮肥用N0代表。试验结果得出,灌区水稻生长季稻田土壤N2O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前及水稻生长的中后期,稻田氮肥施用、灌水及土壤温度的变化对N2O排放通量影响较大,不同处理水稻各生育阶段N2O累积排放量与稻田土壤耕层NO-3-N含量动态变化显著相关。稻田N2O排放不是黄河上游灌区稻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但灌区稻田N2O排放的增温潜势较大;稻田氮肥过量施用会显著增加N2O排放量,在相同氮素水平下,有机肥配施会显著增加稻田土壤N2O的排放量(P<0.01)。优化施氮能有效减少灌区稻田水稻生长季N2O排放量。稻田不同处理的水稻整个生长季土壤N2O排放总量为2.69-3.87 kg/hm2,肥料氮通过N2O排放损失的百分率仅为0.43%-0.64%。在灌区习惯灌水和高氮肥300 kg/hm2时,N300-OM处理的稻田N2O排放量达3.87 kg/hm2,在100 a时间尺度上的全球增温潜势(GWPs)为20.76×107 kg CO2/hm2;优化施氮240 kg/hm2水平下,N240和N240-OM处理的N2O累计排放量较N300-OM处理,分别降低了1.18 kg/hm2和0.57 kg/hm2,在100 a尺度上每年由稻田N2O排放引起的GWPs分别降低了6.33×107 kg CO2/hm2和3.06×107 kg CO2/hm2。  相似文献   
4.
三峡山地不同类型植被和坡位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层下渗和贮蓄水分的水文功能是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基础。以三峡山地大老岭林区为研究区,采集常绿林、落叶林和草地覆盖下不同坡位的原状土样,测定其饱和导水率和水分特征曲线,分析植被类型和坡位对土壤水分参数和库容的影响。结果表明:常绿林地的入渗性能最好,饱和导水率为7.80—322.81 cm/d,大于落叶林地(0.33—137.03 cm/d)和草地(0.84—115.80 cm/d);坡位间差异表现为上坡高于下坡。不同样地的饱和含水量差异较小,但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差异明显,草地最大,为20.77%—50.39%;不同坡位比较表现为下坡高于上坡。不同样地土壤水库容量差异较大,由田间持水量得到的库容量占总库容量的百分比以草地最大(63.25%),其次是落叶林地,常绿林地最小;坡位上表现为下坡的田间持水库容大于上坡。饱和导水率与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与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合以上,草地持水性能最强,利于保蓄水分,常绿林地最弱,更利于水分入渗,补给地下水,下坡位的持水性能强于上坡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加兰他敏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链脲菌素(STZ)组(10只),加兰他敏组(15只)。侧脑室注射STZ制备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水迷宫试验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加兰他敏3mg/kg,共6周。结果:术前三个组之间潜伏期及过平台次数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0天加兰他敏组潜伏期为48.64±8.41s,过平台次数为0.74±0.40,与STZ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加兰他敏组潜伏期为26.33±9.51s,过平台次数为3.33±1.51,与STZ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兰他敏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认知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法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级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法的普外科学生120名(研究组),另选取2009级之前的传统教学法普外科学生120名(对照组),分析两组的成绩,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两种教学的评价。结果:研究组平均分为(79.8±2.3)分,高于对照组的(77.6±2.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分数≥80分者显著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学生对授课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法应用于普外科临床教学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提高学生的分数,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 A1c)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可预示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与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0~2011年相继推荐其为糖尿病诊断的新标准,并采用Hb A1c≥6.5%作为临床诊断切点.中国关于Hb A1c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无国家化的标准检测方法,检测质量与国际标准法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种群之间的差异性,国际标准所推荐的糖尿病诊断切点,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群.为此,本文综述了:a.Hb A1c的测定标准法,简介了国际及国家标准法的发展建立,以及两类标准方法的相互关系;b.Hb A1c的临床检测,概述了亲和层析法、免疫法及酶法在其测定中的应用;c.Hb A1c的即时检测,介绍了数种商业化即时检测仪的信息.旨在为促进国内Hb A1c临床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家用化Hb A1c检测仪的设计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列解毒活血汤对Ⅲ型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EPS)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病患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30例病患,对照组30例病患。治疗组患者每日早、晚饭后30 min温服150 ml前列解毒活血汤,对照组患者睡前30 min服用0.2 mg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哈乐),每日一次;另外选择30例健康男性作为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治疗周期为4周。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均要取EPS;空白组受试者只在临床干预实验进行前取一次EP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EPS中TNF-α、IL-6及IL-8含量或水平。结果: 实验开始前,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观察值比较无差异,但与空白组比,数值显著升高(P<0.01)。经有效干预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观察值均下降,治疗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前列解毒活血汤能有效降低Ⅲ型前列腺炎患者EPS中TNF-α、IL-6及IL-8水平。  相似文献   
9.
【背景】红树林来源的放线菌蕴含着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资源,是挖掘小分子药物的重要来源。【目的】对红树林放线菌天然产物进行研究,分离和鉴定其中的抗菌活性化合物。【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红树林土壤中的放线菌,通过琼脂块法初筛和滤纸片法复筛获得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确定目标放线菌种类;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目标放线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析,采用硅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结合的活性追踪法纯化抗菌活性物质;经高分辨电喷雾电离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鉴定抗菌活性物质的结构。【结果】从红树林土壤中筛选到一株抗菌活性较强的放线菌ZFSM1-146,16SrRNA基因序列及其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确定其为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菌株ZFSM1-146可产生抗菌活性化合物1-3,化合物1-3经结构鉴定分别为放线菌素X_(Oβ)、X_2和D。经培养基初步优化,抗菌活性最强的放线菌素X2的产量约达到原来的2倍。【结论】从红树林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可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抗生链霉菌ZFSM1-146,并鉴定出3个抗菌活性成分均为放线菌素类化合物,为后续进行放线菌素的产量优化和通过分子遗传手段进行结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7例腹部手术后出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儿采用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中药灌注、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结果:17例患儿均顺利恢复.炎性梗阻症状消失,院外随访未见不适.结论: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儿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