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怀亮  李桂坦 《四川动物》1999,18(4):174-174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标本室先后收集了鸡形目雉科鸟类的卵40枚,雁形目鸿雁的卵2枚,鹃形目鹰鹃的卵1枚。鉴于有关非雀形目鸟卵方面的资料以往报道较少,特进行整理,为进一步研究鸟类生态生物学参考。同时,也为雉类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1-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rufipectus1989年6月5日在马边县黄莲山获得3卵。呈纯白色;3卵平均重23-5(23—24)g;大小为43-57(43—44-2)×31-73(31-4—32)mm。2-血雉Ithaginiscruentus1979年1月22日在成…  相似文献   
2.
李佳薏  姚永芳  周亮  徐怀亮 《遗传》2012,(11):1433-144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对许多疾病的易感性和抵抗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MHC基因遗传背景,以促进藏酋猴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文章采用PCR扩增和克隆测序等方法对来自四川地区的70个藏酋猴样品的Mhc-DPB1基因exon 2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首次在藏酋猴中获得了18个DPB1等位基因(Math-DPB1),其中1个为假基因(Math-DPB1*01:06N)。18个等位基因中,Math-DPB1*06:01:01(67.14%)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为Math-DPB1*01:03:01(37.14%)、Math-DPB1*09:02(25.71%)和Math-DPB1*22:01(15.71%)。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藏酋猴Math-DPB1等位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有5个氨基酸残基变异位点表现出物种特异性。不同物种来源的DPB1等位基因系统发生树表明,藏酋猴、猕猴(Macaca mulatta)和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的DPB1等位基因不是以物种特异性方式聚类,而是种间混聚在一起,并显示出明显的跨物种多态性(Trans-species polymorphism)。选择性检验表明,平衡选择(Balancing selection)在维持Math-DPB1基因的多态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形态学、染色体、蛋白质、DNA水平等方面对中国猕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猕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为猕猴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染色体核型和蛋白质分析表明中国猕猴遗传多样性有限,DNA多态性分析表明中国猕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的分析有助于中国猕猴系统发育与进化的研究,Neighbor-joining进化树和Median-Joining网络图将中国猕猴分为7个类群.  相似文献   
4.
Based on bitter taste receptor T2R2 gene sequence of domesticated dog(AB249685), one pair of primers were designed and used to amplify an approximately 1.1 kb DNA fragment from genomic DNA sample of giant panda by using PCR. The PCR products were ligated into the pMD-18T vector, and then transformed into competent cells of E.coli DH5α. The identified positive clone was sequenc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2R2 gene of giant panda was 1 008 bp in length, and contained complete exon, and 915 bp, encoding 304...  相似文献   
5.
猕猴MHC-DPB1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猕猴(Macaca mulatta)是最理想的医学实验灵长类动物, 且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了解中国猕猴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基因的遗传多态性背景, 为它们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遗传资源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文章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和克隆测序技术分析了106个四川野生猕猴MHC-DPB1基因的exon 2, 共检测到21个Mamu-DPB1等位基因, 其中有15个为本研究中首次发现的新等位基因; 从整个大的猕猴群体(106个个体)来看, 等位基因频率最高的是Mamu-DPB1*30(0.1120); 单独从不同地理群体来看, 最高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小金-DPB1*30 (0.1120), 黑水-DPB1*04 (0.1702), 巴中-DPB1*32 (0.1613), 汉源-DPB1*30(0.1120), 九龙-DPB1*04(0.1139); 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 猕猴Mamu-DPB1等位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 有12个氨基酸残基变异位点表现出物种特异性, 其中有9个位于新发现的15个Mamu-DPB1等位基因氨基酸序列中; 不同物种来源的DPB1等位基因系统发生树表明, 猕猴与其近缘物种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的DPB1等位基因间存在着跨种多态(Trans-species polymorphism)现象。研究还表明, MHC-DPB1等位基因在中国猕猴群体和先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印度猕猴群体间具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利用GenBank公布的恒河猴达菲抗原/趋化因子受体基因(FY)核苷酸序列设计2对特异引物,采用PCR方法克隆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 FY基因,分别得到1.0kb和1.1kb的DNA片段,通过DNA测序和序列拼接获得藏酋猴FY基因1491bp片段,该片段包含2个外显子(21bp和990bp)和1个内含子(480bp)。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011bp,编码336个氨基酸,该蛋白等电点是5.77,分子量是35.52kDa,分子半衰期30h,不稳定指数是39.84,总平均疏水性是0.689,是疏水性蛋白。拓扑结构预测显示该基因编码氨基酸有15个潜在的功能位点:3个N-糖基化位点,2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10个N-肉豆蔻酰化位点。整个蛋白质多肽链含有7个跨膜螺旋区,4个细胞外区和4个细胞内区。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与人、恒河猴、牛、兔、犬、大熊猫6个物种FY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间同源性分别为94.7%、99%、75.2%、80.2%、74.5%、71.7%,氨基酸序列间同源性分别为92%、99%、89.8%、78.2%、90%、89.3%。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藏酋猴与恒河猴亲缘关系最近,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
猕猴是最理想的医学实验灵长类动物,并且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四川地区的猕猴数量多、分布广,全面了解其遗传背景对于该地区猕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来自四川8 个地理种群的231个不同猕猴个体的线粒体DNA 控制区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群体分析,发现了110 个变异位点(22. 49% ),定义了56 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性(h)平均值为0. 686、核苷酸多样性(π)平均值为0. 01483,种群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进一步分析表明,8 个地理种群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Fst = 0. 70412,P < 0. 05),种群间基因交流较低(Nm < 1);系统发育树显示,四川猕猴8 个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基本上成簇分布在系统树上,与地理位置呈现一定的对应关系,说明四川猕猴具有明显的系统地理分布格局。地理隔离和人类活动可能是促使四川猕猴种群分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七彩山鸡是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被引种驯养后的商品名.它具有较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七彩山鸡养殖的发展,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野生动物保护方针,充分发挥野生动物资源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很有前途的养殖业[1].本实验用七彩山鸡与家鸡的卵进行孵化对比,在发育生物学和比较生物学方面为七彩山鸡繁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七彩山鸡是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被引种驯养后的商品名.它具有较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七彩山鸡养殖的发展,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野生动物保护方针,充分发挥野生动物资源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很有前途的养殖业[1].本实验用七彩山鸡与家鸡的卵进行孵化对比,在发育生物学和比较生物学方面为七彩山鸡繁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徐怀亮  姚永芳  朱庆 《遗传》2009,31(11):1113-1120
苦味的感知是机体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文章采用PCR和克隆测序方法首次从猪獾基因组中获得一全长为1 169 bp的苦味受体T2R2基因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 FJ812727)。该序列含有完整的1个外显子(无内含子), 大小为915 bp, 编码304个氨基酸残基。其蛋白质等电点为9.76, 分子量为34.74 kDa。拓扑结构预测显示猪獾T2R2蛋白上含有N-糖基化位点、N-肉豆蔻酰化位点各1个, 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2个。整个蛋白质多肽链含有7个跨膜螺旋区, 4个细胞外区和4个细胞内区。亲水性/疏水性分析表明, 猪獾T2R2蛋白质为一疏水性蛋白, 其亲水性区段所占比例较小。种间相似性比较显示, 猪獾T2R2基因与犬、猫、牛、马、黑猩猩和小鼠的T2R2基因cDNA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1.4%、90.6%、84.4%、85.4%、83.8%、72.1%, 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5.5%、85.8%、74.0%、77.6%、75.3%、61.5%。核苷酸替换计算和选择性检验结果表明, 猪獾T2R2基因与犬、猫、牛、马、黑猩猩和小鼠间存在着强烈的纯净化选择(Purifying selection), 即强烈的功能束缚(Functional constraint), 进一步分析发现该选择作用实际上主要存在于跨膜区。猪獾、犬、猫、牛、马、黑猩猩和小鼠的T2R2基因外显子核苷酸序列构建的基因树与其物种树的拓扑结构是相一致的, 表明T2R2基因适合于构建不同物种间的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