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探索恒河猴皮肤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纯化条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和消化培养法 在体外培养恒河猴表皮细胞,然后用Ⅳ型胶原吸附法吸附20 min,获得快吸附细胞. 对快吸附细胞进行克隆培养,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双标染色、RT PCR鉴定 β1 整合素和角蛋白15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纯化前后的细胞中 β1 整合素和角蛋白15的阳性细胞比例,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 组织块培养法和消化培养法均可获得表皮细胞,Ⅳ型胶原纯化后的细胞胞体较小,饱满,核/浆比例大,细胞镶嵌状排列. 细胞克隆分析显示,细胞全克隆生长率高. 细胞免疫荧光显示,分选后的细胞显示 β1 整合素和角蛋白15阳性. RT PCR检查呈现 β1 整合素和角蛋白15的特异性片段. 流式细胞仪检查显示,纯化前的细胞中角蛋白15阳性细胞占总细胞中的比例为8%, β1 整合素阳性细胞的比例为10.7%;纯化后,角蛋白15阳性细胞的比例为89.4%, β1 整合素阳性细胞的比例为88.5%. 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和消化培养法均可培养获得活性良好的表皮细胞,Ⅳ型胶原吸附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皮肤干细胞分离方法,可以为进一步的眼表上皮替代重建眼表提供足量的高纯度的干细胞建立可靠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以14~18天胎兔为试验对象,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观察其形态变化及集落形成过程。用AKP染色(alkaline phosphatase staining)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兔PGCs,结果均为阳性,将兔PGCs分别接种于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 fibroblast,MEF)、兔胚胎成纤维细胞(rabbit embryo fibroblast,REF)制成的不同密度饲养层来确定种属跟密度对体外培养兔PGCs的影响。结果显示,兔PGCs接种于用同源胚胎成纤维细胞所制成的密度为6×104的饲养层上所得到的集落个数最多,集落形态最好,分化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在转基因小鼠体内,βLCR对β地中海贫血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完整人β-IVSⅡ-654地中海贫血基因,与串连了人βLCR的β-IVSⅡ-654地中海贫血基因分别经显微注射法制作转基因小鼠;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β-IVSⅡ-654地贫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表达;采用统计分析比较2类转基因鼠中外源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成功建立2类整合了人β-IVSⅡ-654地贫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模型。荧光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整合了串连人βLCR的β-IVSⅡ-654地贫基因的小鼠体内,外源基因mRNA的表达量远高于仅整合β-IVSⅡ-654地贫基因的小鼠(统计分析P值 )。结论:βLCR核心片段的存在可以使β-珠蛋白基因家族(包括β-地贫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获得高效表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猴表皮干细胞横向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表皮干细胞可以作为角膜上皮细胞的替代物, 在自体眼表修复及组织工程生物角膜的构建中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将体外分离培养的2 ~ 4代猴表皮干细胞和人角膜缘基质组织及角膜上皮细胞进行共培养(Transwell法), 于共培养前后使用流式细胞仪、RT-PCR和免疫组织 化学技术对其分化情况进行检测和鉴定. 并于第2, 4, 6, 8和10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转分化的比率. 实验采用条件培养基诱导法作为对照. 表皮干细胞在共培养前表达表皮干细胞标志, K15和整合素β1阳性, K3/K12阴性; 共培养后转为表达K3/K12, 从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现出角膜上皮细胞的特征, 但是条件培养基诱导法阳性率较低. 可见, 表皮干细胞具有可塑性, 在角膜缘基质组织及角膜上皮细胞的调控下, 可以横向分化为类角膜上皮细胞, 有可能重建角膜上皮, 进行自体生物角膜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在桂东仁义剖面中上泥盆统巴漆组中一段八十余米厚地层中发现的牙形石3属10种(包括亚种)和腕足动物16属17种(包括属种未定类型).根据牙形石的组合分布,识别出Schmidtognathus hermanni带、Polygnathus cristatus带和Klapperina disparilis带上亚带,表明研究层段属于中泥盆统吉维特阶上部.该段地层顶底各有1层腕足化石富集层,代表了该剖面上2个不同的腕足动物化石组合.下化石层位于S.hermanni带内,主要由Leiorhynchus kwangsiensis组成,属种组成单一,其发现确认了Leiorhynchus在华南中泥盆统中的存在.上化石层位于K.disparilis带上亚带内,腕足动物属种组成众多,至少有15属,是目前已知在华南地区单个剖面上发现的吉维特阶上部腕足化石种类最多的化石层.在动物群组成上,以小嘴贝类分子占优,石燕贝类和无洞贝类次之,兼有其他类群,但缺乏无窗贝类.在标本数量上,以Gypiduia、Coeloterorhynchus和Spinatrypina等分子占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