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生物教学有三忌:含糊、空洞和自流。一忌“含糊”。概念讲述含糊,意义理解混淆,容易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学生掌握知識往往张冠李戴;回答問題牛头不对馬嘴。产生这些現象的主要病根就是“含糊”。二忌“空洞”,讲述概念脫离实际,抽象空洞,忽視实驗、观察和教具的运用。学生对基础知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往往是由于讲述“空洞”,所以給学生的印象不深。三忌“自流”。由于生物課不是主要基础課,所以在教师方面,容易犯管教不管会,重视进度,忽視效果的毛病;在学生方面,容易出現听了算数,很少复习的情况。造成平时教师讲,考試时学生“背”,——死記硬背,牵强附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临考温課,浮光掠影,知識极不巩固,甚至脫离书本,“考試背背笔記,考过全部忘記。”这就是教学上放任自流的必然后果。以上三忌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沒有把概念讲清楚,学生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从教师讲清概念到学生掌握概念,虽然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但这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馮·德林休芬(Von Deringshofen)經受了由飞机俯冲后拉起再进入第二次俯冲时产生的失重,他认为这是一件很愉快的事。随着火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几千年的梦想——飞向宇宙就要成为現实。失重会不会成为宇宙飞行的障碍呢?这一人們从未研究过的課題摆在我們面前。从1949年人类第一次把动物(狗、猴子、白鼠)用火箭发射到高室,研究失重对动物的影响以后,失重的生物学研究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制成失重条件的限制(主要是火箭技术),絕大多数工作集中在苏联和美国,其他如意大利、法国等也做了一些工作,尤其是苏联取得的成就最大。虽然只有13年的时間,失重的研究由动物进而以人作为实驗对象,由研究几分钟的  相似文献   
3.
在戊巴比妥钠麻醉兔观察酒石酸锑钾(锑钾)对电致颤阈的影响,锑钾本身所致的心室颤动,以及心脏神经对锑钾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一定剂量的锑鉮(依次地静脉注射3,6,12毫克/公斤)能显著地降低电致颤阈(9/10兔),并使心率稍有加速(8/10兔),血压缓慢而逐步下降;大剂量(24—36毫克/公斤)使血压迅速而显著下降,6/10兔出现锑致性心室颤动。在切断迷走神经,切除交感神经或利血平化以后,锑钾的降低电致颤阈的作用不仅被防止并且全部翻轉,阿托品(0.2或2毫克/公斤)均不能显著地影响这种致颤阈的降低。锑钾所致的心率加速作用为切除交感神经,利血平化或大剂量阿托品所防止而且翻轉,相反,在切断迷走神经与小剂量阿托品后,心率加速仍然出现。切断迷走神经与小剂量阿托品完全不能防止锑致性心室颤动,分别仍有4/5与5/6兔出现颤动,而切除交感神经,利血平化或大剂量阿托品则能完全防止之。此外,于不麻醉兔小剂量阿托品不影响,而大剂量阿托品能防止去甲腎上腺素的心律紊乱。根据实验结果,可以作出推论如下:在本实验条件下锑钾的降低电致颤阈的作用是与心脏交感神经的完整性或心内儿茶酚胺储存量有关;至于迷走神经的意义尚待阐明,可能为组成此反射弧的传入通路,而以交感神经为其传出通路。锑钾加速心率的作用及大剂量所致的锑致性心室颤动则与迷走神经无关,而是取决于交感神经的完整性或心肌内的儿茶酚胺储存量。大剂量阿托品对锑致性心室颤动与去甲腎上腺素的心律紊乱均有保护作用,这可能是通过对抗迷走神经以外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要目的:分析婴幼儿脓毒症患者早期炎性细胞因子及血培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 年2 月至2014 年5 月住院治疗的婴幼儿脓毒症患者60 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的健康婴幼儿61 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降钙素原(PCT)、软骨糖蛋 白39(YKL-4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及血培养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前PCT、YKL-40、hs-CRP、 WBC 水平及血培养阳性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前后的PCT、YKL-40、hs-CRP、WBC 水平及血 培养阳性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项联合在各时期的敏感度均高于单项检测,且五项联合在各时期的敏感度均最高,12h 后均为100%。结论:PCT、YKL-40、hs-CRP、WBC 水平及血培养可用于婴幼儿脓毒症诊断,且五项联合的诊断敏感度最高。  相似文献   
5.
脑室内或脑组织内微量注射吗啡的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本文报告利用家兔脑室內注射和脑內微量注射方法,在保持中枢神經系統完整的条件下,研究嗎啡鎮痛作用部位的結果。 (二)脑室內注射20微克(相当于靜脉剂量的1/500—1/1000左右)可以产生明显而持久的鎮痛作用。注射后1—4分钟即表現作用。根据药液分布的范围等推測作用部位在第四脑室以上水平。 (三)脑室內注射嗎啡对光热刺激鼻部或后肢的痛反应都有效,对电刺激牙髓的痛反应也有效。脑室內注射多种其他药物不产生鎮痛作用。因此鎮痛是全身性的,而且是嗎啡特异作用的表現。 (四)脑內微量注射嗎啡以第三脑室周围灰貭作用最明显,10微克剂量即有鎮痛作用。側脑室壁的尾状核、透明隔以及皮貭下其他部位,注射較大剂量仍无鎮痛作用。 (五)本文提出第三脑室壁灰貭是嗎啡发揮鎮痛的作用部位的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苏联研究網状組織的概况介紹在苏联研究网状組織电生理学情况的时候,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下半紀一些著名俄罗斯生理学家的工作。 1862年发現了中枢神經系統内抑制現象,开辟了科学地研究中枢神經系統生理学的領域。根据目前苏联一些生理学者(等)的意見,著名的謝切諾夫抑制現象,就是通过脑干部下行抑制系統机制实現的。很可能,所发現的网状下行抑制系統的特性,进一步闡明了这一現象  相似文献   
7.
在肾性高血压大白鼠模型上,小量利血平引起心、脾中儿茶酚胺明显耗竭,血压显著降低,肾上腺中儿茶酚胺耗竭不明显。在用药阶段,组织中儿茶酚胺和血压下降均甚明显,停药后,二者均恢复,因此,二者间存在—定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