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绿核菌(稻曲病菌)分离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对不同情况下稻曲病菌的分离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成熟早期稻曲球上的绝大多数新鲜的厚垣孢子具有萌发能力,及时进行分离培养是病原菌成功分离的关键。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厚垣孢子萌发能力急剧下降;消毒处理可杀死大部分的厚垣孢子。菌核可长期保存并保持极高的萌发生长能力,是稻曲病菌分离最为理想的材料。稻曲球中部的致密菌丝组织分离难度较大,只能作为稻曲病菌分离的一种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2.
链格孢生于苋科植物上新种一个,Alternaria achyranthis, 新记录种一个,A. Celosiae; 生于落葵科植物上的新种一个,A. basellae;生于藜科植物上的新种一个,A. Chenopodiicola 中国新记录种一个,A.Spinaciae 新种模式标本保藏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3.
浙江无核柿炭疽病菌鉴定及附着胞形成过程中的核相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浙江无核柿炭疽病近年来在浙江淳安地区严重发生,根据形态学特征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在枝条病斑上的分生孢子盘通常不产生刚毛,分生孢子顶端顶部钝圆,基部平截,分生孢子盘中的孢子包埋在基质中,紧密结合在一起。分生孢子在自然寄主和人工培养条件下形态特征相似。6个柿树炭疽菌菌株的rDNAITS序列联配显示,其序列是相同的。用UPGMA方法分析ITS1-ITS2序列构建的炭疽菌系统发育树把6个柿树炭疽菌菌株和其它寄主上的胶孢炭疽菌或其有性型围小丛壳菌菌系分入同一个组,与根据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一致。在附着胞形成过程中,用DAPI荧光染色观察到核相发生两次有丝分裂变化。第一次有丝分裂发生在分生孢子固着聚苯乙烯塑料培养皿3-4h后,随后,分生孢子中部形成一个隔膜,把它分成两个细胞;6~7h后,分生孢子发生第二次有丝分裂。分裂后,一个核通过芽管移入附着胞中。  相似文献   
4.
张敬泽  胡东维 《菌物系统》2003,22(2):319-323
通过生长两天的菌丝超微结构的观察,我们首次发现在生长两天的菌丝中内含体堵塞隔膜孔帽的孔口和隔膜孔通道中折叠的细胞膜挤压通道,使通道成扁半圆形。因此,推测内含体和隔膜孔通道中折叠的细胞膜在菌丝隔膜形成后的最初阶段调控相邻细胞问物质的流量和物质交流,维持细胞问的动态平衡。通过生长两天的菌核内隔膜超微结构的观察,隔膜孔通道已被完全堵塞,菌丝细胞显示出了老化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5.
黍黑孢菌在中国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敬泽  徐同 《菌物学报》2004,23(3):442-443
铁皮石斛多糖有明显提高肌体免疫机能、抗衰老、刺激唾液分泌、抗疲劳、耐缺氧等方面的作用,是名贵中药材。由于对铁皮石斛的过度采掘,目前已使野生石斛资源已濒临枯竭,因此,我国许多地方开展人工石斛栽培,并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栽培基地。人工栽培铁皮石斛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无  相似文献   
6.
张敬泽  胡东维 《菌物学报》2003,22(2):319-323
通过生长两天的菌丝超微结构的观察,我们首次发现在生长两天的菌丝中内含体堵塞隔膜孔帽的孔口和隔膜孔通道中折叠的细胞膜挤压通道,使通道成扁半圆形。因此,推测内含体和隔膜孔通道中折叠的细胞膜在菌丝隔膜形成后的最初阶段调控相邻细胞间物质的流量和物质交流,维持细胞间的动态平衡。通过生长两天的菌核内隔膜超微结构的观察,隔膜孔通道已被完全堵塞,菌丝细胞显示出了老化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生于漆树科(Anacardiaceae)植物上的两个链格孢新种,-即盐肤木生链格孢(Alternaria rhoicola T.Y. Zhang et J.Z.Zhang)和陕西链格孢(A.shaanxiensis T.Y.Zhanget J.Z.Zhang);生于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上的两个新种,即海芋链格孢(A.Alocasiae T.Y.Zhang et M X.Gao)和独角莲链格孢(A. typhonii T.Y.Zhang et J.Z. Zhang),及生于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上的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常春藤链格孢[A. hederae (Alm.& Cam.)P. Joly]。新种模式标本保藏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8.
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可在其宿主植物玉米(Zea mays L.)地上部的所有器官诱导肿瘤发生。玉米黑粉菌成功定殖宿主并诱导形成肿瘤取决于与宿主植物多方位、多层次的相互作用以及该过程中发生的复杂的细胞和分子事件。本文综述了玉米黑粉菌与玉米互作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玉米黑粉菌通过分泌效应子入侵、定殖玉米植株以及植株在分子水平上对入侵的响应;阐述了活体营养建立过程中,玉米黑粉菌与玉米通过效应子、激素、糖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差异调节,协调受感染宿主组织重新编程发育成膨大的植物肿瘤的关键因素,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柿树炭疽菌侵染寄主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柿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后在寄主细胞中形成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寄主细胞膜外沉积了一层厚的电子不透明物质,初生菌丝与具有沉积物的寄主原生质膜之间有一层界面基质(interfacial matrix)。当初生菌丝扩张并侵染相邻细胞时, 围绕着初生菌丝层的界面基质消失,具有沉积物的原生质膜被逐步降解。初生菌丝在穿透寄主细胞壁过程中形成一个漏斗状的菌丝锥,然后穿透寄主细胞壁并迅速膨大, 然后形成厚壁的初生菌丝。初生菌丝在寄主细胞壁中收缩狭窄处产生一个隔膜,隔膜两边菌丝中细胞质的电子密度明显不同,菌丝锥中有浓密的电子密度。死体营养的次生菌丝在死的细胞中繁殖和扩展,并产生分枝。次生菌丝可直接穿透较薄的寄主细胞壁,无缢缩或任何变形现象,菌丝顶端部分未见隔膜产生;在穿透较厚的细胞壁时,靠近顶端处产生隔膜,顶端细胞膨大,使寄主细胞壁撕裂。接种90h后分生孢子盘在枝条表面形成。柿树炭疽菌其侵染过程有两个阶段,即初生菌丝的活体营养阶段和次生菌丝的死体营养阶段。  相似文献   
10.
稻曲球及稻曲病菌菌落微结构的SEM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稻曲病菌菌落及稻曲球的微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比较研究。在PS培养液里进行液体培养时,稻曲病菌很少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只有培养后期漂浮在培养液表面的菌落可以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病原菌在进行PSA固体培养时,大部分菌株在培养后期产生大量的成堆分布的厚垣孢子,少部分菌株在菌落上产生散生的厚垣孢子。说明暴露于空气有助于稻曲病菌产生厚垣孢子。在煮熟的带壳谷粒上稻曲病菌的生长明显比在去壳上的要慢得多。微结构分析表明,稻曲球表面是一层密集的厚垣孢子,菌丝与稻粒的胚乳层界限分明,大部分稻曲球中部有大块的发育良好的胚乳,并充满密集的淀粉粒。说明稻曲病菌可能在开花灌浆后开始侵染,而且至少后期是腐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