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7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涂布法,从胶州湾海泥样品中分离到224株放线菌菌株,并且从海水样品中分离到32株放线菌菌株。根据形态学特性,菌株被分成了7个组。同时利用杯碟法测定了它们的抗菌活性,其中约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活性,11%对八叠球菌有效,10%对大肠杆菌有效,11%对绿脓杆菌有效,2%对白色念珠菌有效,5%对隐球菌有效,6%对绿色产色链霉菌有效和6%对米赫毛霉有效。分离到的22%放线菌对所测定的病原微生物有抗性作用。我们的结果表明胶州湾放线菌能够产生对病原微生物有抗性作用的不同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可以作为筛选新颖天然产物的独特和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专属引种植物的物候及生长研究能够掌握特定物候相在专属水平上的阈值,并为评估引种专属的适应潜力提供参考。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内引种多年的9种荚蒾(Viburnum)的花期及2种荚蒾的生长动态进行观测,分析讨论了花期对冬春两季异常低温的响应及营养与生殖生长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2009–2010年冬春异常低温后,荚蒾始花期的整体延迟是由春季环境热量供应不及时所致,种间延迟程度的差异则与原产地的气候有紧密联系:分布于寒温带地区的欧洲绣球(V.opulus)和修枝荚蒾(V.burejaeticum)延迟天数最少(分别为10和12天),分布于我国亚热带的琼花(V.macrocephalum)和桦叶荚蒾(V.betulifolium)延迟天数最多(分别为21和26天)。荚蒾花前有效积温介于39–368°C之间。经历异常低温后,花前有效积温呈上升和下降两种格局,与物种冷量和热量的内在需求有关。荚蒾属植物的生殖与营养生长呈现两种关联方式,早花种类开花座果伴随着营养生长的竞争,晚花种类花后即出现营养生长的支持,对果实发育的保障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To assess the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adaptive strategies to rainfall exhibited by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types, we compared gas exchange, leaf water potential (ψleaf) and PS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Fv/Fm) between Hedysarum fruticosum Pall. (shrub) and Salsola collina Y. L. Chang(herb) under a series of simulated rainfalls.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Hunshandak Sandy Land, North China. The values o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 transpiration rate (E),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Fv/Fm and ψleaf always elevated with the increasing amount of simulated rainfall. Whereas water useefficiency (WUE) maintained constant in H. fruticosum while always decreased in S.collina. Both speciesfully recovered their Pn and Fv/Fm 3d after rainfall, while gs and ψleaf recovered only within 2 d. However, the response patterns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H.fruticosu promote its physiological traits within 5-15 mm rainfall but no further positive enhancement was noted when rainfall was larger than 15 mm. In S.collina, however, the enhancement continued with more water applied. We inferred that H.fruticosum and S.collina responded similarly to rainfall in time courses but differential to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change. S.collina was likely to be physiologically sensitive to instant increasing soil water, that can be regarded as a prodigal water use type; whilst H.fruticosum was a conservative water user.  相似文献   
4.
5.
丁香在北美     
<正>我与丁香的最初谋面是在密歇根州五大湖区的麦基诺岛。在这个无车度假胜地,我第一次看到了在温和的气候和优渥的土壤中生长着的那株北美最大的丁香。从此,我这个急诊科医生也开始了丁香的收集。就算工作再忙,也要腾出时间来照顾我喜爱的丁香。现在我已经有了100多个丁香品种。后来因为与国际丁香协会的结缘,让我对丁香的喜爱比先前更为浓烈和深厚。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不同生活型对瞬时降雨的适应策略,比较了浑善达克沙地常见灌木羊柴(Hedysarum fruticosum Pall.)和其共生草本植物猪毛菜(Salsola callina Y.L. Chang)在降雨解除干旱后的生理生态反应.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叶片水势(ψleaf)均随着模拟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羊柴的水分利用效率(WUE)随降雨量的变化不大,而猪毛菜的WUE却随降雨量的增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两种植物的Pn和Fv/Fm都在雨后3 d完全恢复,而gs和ψleaf却提前1或2 d恢复,这说明气孔和非气孔因素综合限制了羊柴和猪毛菜的同化速率.两种植物对模拟降雨量的反应方式不同,15 mm的雨量就使羊柴的Pn、E和gs达到最大值,而猪毛菜却随着雨量的增加一直增大.我们认为,羊柴和猪毛菜对于模拟降雨的反应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但对雨量的反应方式却不一致,猪毛菜对水分的利用不经济且瞬时反应,而羊柴可以被认为是节约型用水植物.  相似文献   
7.
丁香属植物叶片表皮形态特征与环境适应及系统学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丁香属内2组4系1亚属的7种野生种质的叶片表皮形态特征比较,分析了它们在系(亚属)水平上的环境适应机制差异及其与系统学的关联。结果表明:广域分布的暴马丁香(拟女贞亚属)和华北紫丁香(欧丁香系)的叶片表皮的蜡质纹饰呈中心条纹状和放射状排列且较厚,表皮细胞体积较小,气孔小型化且密度高,它们比其余5个区域分布种显示出更强的适应性环境响应能力;与自然光照环境下相比较,羽叶丁香在林下遮荫光环境下的表皮细胞体积变大,叶片气孔密度减少,气孔开张度增大,而气孔开张的变化只发生在气孔的纬向宽度上,而气孔长轴相对稳定;从气孔器类型、蜡质纹饰、表皮细胞形态及垂周壁特征看,暴马丁香和华北紫丁香明显带有较为进化的特征,羽叶丁香系、巧玲花系和顶生花序系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枇杷叶荚蒾 (Viburnum rhytidophyllum)是忍冬科 (Caprifoliaceae)荚蒾属的一种常绿灌木,也称山枇杷或皱叶荚蒾。原产于我国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和东南部及贵州。生长在海拔 800— 2400米的山坡、林缘的灌木丛中,或山沟、溪边的温暖阴湿处。   枇杷叶荚蒾植物学特征明显,很容易识别。通常植株高约 2— 4米,全株均被星状绒毛,老枝为黑褐色;叶片经冬不落,对生,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 8— 18厘米,宽 3— 5厘米,革质,叶正面深绿色,有光泽,叶脉下陷使叶面呈深皱纹状,叶背密生灰黄色或略带褐色的星状毡毛;在华北地…  相似文献   
9.
丁香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起源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木犀科丁香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以及欧洲东南部。中国是丁香属的自然分布中心,丁香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根据植物区系的演化规律,作者认为丁香属起源于中国西南,并以此为中心主要沿中国西南-西北-华北-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西南-中亚-欧洲的路径散布。近缘种之间存在着遥远的地理隔离,中国原产的华丁香与分布在我国西北及中亚的花叶丁香、欧洲特有种欧洲丁香均为近缘种,表明欧洲丁香的散布与中国西北的种类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分子生物学试验表明羽叶性状是演化中的过渡类型,在研究该属系统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化石记录华北紫丁香在中新世时的华中地区已有存在,说明该属至少在中新世时完成了由西南向华中的演化、辐射。  相似文献   
10.
<正>南、北丁香为何物中国地域广阔、植物资源丰富,形态相似的物种实属多见,同名异物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被我国民众混叫成“丁香”的,事实上是分别生长在热带和温带的两类完全不同的植物,可谓一常绿,一落叶,习性迥异;一生南,一据北,分布全无交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