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朝鲜晚元古代生物地层新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磊明 《古生物学报》1990,29(4):460-466
作者于1985年实地考察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惠山地区和平壤以南地区元古代晚期和早寒武世沉积岩层,并获得了一些微体植物化石。尽管当前获得的化石材料不甚丰富,但为讨论朝鲜半岛北部前寒武纪岩层的地质时代以及与我国相当岩层的对比,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在朝鲜考察期间,我们得到朝鲜平城地质研究所的李明哲、吴在根等的热情接待和大力协助,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作者对我所唐天福、曹瑞骥、薛耀松给予的热情帮助,以及王兰、曹德辉、臧晓泉等在化石标本处理及绘图工作中的协助,一并致以谢忱!  相似文献   
2.
1976年,在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师生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地质研究所部分同志的配合下,笔者系统采集了出露于河北西部太行山中段,曲阳县城北扬沙侯公社至北孝墓公社一带的震旦纪岩层样品。经浸解法,岩石薄片法等综合研究后,在震旦系高于庄组一硅质白云岩层纹状叠层石样品中,发现一些微体化石和假化石,现进行简要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凯里生物群既是中国华南寒武系重要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已知少数微体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库之一,化石以二维的有机质壁形式保存。本文改进孢粉学处理方法,对来自中国贵州寒武系凯里组苗板坡、丹寨、竹坪和屯州等几个剖面以及相邻地层的共22个样品进行酸泡处理,获得微体化石新材料。结果显示,苗板坡剖面保存的化石多样性明显较高,其中发现的疑源类和丝状藻类最多,占统计总数(N=1549)的90%以上;同时还发现少量的后生动物残片,如威瓦西虫的骨板、腕足动物壳体残块以及蠕形动物表皮等,这些后生动物化石残片为研究某些后生动物的细微结构提供了重要补充信息,有助于对这些动物化石进行分类鉴定,并可能具有一定生物地层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黔东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疑源类组合及其界线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台江八郎和丹寨两条剖面凯里组中疑源类化石的分析,研究,台江剖面产疑源类化石有17属35各(12未定种),其中以Leiosphaeridia,Synsphareidium,Cymatiosphaera,Pterospermella最为丰富,可划分为3个组合,即Cymatiosphaera cf.cristata-Fimbriaglomerella memebrancea组合,Cristallinium-Micrhystridium-Pterospermella组合和Dictyotidium-Granomarginata组合,丹寨平寨剖面凯里组所产疑源类化石有:13属21种(5未定种),同样划分为3个组合,即Leiosphaeridia-Tasmanites组合,Retisphaeridium-Micrhystridium tentatium组合和Baltisphaeridium-Bubomorpha hunjiangensis组合,本文对两条剖面中的凝源类化石的组成,相对含量做了详细的统计,发现在八郎剖面9-2层和平寨剖面3层疑源类的丰度,分异度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由早寒武世向中寒武世疑源类组合面貌的转变,这一疑源类转变层位正好是与三叶虫划分的中,下寒武统界线的层位位置相一致,这充分表明疑源类化石可作为划分中,下寒武统的极有价值的微体生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5.
在早古生代与前寒武纪的石油与源岩中,经常出现令人困惑的C29甾烷优势,而在有机地球化学中C29甾烷优势被认为是陆相有机质输入的标志。作者通过对比文献中各种海相藻类的热模拟产物分析,提出了早古生代与前寒武纪的石油与源岩中C29甾烷优势主要来源于浮游绿藻的观点,并通过C27甾烷/C29甾烷的比值提出了区分早古生代及前寒武纪石油源岩沉积环境的方法,对中国南方前寒武纪和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也支持上述推断。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用有机碳同位素来进一步区分C29甾烷优势生物来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有机壁微体化石Tappania,最初发现和描述自我国山西永济地区约17—14亿年前古老的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汝阳群北大尖组。随后,该形态属标本相继从印度、澳大利亚、西伯利亚、美洲等地的同期地层被发现和报道。无疑,它成为该地质时期生物地层对比的重要微体化石证据。由于它是自前寒武纪早期微体化石记录以来,被认定为最初具有动态细胞支架和膜系统的复杂有机壁真核微体化石,它成为干群真核生物在该古老地质时期演化趋异的见证。本文旨在认识Tappania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物亲缘,并探讨它的生活、繁衍生态环境和地质背景。结合已知古地理和地球化学研究资料,可推测Tappania的出现与该地质时期的重大地质事件相关联。在古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的海水盆地中,尽管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蓝菌和单细胞藻类,但是,具有渗析营养功能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在适宜生态环境已繁衍。  相似文献   
7.
我国贵州东部乌溜-曾家崖凯里组剖面作为世界早-中寒武世界线层型侯选剖面,产出良好保存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三叶虫)。因此,更加详细研究该剖面海洋疑源类的生物地层非常重要,将提供围绕界线的生物和环境变化的细微记录。乌溜-曾家崖剖面凯里组的疑源类划分两个组合,它们是凯里组0-52m的Leiomarginata si mplex-Fi mbriaglomerella membranacea组合和52-140m的Cristallinium cambriense-Heliosphaeridiumnodosum-Globosphaeridiumcerinum组合。140-214m仅有很少疑源类标本,可能因为凯里组上部以白云岩为主,不适宜有机壁微体化石的保存。距凯里组底部往上约52m处疑源类组合出现重大变化,无疑为解释沉积环境提供重要资料。两疑源类组合间界线,位于52.3-52.7m,此稍低于被三叶虫Oryctocephalusindicus首现所指示的全球寒武系第5阶潜在层型剖面界线。  相似文献   
8.
湖北宜昌黄花场早奥陶世疑源类的新类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该文报道了湖北宜昌黄花场下奥陶统大湾组下段的疑源类(海洋微体浮游植物化石)新类型,描述和建立3新属:Papilliferumgen.nov.,1gen.nov.和Yichangiagen.nov.;2新种:Papilliferumirregularegen。etsp.nov.,Yichangiabiporosagen;etsp。nov。及重新修改和组合的3属、种:Papilliferumrhabdocladium(Lu)comb.etemend.nov.,P。striatum(Lu)comb.etemend。nov。和Stelomorphaerchunensis(Fang)comb;etemend.nov.这些疑源类新类型目前仅见于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的早奥陶世地层。它们为探讨早奥陶世海洋微体浮游植物的区域分布及扬子地台的古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产凯里生物群的台江八郎剖面凯里组疑源类组合包含 18形态属 ,2 0形态种和 11未定种 ,疑源类化石以无明显附属突起的球形亚类和翼环亚类最多 ,网面和棘剌亚类次之 ,而梭形亚类和对弧亚类很少。具有明显装饰的疑源类类型Micrhystridium ,Retisphaeridium ,Goniophaeridium仅在第 9层、第 2 1— 2 4层出现。在与国内外同期疑源类对比的基础上 ,对下、中寒武统界线进行了划分 ,划分的界线与三叶虫划分的界线位置大体一致 ,并根据疑源类组合特征 ,对沉积环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徐淮地区元古宙九顶山组产出丰富的条带状和结核状燧石,其中保存了大量微体生物化石。本研究通过岩石切片法发现了呈三维立体状态保存的精美的丝状和球状蓝藻化石,鉴定出12属16种,即有丝状蓝藻6属10种(包含2个未定种):Siphonophycus septatum,S.robustum,S.typicum,S.kestron,Oscillatoriopsis ver-miformis,O.obtusa,Cephalophytarion grande,Salome sp.,Veteronostocale amoenum,Paleolyngbyasp.;球状蓝藻3属3种:Gloeodiniopsis suxianensis,Eoentophysalis cumulus,Nanococcus vulgaris;以及分类位置未定的3属3种(包含1个未定种):Myxococcoides minor,Leiosphaeridiasp.,Brachypleganon khandanum。其中Oscil-latoriopsis vermiformis,O.obtusa,Cephalophytarion grande,Salome sp.,Veteronostocale amoenum,Paleolyn-gbyasp.,Nanococcus vulgaris均为本地首次发现,弥补了以前在九顶山组中只找到Siphonophycus而未曾见Os-cillatoriopsis的缺憾,并对大量保存精美的Siphonophycus的来源问题给出了可能的解释。而大量无异形胞的Os-cillatoriopsis属化石的存在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海底为缺氧环境。本次新发现丰富了九顶山组的微体生物化石资料,这些微体生物化石组合有可能成为元古宙洲际生物地层对比的依据。九顶山组碳酸岩台地沉积相中普遍发育的微体生物藻席、保存精美的高分异度的蓝藻化石以及并未在底栖环境中发现真核生物,均反映冰期前的浅海底栖生态系统还是由原核生物为主体的微体生物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