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福氏志贺氏3a菌原养型(ShF3a-P_(199):Str~R·Met~ )DNA为供体,与同来源之福氏志贺氏3a菌营养缺陷型(ShF3a-A_2:Str~S·Met~-)为受体菌,进行自身核酸转化,在基本培养基上产生出对ShF3a和ShF2a菌血清都能发生凝集反应的菌落。这种菌经继代培养后便自身分离成单一菌型,产生“菌型分化”现象。转化体菌经生物学试验是属于福氏志贺氏菌特征,遗传特性稳定。同时观察到对抗生素耐药性上有不同的变化。菌落形态大小,转化体菌(ShF2a-T)比ShF3a菌的菌落小得多。这个异型菌问题的产生对于福氏志贺氏菌的分类和流行病学及其在临床医疗上都具有实际意义。 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观察到ShF3a菌和ShF2a菌中有许多分子量较小的各种不同的核酸区带。  相似文献   
2.
植物吸收在人工湿地去除氮、磷中的贡献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探讨了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结合实例分析了湿地植物吸收氮磷在不同生长期的变化和其在去除氮磷营养物中的贡献,认为通过秋冬季的植物收割去除的氮磷量比较低,植物可以作为冬季保温材料而不收割,提出通过组合技术来改善破人工湿地氮磷去除能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人工土层快滤系统,运用均匀设计原理来寻求最佳COD去除率的主要设计参数的方法,即人工土组成(石英砂/土)、运行周期(淹水时间、湿干比)等。用倒数方程法来求得系统的COD稳定去除率,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与COD去除率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得到的主要参数优化方案是石英砂/土=1.073,淹水时间=4h,湿干比=1/8,理论最大COD去除率为84.73%。理论结果与验证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此方法是可行的。同时,从优化模型中可以看出人工土组成与湿干比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有关淋洗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淋洗法是修复污染土壤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是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一种补充 ,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化成为可能。淋洗法就是使用淋洗剂来清洗土壤 ,使土壤中污染物随淋洗液流出 ,然后对淋洗液及土壤进行后续处理 ,从而达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而淋洗剂的选择是影响这一技术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目前淋洗剂的应用情况 ,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探讨了天然有机酸、生物表面活性剂等对环境影响小的淋洗液的应用前景。并根据“以废治污”的指导思想提出并分析了以柠檬酸废水和味精废水作为淋洗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静止或缓流污染地表水微生物固定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污染地表水体修复问题是最近几年才被广泛关注的环境保护课题,由于污染地表水体的特殊性,常规修复方法难以发挥高效作用,固定化微生物可以通过提供特殊的微环境,较好地保护优势菌不受土著菌恶性竞争,在保持高效修复能力的同时,可以将优势菌屏蔽于恶劣环境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修复工艺的不足,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利用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污染环境介质存在的问题和可行性,针对城市静止或缓流污染地表水的特征,指出了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移植到污染地表水体修复领域需要解决的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质粒转化到异种细菌细胞是否能够存在、 受体菌细胞能否接收异体DNA物质而进行遗 传性状的表达,是基因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我 们将E. coli pBR322质粒用转化方法,引进福 氏志贺氏2a, 3a菌中,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治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地表径流是典型的非点源污染,具有地域范围广、随机性强、成因复杂等特点,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提出由源处理、输移控制和汇处理组成的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控制对策,并探讨了各种具体的城市径流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认为初期雨水的有效截留将成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滨岸带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水文调节、水质改善、物质输入调控、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梳理了滨岸带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滨岸带具有良好的水文调节效应, 这种调节效应主要通过滨岸带植被根系对土壤水分持留, 植物残体对径流路径的影响, 以及挺水和沉水植物对水流的物理作用等途径实现。滨岸带显著影响水质过程, 对于面源污染径流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滨岸带能够经历周期性的干湿交替, 同时具有发达的植被系统和丰富的土壤微生物类型, 独特的水文和地球化学条件使滨岸带成为氮磷迁移转化的热区。滨岸带对水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入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既能够为水体生态系统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 又能够避免过量的营养物质输入。这种调控作用对于水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的维持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滨岸带水生和湿生植被的生长使水体生态系统食物链不断完善, 大型无脊椎生物和鱼类种群数量得以增加, 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具有明显的贡献。自然的洪水扰动可能是滨岸带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而水媒传播过程则可能是滨岸带影响河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机制。当前对于滨岸带生态机制过程的认识尚不够深入, 今后滨岸带研究要加强物质过程和生态学过程的探讨, 尤其是水文、水质、生物群落等要素的耦合机制, 滨岸带水环境效应的模拟预测, 以及滨岸带对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