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用建立的Dot-ELISA方法检测了192份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人工感染狐、疫苗免疫狐和菌检阳性狐血清,结果187/192呈阳性反应,检出率为97.3%. 阻断和交叉试验证实,本方法具有特异性.敏感度为平板凝集试验(PAT)的28.1倍,为微量凝集试验(MAT)的5.5倍.重复性良好,与PAT、MAT的阳性符合率为100%.  相似文献   
2.
单个卵裂球分离和培养是生产同卵双胎或一卵多胎动物的一种有效方法。在羊和牛已经获得了来源于2-细胞和4-细胞期胚胎的单个卵裂球的活体后代;在兔也获得来源于4-细胞胚胎的单个卵裂球后代;在猪已获得8-细胞单个卵裂球的后代。但多数的研究者发现,小鼠单个卵裂球培养后的体外发育率、移植妊娠率和产仔率都很低。上述均为新鲜胚移植结果,至于分离后卵裂球发育成的囊胚再进行玻璃化冷冻保存尚未见报道。本实  相似文献   
3.
兔循环血中黄绿烙铁头蛇毒浓度与DIC出现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兔循环血中黄绿烙铁头蛇毒浓度与DIC出现的关系。方法用抗烙铁头蛇毒的鼠多克隆抗体IgG测定兔血中蛇毒浓度,以α2-PI、AT-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参数为DIC指标。结果上述指标水平随血中蛇毒浓度的增加而降低,DIC的发生与血中蛇毒浓度呈负相关系,高剂量的蛇毒可诱发DIC。结论DIC的发生取决于兔循环血中蛇毒的浓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本课题组收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中存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第13外显子(E13)基因突变患者临床生化和心血管系统损害特点.方法:对9例临床诊断为FH、基因检测到LDLR基因E13突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诊断FH纯合子患者7名,其总胆固醇(TC)水平15.12~26.14 mmol/L,杂合子患者2名,TC水平11.30~11.75 mrnol/L.(2)均可见不同程度黄色瘤;(3)FH纯合子3例心电图出现ST-T改变;4例儿童和1例青年患者出现瓣膜损害,冠脉血流储备(CVFR)减低;杂合子心电图检查均正常,1例出现瓣膜损害,CVFR均正常.(4)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9例E13突变患者中,A606T纯舍突变3名;D601Y纯合突变2名;A606T+、W462X和A606T+D601Y复合杂合突变各1名;A606T和D601Y杂合突变各1名.结论:FH严重损害患儿心血管系统和皮肤,LDLR基因E13出现的A606T和D601Y突变可能成为中国FH人群的高频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经济快速分离眼镜王蛇(Ophiophagushannah,Oh)蛇毒中的毒素成分。 方法 用普通离子交换剂于高效液相色谱柱 (HPLC) TSKgel SP-Toyopearl 65 0 SF (4× 1 5 0 mm)层析法 ,实验取得最佳分离条件后 ,将蛇毒样品上柱后进行梯度洗脱 ,各洗脱峰收集后在 Cosmosil 5 C4-AR-3 0 0柱 (4 .6× 1 5 0 mm)上进行逆相 HPLC分析。非单峰组分再进行 HPLC凝胶过滤柱TSKgel Toyopearl HW-40 Fine(4× 2 5 0 mm)层析 ,层析峰组分再进行 HPLC逆相分析。 结果 眼镜王蛇毒经HPLC离子交换柱层析获得了 1 6个蛋白组分 ,其中有 5个组分经逆相 HPLC分析单一组分 ;另外的复合性组分再进行 HPLC凝胶过滤柱层析后又得到 5个单峰蛋白组分。 结论 HPLC离子交换柱层析对分离蛇毒蛋白很有实用价值 ,特别是蛇毒样品量少的情况下 (1 0 ug)也能较好分离。还具有分离时间短 (1 h左右 ) ,无须低温条件等优点。HPLC凝胶过滤柱层析可进一步使蛋白组分得到提纯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通过对大鼠反复4次缺氧5min(常压,氧浓度10±0.5%)的缺氧预处理与经典的缺血预处理(Mury法)的对比观察表明,两者均能明显降低心肌丙二醛含量和肌酸激酶的漏出,提高心肌超氧化物岐化酶,Ca2+Mg2+-ATPase、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及维持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性,提示这种非创伤性缺氧预处理具有与缺血预处理相类似的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火针层孔菌(桑黄)粗多糖对荷瘤小鼠的免疫调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火针层孔菌不同粗多糖对荷瘤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四组:胞外粗多糖组、菌丝体粗多糖组、子实体粗多糖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给药10d后测定荷瘤小鼠脾NK细胞活性和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率。结果显示火针层孔菌粗多糖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能够提高小鼠脾NK细胞活性和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率(P<0.01),表明火针层孔菌液体发酵粗多糖和子实体粗多糖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将我国6个省(区)、13个主要狐场分离的145株狐阴道加德纳氏菌,进行抗原性、免疫原性测定,从每场分离菌中选出1~3个优良株进行血清型研究。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证实,选出的26株菌可划分为3个血清型,以此3个血清型代表株制备因子血清,余下119株菌中,108株在所划分的3个血清型内,11株未能定型。在3个血清型中,Ⅰ型菌株数占定型菌数的79.1%,因而确定,Ⅰ型菌是国内狐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主要流行型。试验还明确了从貉分离的5株、水貂分离的4株、犬分离的2株阴道加德纳氏菌也属于血清Ⅰ型。将3个血清型代表菌株制成超声抗原,经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证实,各型抗原与同型或异型免疫血清均可形成一条明显的融合沉淀线,表明各型菌间有共同抗原成分。同型菌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表明,各株菌形成的沉淀线完全融合,从而证实了血清分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将我国6个省(区)、13个主要狐场分离的145株狐阴道加德纳氏菌,进行抗原性、免疫原性测定,从每场分离菌中选出1 ̄3个优良株进行血清型研究。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证实,选出的26株菌可划分为3个血清型,以此3个血清型代表株制备因子血清,余下119株菌中,108株在所划分的3个血清型内,11株未能定型。在3个血清型中,I型菌株数占定型菌数的79.1%,因而确定,I型菌是国内狐场狐阴道加德纳氏菌主要流行型  相似文献   
10.
应用建立的Dot-ELISA方法检测了192份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人工感染狐、疫苗免疫狐和菌检阳性狐血清,结果187/192呈阳性反应,检出率为97.3%. 阻断和交叉试验证实,本方法具有特异性.敏感度为平板凝集试验(PAT)的28.1倍,为微量凝集试验(MAT)的5.5倍.重复性良好,与PAT、MAT的阳性符合率为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