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龙现  宁长申  蒋金书 《动物学研究》2001,22(6):511-515,T001
取 2日龄海兰雏鸡 5 0只 ,分为 5组 ,分别接种 0、 0 8× 10 6、 1 6× 10 6、 3 2× 10 6、 6 4× 10 6个鸭源贝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baileyi)卵囊。接种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剖杀雏鸡 ,取法氏囊、气管和喉头。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贝氏隐孢子虫主要寄生在鸡的喉头、法氏囊、气管。裂殖体有 2种类型 :Ⅰ型裂殖体含 8个裂殖子 ,Ⅱ型裂殖体含 4个裂殖子。子孢子或裂殖子在钻入过程中 ,虫体逐渐由香蕉形过渡到鼓槌形 ,最后形成球形的滋养体。带虫空泡分为有球形残体的带虫空泡和无球形残体的带虫空泡。观察到小配子的释放和虫体寄生于杯状细胞的现象。贝氏隐孢子虫寄生于气管引起纤毛倒伏、排列紊乱、纤毛融合、脱落 ;致使法氏囊上皮肿胀 ,法氏囊粘膜表面形成皱褶 ,微绒毛脱落、融合、排列紊乱 ,粘液性分泌物增多 ,炎性细胞渗出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家兔(Oryctolagus curiculus)黄艾美耳球虫(Eimeria flavescens)的内生发育史,用不同接种剂量感染20只无球虫兔,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进行研究。共观察到4代裂殖生殖和1代配子生殖。每一代裂殖生殖阶段都含有2种类型的裂殖体:粗型和细型。第1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60~72h,主要位于空肠的腺上皮;第2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84h,位于盲肠和结肠的腺上皮;第3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96~120h,位于盲肠和结肠的绒毛上皮;第4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144~153h,位于结肠和盲肠的腺上皮。感染后167h,开始配子生殖阶段,成熟卵囊出现于感染后215h。本研究中对于裂殖生殖代数划分与文献报道不同,并观察到2种形态的裂殖体。  相似文献   
3.
野生太行猕猴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野生太行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卢戈碘液染色法对194份粪便样品进行检查,结果共检查出阿米巴原虫(Amoebasp.)、等孢球虫(Isospora sp.)、鞭虫(Trichuris sp.)、圆线虫(Strongylid sp.)、泡翼线虫(Physaloptera sp.)、蛲虫(Enterobius叩.)、蛔虫(Ascarid sp.)7种寄生虫.寄生虫总感染率为97.4%,线虫感染率为93.8%.其中,鞭虫感染率最高,为91.2%;阿米巴原虫和圆线虫次之,分别为67.5%和60.8%.寄生虫混合感染率为87.1%;鞭虫、泡翼线虫、圆线虫3种线虫混合感染率为71%,同时感染其中2种的占42%,同时感染3种的占29%.对鞭虫卵、圆线虫卵和泡翼线虫卵进行感染强度测定,92%以上阳性样品线虫卵的EPG值在2 000以下.等孢球虫为非人灵长类国内新发现种;所检出寄生虫中,阿米巴原虫、鞭虫、泡翼线虫、蛲虫、蛔虫均可感染人,因此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