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亲和力是影响改型单链抗体应用于临床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巨型引物PCR定点诱变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出两组含多个突变位点的简并引物,在第一轮PCR中使用简并引物分别扩增出含突变碱基的两条特异性的DNA片段,即巨型引物,将其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纯化后,作为3′和5′的两端引物应用于第二轮PCR反应中.通过改变标准PCR反应条件,调整引物与模板的浓度,扩增出特异性较强的目的DNA条带.PCR产物经回收后,进行DNA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扩增得到特异的抗CD3改型单链抗体的突变体库.  相似文献   
2.
使用恒河猴胚肾(MEK)细胞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和适应了甲肝病毒W和X,通过阻断实验、中和实验、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实验、RT-PCR对其进行特异性鉴定,证明了甲肝病毒。W株和X株第7代在MEK细胞上的抗原滴度分别为1:512、1:1024,感染滴度(logTCID50/mL)分别为8.17、8.50,只有分离株W可以适应于Vero细胞,第6代21d抗原滴度为1:256,感染滴度(logTCID50/mL)为8.00。  相似文献   
3.
使用恒河猴胚肾(MEK)细胞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和适应了甲肝病毒W和X,通过阻断实验、中和实验、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实验、RT-PCR对其进行特异性鉴定,证明是甲肝病毒.W株和X株第7代在MEK细胞上的抗原滴度分别为1∶512、1∶1024,感染滴度(logTCID50/mL)分别为8.17、8.50.只有分离株W可以适应于Vero细胞,第6代21d抗原滴度为1∶256,感染滴度(logTCID50/mL)为8.00.  相似文献   
4.
生物可降解微球作为乙型肝炎基因免疫佐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生物可降解微球对基因免疫的增强作用。采用有机溶剂蒸发法制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 物(PLGA)微球,构建含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S基因的pRC-CMV真核表达载体,用微球与基因 载体共孵育法制备其混合物。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结果表明:微球注射组的血清抗体滴度达到 l:1600,其效果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加铝佐剂注射组相近,而裸DNA注射组没有反应。说明了 生物可降解微球可显著的提高基因免疫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
一种简单的微量滴定法用于评价细胞培养用的血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培养细胞成功与否常取决于所选用血清的质量。因不同批号的血清其质量也往往不同,在用于培养细胞之前必须进行质量鉴定。血清质量的鉴定可采用定性法或定量法以及放射性核苷酸掺入法。这些方法需要高度精细的技术操作,或者较昂贵的仪器设备,不宜在一般实验室推广。本文报道一种新的微量滴定法用来评价胎牛血清促进细胞生长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使用恒河猴胚肾 (MEK)细胞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和适应了甲肝病毒W和X ,通过阻断实验、中和实验、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实验、RT PCR对其进行特异性鉴定 ,证明是甲肝病毒。W株和X株第 7代在MEK细胞上的抗原滴度分别为 1∶5 12、1∶10 2 4,感染滴度 (logTCID50 /mL)分别为 8.17、8.5 0。只有分离株W可以适应于Vero细胞 ,第 6代 2 1d抗原滴度为 1∶2 5 6 ,感染滴度 (logTCID50 /mL)为 8.0 0。  相似文献   
7.
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PCR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支原体16s rDNA序列,选择RemyTeyssou设计的三条寡核苷酸链,组成两套引物:P_(1-2a)能检测出细胞培养中常见的各种支原体,P_(1-2b)能检出无胆甾原体。反应可检出体系中10CFV的菌体。此法先用于对实验室人为污染支原体Vero细胞的检测,后与DNA 染色法和培养法比较,检测了49份生物样品,其中24份传代细胞,PCR检测的阳性率为58%,DNA染色法为42%,培养法为33%;三者的灵敏性比较,PCR可检出10~(-3)稀释度的阳性样品,高于其他两种方法。此PCR方法快速、灵敏、特异,适用于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应用Q-Sepharose Fast Flow对Vero细胞基质制备的I型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悬液进行纯化.病毒液经滤过澄清和超滤浓缩,获得85%的病毒感染性滴度回收率,而经Q-Sepharose F.F.纯化的病毒悬液,病毒感染性滴度回收率达100%.纯化后的病毒液用α-32P dATP标记DNA探针膜杂交法测定,宿主Vero细胞基质DNA残余含量远低于100 pg/剂量的标准;rct/40特征、病毒形态及病毒衣壳蛋白组份等生物学性状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提示,Q-Sepharose F.F.是Vero细胞制备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的理想纯化材料.  相似文献   
9.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靠近理想的现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晶  黄华梁  姜述德 《遗传》2002,24(1):94-99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近年来在基因工程抗体研究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把特异性结合和高效筛选有机结合,大大缩减了获得目的性抗体的工作量。本文综述了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种类,筛选方法及最新进展。 Abstract:Antibody phage display technology is a new library technology in the area of gene engineering antibodies in recent years.This technology makes the work to get specific antibody more efficiently by combing specific binding between antibody and antigen with rapid screening.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hage antibody librariesclassificationscreening approaches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is technology is also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67年Van Wezel首先采用微载体培养技术以来,目前在微载体上培养的细胞已经超过60种,培养规模从几毫升到几百升。由于该法增大了培养面积,改善了培养条件,可获得大量的细胞,从而生产出大量病毒和细胞产物,目前已用于生产灭活的脊髓灰质炎和狂犬疫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