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明确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云南榧树(Torreya yunnanensis)的潜在生境分布区和保护现状,利用50个云南榧树的存在记录点和7个对其分布影响较高的主导环境因子(最冷季平均降水量、降水季节性变异系数、年温差范围、土壤容重、土壤类型、坡向和下层土壤中的百分比粘土)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2)模拟其在云南省的潜在生境的分布状况,并将其模拟结果与现有的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进行叠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对云南榧树潜在生境的模拟的结果所表现出的精度高(AUC=0.977)。(2)云南榧树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三江并流区,云南榧树潜在生境在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内主要分布在高黎贡山(2364.35 km~2, 58.35%)、白马雪山(846.46 km~2, 31.66%)和云岭(625.55 km~2, 82.42%)自然保护区。(3)最冷季平均降水量(>75.58 mm)、降水季节性变异系数(<64.28)、年温差(24.08—26.40℃)是影响云南榧树在云南省潜在生境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4)金沙江可能...  相似文献   
2.
蒸散发对把握气候变化、理解区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及皮尔逊双侧相关检验的方法研究元江干热河谷林地内外潜在蒸散发量(PET)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林地内外蒸散发的发生过程进行解读。通过对2015—2018年日PET的研究发现:林内PET比林外低0.86 mm·d-1;林地内外PET呈周期式减小,林外的减小趋势更大。2015—2018年及对应年份旱雨季的林地内外干旱指数显示,元江的干旱程度在研究时间段内有所缓解,林内干旱指数较林外更低。林内日PET的驱动因素依次是气温(Ta)、地面净辐射(Rn)、5 cm土壤热通量;林外日PET的驱动因素依次是Ta、5 cm土壤温度、Rn。林内蒸散发的发生层按蒸散发的剧烈程度所划分的层次性较清晰,剧烈层位于稀树灌丛林型的中上层,蒸散发的剧烈程度由中上层向下依次减弱;林外蒸散发的发生层层次性较混合,剧烈层位于近地面空气与土壤交汇层。  相似文献   
3.
为尽快明确天然林中蒜头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策略和目标,本研究基于21个表型及经济性状,构建蒜头果核心种质,明确了建立蒜头果育种和保存群体的目标材料,为其资源保育提供依据。在系统聚类和优先取样法的基础上,分别利用遗传多样性法、比例法和对数法,设定10%、20%和30%3种取样比例,产生7种构建策略;采用8个参数评价7种策略构建的核心种质,得到参数最优的核心种质;采用4重方法验证核心种质的有效性和代表性。结果表明,(1)“优先取样法+遗传多样性法+30%取样比例”形成的核心种质,8个评价参数最优,核心种质包含28个样本,取样比例为28.87%。(2)4种验证方法均表明,构建的核心种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多样性指数的t检验表明,核心种质与原种质在21个性状上的多样性指数差异均不显著(0.05);符合率检验表明,核心种质与原种质在21个性状上的均值、极大值、极小值和多样性指数的符合率均在80%以上;主成分检验表明,核心种质与原种质具有相近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核心种质与原种质的样品分布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分布结构。研究认为,构建的蒜头果核心种质具备代表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等特征,可作为蒜头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建立育种群体的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