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蓝藻周围存在伴生细菌,伴生细菌与蓝藻具有复杂的作用关系。【目的】研究淡水聚球藻伴生细菌对聚球藻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聚球藻伴生细菌多样性;平板划线法纯化聚球藻伴生细菌,通过形态观察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对其种属关系进行确定;通过聚球藻和不同浓度伴生细菌共培养测定其叶绿素a浓度,分析伴生细菌对聚球藻生长的影响;采用种子发芽试验验证伴生细菌促生功能。【结果】淡水聚球藻伴生细菌优势菌属为产卟啉杆菌属(Porphyrobacter)、根瘤菌属(Rhizobium)、水单胞菌属(Aquimonas)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从聚球藻分离获得了两株伴生细菌JQ1和JQ2,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其分别属于Rhizobium和Peribacillus,通过在聚球藻与不同浓度伴生细菌共培养及水稻发芽试验验证,证明伴生细菌JQ1和JQ2在菌藻比例分别为5:1和15:1时具有促生作用,都对增强秧苗素质和根系发育有一定影响但JQ2与JQ1相比能显著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结论】淡水聚球藻伴生细菌JQ1和JQ2在适宜的浓度均可显著促进聚球...  相似文献   
2.
3.
毛尖紫萼藓(Grimmia pilifera)是典型石生耐旱藓类,水分是其生存繁衍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探究微生境对毛尖紫萼藓水分生理的影响,在安徽省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低山丘陵区选择3种典型微生境(竹林遮蔽S-1,向阳裸岩E,薜荔灌丛遮蔽S-2),对比研究毛尖紫萼藓个体大小、饱和含水量及脱水过程中的含水量指标在不同微生境间的差异性,综合判断微生境对苔藓水分胁迫耐受性的影响及其权衡特征。结果表明:3种微生境毛尖紫萼藓个体大小及饱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其中竹林遮蔽生境毛尖紫萼藓具有较小的个体但拥有较高的内、外含水量。向阳裸岩和薜荔灌丛遮蔽生境植株大小及外吸水量接近,但前者内含水量更高。两荫蔽生境苔藓外吸水量是内吸水量的7倍,显著高于向阳裸岩生境的5.8倍。脱水过程中相同时间点向阳裸岩生境苔藓各含水量指标均高于两遮蔽生境,且达到相同含水量的时间差也随脱水进程持续而逐渐增大,这为向阳裸岩生境苔藓的有效光合作用(即相对含水量不低于35%时)及脱水后期的生理和结构调整赢得更多时间。综合而言,向阳裸岩生境毛尖紫萼藓比荫蔽生境具有更强的脱水耐受性,但后者可以通过增加外部吸水量来弥补失水过快的缺陷,这可能是不同微生境毛尖紫萼藓对水分吸收和保持的权衡策略。  相似文献   
4.
研究在不同耕作方式和氮肥运筹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点,为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以吉优716为试验材料进行大〖JP2〗田试验,研究常耕与免耕2种耕作方式下3种施氮量(N0、N1、N2)和两种施氮方式(F1、F2)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免耕水稻和常耕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利用对施氮水平运筹的响应基本一致,但对施氮方式运筹响应呈现不一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也随之升高,而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下降,穗部干物质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免〖JP〗耕和常耕下,重施穗肥有利于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产量响应表现相反,免耕下重施穗肥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而常耕下重施基蘖肥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寻找小桐子果壳的杀虫活性物质,以小桐子果壳乙醇粗提物的正丁醇萃取相为实验材料,对其采用硅胶柱反复柱层析,同时对各阶段分离产物进行活性追踪,筛选出具有杀虫作用的活性部位WD1,最后采用HPLC MS分析,初步鉴定出活性部位主体成分。结果表明,WD1活性组分在浓度为8 g?L 1时,对桃蚜(Myzus persicae)和菜青虫(Pieris rapae)的24 h(72 h)校正死亡率均大于70%,显示出极高的毒杀活性。通过对WD1进行HPLC MS分析,鉴定了含量较高的7个化合物,为总量的80.72%,初步鉴定为2a,3a,24 三羟基 12 20(30) 〖JP2〗二烯 28 乌索酸、环辛肽B、牡荆素、松香烷二萜、麻疯树酚酮A、Curcusone A或Curcusone B。  相似文献   
6.
冬虫夏草菌是珍稀濒危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的无性型菌种,是侵染蝠蛾幼虫的唯一菌种,其侵染后形成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冬虫夏草菌在不同营养及条件下生长形态不同,主要有丝状体和菌球体两种生长形态。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能够侵染蝠蛾幼虫,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接种体被广泛应用;但丝状菌体对营养要求苛刻、生长缓慢、菌丝体得率低的特点,阻碍了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作为侵染蝠蛾幼虫的接种体的开发及应用,从而阻碍了冬虫夏草人工培殖产业化的进程。为了提高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的生物表达量,本文对营养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出了最佳条件为:葡萄糖质量浓度40 g/L、酵母粉质量浓度65 g/L、培养温度17℃、MgSO_4质量浓度3 g/L、KH_2PO_4质量浓度1.5 g/L、培养时间12 d,按最优培养条件,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干重得率15.67 g/L,为下一步新的接种体的制备提供菌源保障。  相似文献   
7.
2016年12月,在湖北省兴山县采集到1只食虫类标本。其体型较小(头体长75.00 mm),通体呈棕褐色,尾较长(82.00 mm),眼细小。头骨扁平,较为坚固,齿尖具有浅红棕色色斑。通过测定其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缺齿鼩属6个物种的同源区序列,构建其系统发生关系,发现该标本与基因库中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序列聚为具较高支持度的一支。综合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证据,将该标本鉴定为霍氏缺齿鼩。此次发现是湖北省境内该物种的首次记录,也是其在我国云南省及越南分布区外的又一发现,拓展了对该物种在我国分布范围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首次报道中国蜘蛛抱蛋属一新记录种——合瓣蜘蛛抱蛋Aspidistra connata H.-J.Tillich,该种与辐花蜘蛛抱蛋A.subrotata Y.Wanet C.C.Huang相似,但叶片长椭圆形至长卵状椭圆形,花被顶端8~10裂,裂片线形,顶端联合不分开,形成一个笼状包围着雌蕊可与后者区别。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9.
根据大尺度的物种分布信息,利用聚类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云南哀牢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显著递减趋势,而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明显递增趋势。在整个海拔梯度上,东亚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成分始终占主导地位。区系过渡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单峰分布格局,平衡点出现于海拔1700 m左右。基于区系成分比重的聚类分析表明,在海拔1300 m,1900 m和2600 m左右,将海拔梯度上的蕨类植物分为4组,这与各海拔段内的物种组成和区系成分性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以矮晚柚种子萌发的无菌苗为实验材料,利用茎尖和上胚轴诱导丛生芽的发生,利用丛生芽获得再生植株。实验表明:矮晚柚成熟和未成熟种子在1/2MS、MS上均能萌发,萌发率最高可达96%,成熟种子萌发的无菌苗更利于后期的分化。最适外植体为无菌苗的上胚轴,筛选出丛生芽最佳增殖培养方案为MS+6-BA 2.0 mg·L~(-1)+NAA 0.1 mg·L~(-1)+蔗糖40 g·L~(-1)+靠近茎尖上胚轴,最高增殖系数达8.4,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2 mg·L~(-1)+IBA 0.2 mg·L~(-1)+活性炭0.2 g·L~(-1),生根率达90%以上。移栽至蛭石+珍珠岩+营养土(1:1:2)的营养砵上,成活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