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吕天宇  曾晨  刘泽瑾  杨婧 《生态学报》2020,40(24):8974-8987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减少CO2排放是抑制气候变暖的重要路径。从全球碳减排的宏观视角出发,以98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基于总商品贸易和化石能源贸易的引力模型构建两种空间互动关系,利用扩展后的S-STIRPAT模型对2000、2005、2010年和2014年人均CO2排放的驱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展开实证分析,并基于发展差异视角进一步探究发达和欠发达国家CO2排放驱动机制异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05、2010年和2014年人均CO2排放溢出效应呈增强态势。(2)城市化水平、人均GDP、能源强度对人均CO2排放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对人均CO2排放产生显著负向影响。(3)发展差异视角下,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对欠发达国家影响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对发达国家影响更为显著。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加强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以减少CO2排放。  相似文献   
2.
吕天宇  曾晨 《生态学报》2022,42(4):1340-1353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区域,同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面临发展和保护的困境。交通网络空间互动视角下的生态足迹驱动机制研究对统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在STIRPAT模型框架下基于交通网络空间互动关系挖掘生态足迹的驱动机制和空间效应,为交通网络扩张背景下的跨区域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201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生态足迹均值有所下降;(2)道路交通网络和铁路交通网络规模均有所扩大,但连通性略有下降;(3)在基于交通网络构建的空间互动媒介下,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对生态足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对生态足迹产生抑制影响,且生态足迹表现出积极的空间外溢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在基于交通网络加强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同时,建设产业互促、资源互通、技术互享的区域联动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