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07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7年以来,通过采用较先进的研究技术,陆续在低等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脊髓中发现了儿茶酚胺能神经元胞体,对其分布和联系进行了研究。脊髓中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可能与多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内脏痛的实验模型,探讨室旁核中的加压素在针刺抑制内脏痛中的作用。实验结果如下:(1)大鼠在在射酒石酸锑钾(0.1%,10ml/kg,i.p.)后,出现可定量的扭体反应,能作为观察内脏痛的客观指标。(2)电针对内脏痛有抑制效应,即具有镇痛作用。(3)电刺激室旁核,能加强电针对内脏痛的抑制效应,损毁室旁核,则此抑制效应基本消失。(4)脑室注射加压素抗血清(14μl)或加压素拮抗剂[d(CH_2)_5Tyr(Me)-AVP,500ng/5μl]都能明显减弱电针的抑制效应。(5)腹腔注射加压素拮抗剂(10μg/kg),不能翻转电针的抑制效应。上述实验结果表明,下丘脑室旁核的加压素能神经元参与了电针刺激对实验性内脏痛的抑制。  相似文献   
3.
刺激蓝斑对下丘脑弓状核单位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室以往工作表明,下丘脑弓状核(ARC)和蓝斑(LC)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观察刺激 LC 对清醒制动大鼠 ARC 单位放电的影响。ARC 单位对刺激LC 的反应以抑制为主,在38个单位中有23个单位呈现抑制反应。ARC 单位对外周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以兴奋为主,在27个单位中有20个单位呈现兴奋反应。刺激 LC 可以使 ARC 单位的伤害性反应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α_2受体激动剂(氯压啶)和α_1受体阻断剂(酚苄明)能加快ARC 单位的平均放电频率,而β-受体激动剂(异丙基肾上腺素)和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则无明显影响。这些结果提示 LC 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 ARC 神经元的作用是通过α受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下丘脑弓状核区是脑内ACTH神经元胞体主要的集中部位(Watson等,1978)。新生期火白鼠接受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腹腔注射后,视网膜内层结构和下丘脑弓状核区的神经元胞体毁损,但无路过纤维损伤(Kizer等,1977)。ACTH能增加大脑的兴奋性和觉醒状态,参与调节机体的警觉性(哈罗德,1977;Benetato等,  相似文献   
5.
印其章 《生理学报》2007,59(3):I0006-I0006
今年是《生理学报》创刊80周年,刚巧遇上我今年也是80周岁,我们是同龄。加上多年来我和《生理学报》颇多往来,此时此刻,有些感触。随手写下来,愿与生理学同行们交流切磋,并以此作为对《生理学报》创刊8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6.
今年6月初,《生理学报》编辑部给我来信,说受杨雄里主编的委托,约我为《生理学报》创刊70周年写篇纪念文章。信中说我是《生理学报》的几届编委,想必与《生理学报》有着深厚的感情。说起《生理学报》,我对她是情有独钟。这是因为我们是同龄。今年是《生理学报》创刊70周年  相似文献   
7.
在67只清醒麻痹的雄性大鼠身上,记录了157个弓状核(ARC)的单位放电。实验分四组:(1)正常对照组;(2)下丘脑内侧基底部(MBH)前去传入组;(3)MBH后去传入组;(4)内侧前脑束(MFB)损毁组。正常对照组ARC 单位的平均自发放电频率为2.03±0.3Hz(n=60),MBH前、后去传入组,ARC单位的平均自发放电频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减慢(P<0.01),说明从MBH前、后侧传入ARC的纤维对ARC单位有紧张性的兴奋作用。 在正常对照组,大多数ARC单位都能对隐神经伤害性刺激和电针起反应;但在MBH前去传入组,大多数ARC单位对隐神经伤害性刺激和电针不起反应。说明隐神经伤害性刺激和电针信息是从MBHM侧的神经通路传入ARC的。 在MFB损毁组,ARC单位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持续时间(2206.9±305.9ms,n=13)比正常对照组(1300.0±190.4ms,n=24)显著延长(P<0.05),说明MFB对ARC单位的伤害性反应有抑制性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解损毁中缝背核(DR)、DR 区微量注射纳洛酮或 β-内啡肽抗血清都能明显翻转电刺激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对丘脑束旁核(PF)单位痛诱发放电的抑制;而电解损毁中缝大核(NRM)、NRM 区微量注射纳洛酮、β-内啡肽抗血清,或 DR 区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正常兔血清对刺激 ARC 的这种抑制效应均无明显影响。本实验结合以往实验结果提示;从 ARC 到PF 可能存在着这样一条痛觉调制通路,即通过 ARC 的β-内啡肽能纤维影响 DR 单位的活动,继而又通过 DR 的5-羟色胺能纤维影响 PF 单位的活动,从而影响痛觉的感知。  相似文献   
9.
迎接“脑的十年” 参与国际竞争印其章(苏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苏州215007)当我们向着21世纪迈进,迎接21世纪的挑战时,人们都在谈论与国际接轨的问题。这时有必要考察一下生物科学中蓬勃发展的神经科学情势,以利于高等医药院校贯彻执行《中国教育改...  相似文献   
10.
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区在唇针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丘脑弓状核区和脑内参与痛觉调制的结构有复杂的纤维联系,脑内β-脂肪激素-β-内啡肽-ACTH 神经元系统的胞体亦主要集中于下丘脑弓状核区。本实验用电解损毁、H 刀游离和电刺激大白鼠弓状核区的方法,研究该区在痛觉调制和唇针镇痛中的作用。(1)电解损毁或 H 刀游离弓状核区后基础痛阈未见明显改变,但唇针镇痛效应均明显降低。(2)单纯电刺激弓状核区能明显升高基础痛阈;唇针和电刺激弓状核区同时进行时的镇痛效应比单纯唇针时的镇痛效应有明显提高。根据这些结果,讨论了下丘脑弓状核区在大白鼠唇针镇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