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肥螈(Pachytriton brevipes)染色体数均为2n=24。按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着丝点指数可将12对染色体分成三组。染色体1—4为第一组,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5—8为第二组,除染色体7为亚中部着丝点外,其余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9—12为第三组,除染色体9为中部着丝点外,其余都为亚中部着丝点。东方蝾螈和肥螈染色体核型相似,但却各具独特的C-带带谱图式。 2.经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后,在东方蝾螈和肥螈肠上皮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和长、短臂的端粒部位都显示棕褐色的5-甲基胞嘧啶特异位置的深着色,染色体的长臂、短臂上则为浅棕色。 3.东方蝾螈和肥螈雌雄个体肠上皮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中均未见染色体的异型性配对。  相似文献   
2.
我们采用抗5-甲基胞嘧啶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研究东方蝾螈原肠胚外胚层经诱导后,以及诱导后继续培养到相当于尾芽期细胞的染色体DNA的甲基化程度。148个早期原肠胚外胚层(对照组)、125个经中胚层诱导——豚鼠骨髓抽提液(3000微克/毫升)——处理过的外胚层,以及86个剥离的神经板细胞的染色体上,5-甲基胞嘧啶含量很低,染色体的着色情况如图版I,图1、2、3所示,主要在染色体周围着色。然而将未处理过的136个原肠胚外胚层,74个经诱导分化为中胚层构造的外植块以及104个分化为神经组织的外植块,继续在Holtfreter液中培养到相当于尾芽期,染色体上5-甲基胞嘧啶含量显著增加。抗5-甲基胞嘧啶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明显加深(图版I,图4、5、6),且着色有一定的区域性分布,在着丝粒两侧和端粒处出现深着色,其分布特征与成体细胞——肠上皮细胞颇为相似;但与早期胚胎细胞的着色显然不同。对于酶染色不同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5-甲基胞嘧啶在发育和分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在小牛胸腺DNA中最早发现5-甲基胞嘧啶(~mC)以来,所有研究过的动物和植物DNA中都发现有这种稀有碱基。~mC并非随机地分布在DNA上,90%以上的~mC出现在CpG二核苷酸处。DNA的甲基化是在DNA复制以后由甲基化酶将S-腺苷甲硫氨酸的甲基转移到胞嘧啶的5位上去而形成。脊椎动物DNA的甲基化模式具有遗传连续性。细菌和噬菌体DNA中,甲基化通常发生在腺嘌呤处,即N~6-甲基腺嘌呤(~mA)。然而在双鞭藻  相似文献   
4.
细胞质具有许多凝胶的理化性质。早在四十年代后期,Wyssling就提出细胞质含有细丝组成的网架。细丝数目及细丝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决定细胞质的结构状态。细丝数目愈多,细丝间相互作用愈强,细胞就愈呈凝胶状。细胞质的这种网状结构,就是现在人们所谓的细胞骨架。正是这种网架结构,使细胞具有一定结构和形状,并能产生运动。细胞骨架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5.
真核细胞染色质的研究引人注目的进展之一,就是真核细胞染色质业单位结构的发现。愈来愈多的证据证明,几乎所有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均存在着念珠状相间排列的亚单位结构——核小体(nucleosome)。研究者们曾采用多种方法分离、提纯核小体,并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报导用一种树脂(ultrogelAcA 22)分离核小体核心颗粒,同样获得预期的效果,而且效率较高,周期短。  相似文献   
6.
染色体分带技术是用某些细胞化学和免疫化学显色方法,在染色体臂、着丝点上显示出着色深浅相间的带谱的技术。一、染色体分带技术简述 Caspersson等(1968)首先发现动植物细胞的中期染色体用喹吖咽氮芥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染色体呈现明、暗相间的荧光带谱,简称Q-带。此后Arrighi和徐道觉(1971)报道了一种对着丝点异染色质区有特殊  相似文献   
7.
(二) 肌动蛋白纤维的相互作用 Kane于1975年发现将在低温下制备的海胆卵抽提物加温至正常生理温度时,会在体外形成一种结实的凝胶。此后发现从许多种细胞(例如变形虫、组织培养细胞、巨噬细胞和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