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0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使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对于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时间动态(2000年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和空间异质性(沿干旱梯度)仍需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8年中国北方旱区气候和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量化了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并分析其在干旱梯度上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1981-2018年期间,中国北方旱区的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速率为(0.0037±0.0443) a-1,且增加速率沿干旱梯度增大。2000年前仅10.46%(P<0.05)的地区显著变绿,而2000年后达到36.84%,且植被变绿主要归因于非树木植被。(2)2000年后降水对植被变绿的正效应在不同干旱梯度均增加,而在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温度对植被变绿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而辐射在干旱区由负效应转向正效应。(3)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均主导着植被的动态,贡献率分别为96.07%和73.72%,人类活动的贡献在2000年后进一步增强(从3.93%增加到26.28%),且沿着干旱梯度而增加,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变绿的贡献在半干旱地区增加最显著(+0.0289 m2 m-2 a-1P<0.05)。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旱区的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绿色开花植物的几个科”,多年来在初中植物教学中,不太受人们重视.从北京市的情况看,一些教师在讲授这段内容时,常常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因此,教者感到枯燥,学者觉得乏味.为了打破这种局面,1984年上半年,我们在区、县生物教研员的大力支持下,就这个问题举办了一系列研究课.在已举办的研究课中,以北京九中黄惠生老师所讲的“十字花科”一节课较为突出.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及我们对这节课的分析介绍如下. 教学过程概述复习提问 1.植物分类等级法所用的单位是什么?(在举手的若干名学生中,指定一名学生回答,回答正确.回答后,教师将“门、纲、目、科、属、种”竖写在副板书的位置上.) 2.双子叶植物纲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在举手的若干名学生中,指定一名学生回答,回答正确,教师予以肯定、表扬.)  相似文献   
3.
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从小孤山晚更新世洞穴遗址出土了38种哺乳动物化石、上万件石制品以及一批制作精美的骨角制品和装饰品。石器工业在技术与类型上和华北旧石器关系密切。大致相同的骨针和穿孔兽牙于三十年代曾在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现过,但是与欧洲马格德林鱼叉相似的角制鱼叉在中国旧石器文化中是头一次发现。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生物教学研究会和北京教育学院教学研究部于去年九月二十六日召开了第二届中学生物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会议根据全国普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就中学生物学教学如何进一步端正教学指导思想、如何培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交  相似文献   
5.
海城小孤山的骨制品和装饰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小孤山的骨制品包括鱼叉、标枪头和骨针,它们在工艺上与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尤其是马格德林文化的制品十分相似。小孤山的骨针和山顶洞的骨针相似,但工艺水平稍高。小孤山的装饰品包括穿孔牙齿和蚌壳,它们与山顶洞的同类制品基本一致,但穿孔技术稍高。小孤山含上述制品的堆积物的时代为晚更新世,年代测定的初步结果为距今40,000—20,0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银环蛇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别名白节蛇,寸白蛇,白节花,银宝印,手巾蛇,过基甲,团箕夹,雨伞蛇。在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云南、浙江、贵州、台湾等省(区)均有分布,是一种常见的毒蛇(见图1)。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市新编初中《生物学》教材简介祁乃成,董宝华,裘伯川(北京市教育局生物教研室100055)从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标,北京市组织编写了初中《生物学》教材,并于1995年秋开始在北京市部分中学试用。为了使教材更臻完善,特...  相似文献   
8.
喹诺酮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2.2.15细胞株为模型,以HBsAg、HBeAg、HBVDNA、细胞存活率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了喹诺酮类药物吡哌酸(PipemidicAcid)、氟哌酸(Norfloxacin)、环丙氟哌酸(Ciproflosxacin)、氟嗪酸(Ofloxacin)体外抗HBV效果。结果表明:吡哌酸、氟哌酸、环丙氟哌酸、氟嗪酸对HBsAg、HBeAg50%抑制浓度(ID_(50))分别为11μg/ml、64μg/ml、93μg/ml、105μg/ml和199μg/ml、111μg/ml、24μg/ml、217μg/ml,细胞存活率为50%时的药物浓度(CD_(50))分别为219μg/ml、90μg/ml、181μg/ml、169μg/ml,在所选定的用药浓度范围内不同程度抑制培养上清液及细胞内HBVDNA及其复制中间体的产生。尤其对超螺旋结构DNA(scDNA)有不完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胶银技术,对软组织肿瘤特别是纤维源性肿瘤核仁组成区蛋白进行了定量研究。在软组织一些恶性肿瘤中,以血管肉瘤、横纹肌肉瘤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最高,并以此排列了它们的恶性度顺序。在纤维源性肿瘤中,纤维瘤、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纤维肉瘤及其亚类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有显著与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其中随访的34例纤维肉瘤患者,具有高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5)与低核仁组成区蛋白均值(<5)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20%和53%(P<0.05)。因此,作者认为核仁组成区蛋白定量在判定软组织肿瘤的恶性度、鉴别其良恶性及预测患者预后中均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火是地球系统的重要过程,也是一种剧烈的环境干扰因素。火是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力和催化剂,调节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反馈给气候系统。近年来,世界多个国家相继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极端火事件,使得火干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主要从3个方面回顾了变化环境下火干扰研究的进展,包括(1)火干扰的时空格局;(2)火干扰的驱动机制;(3)火干扰的生态效应。概括起来,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火监测精度不断提高,对火时空格局的刻画由过去侧重火燃烧面积单一因素转向具有多重属性的火干扰体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决定着火干扰的分布格局、频率和强度,考虑气候的季节性能够提高火干扰的预测能力。火干扰调节着生态系统的草木平衡,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境的维持非常重要。此外,火干扰通过生物质燃烧释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影响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同时通过改变地表状况和陆-气相互作用来影响气候系统。正确理解气候-植被-火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有助于未来火干扰体系的预测。随着高温、大风、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未来全球大部分区域火发生的风险增加,但是人类活动可能会使火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发生解耦。可持续的火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