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形成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动态变化及595nm Vbeam激光照射的影响。方法:利用兔耳腹侧面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按不同时间段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瘢痕形成不同时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对比研究在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595nm Vbeam激光照射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上皮化后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反应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至上皮化后4周达高峰。从上皮化后1周开始即可见到595nm Vbeam激光照射后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弱,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两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595nm Vbeam激光照射可明显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对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猴泡沫病毒SFV(Simian FoamyVirus)多聚酶区(pol区)设计两对引物,以猴血DNA为模板进行嵌套式PCR扩增,得到500bp左右基因片段,克隆进入pUC-19载体,经测序鉴定为SFV465bp的pol区基因片段。将此段序列与SFV各型425bp的pol区基因片段进行同源性比较,它与SFV-1型的同源性最高,为92.00%。在此基础上,用这两对引物对158例猴血DNA进行检测,阳性54例,阳性率为34.2%。发现在猴群中有较高的SFV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对瘢痕疙瘩成纤维中Cyclin D1、CDK4及P27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阐明MMC对瘢痕疙瘩的作用机制,为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的MMC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MTT法测量细胞增殖情况,利用半定量RT-PCR、免疫组化分析用药前后Cydin D1、CDK4及P27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MMC可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MMC作用后,使Cyclin D1和CDK4的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P27基因的表达增加。结论MMC可能是通过调节cyclin D1/CDK4/P27细胞周期调控通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而发挥治疗瘢痕疙瘩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一株黑曲霉产脂肪酶最适条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固体平板筛选,从520株真菌中分离得到194株产脂肪酶菌。再选择其中透明圈较大的43株菌进行液体复筛,得到产酶活力最高的一株菌为黑曲霉L_1。最后,确定了此菌的最适产酶条件为:橄榄油作碳源,酵母膏作氮源,pH5.8,28℃培养4天。  相似文献   
5.
针对猴泡沫病毒SFV(Simian Foany Virus)多聚酶区(pol区)设计两对引物,以猴血DNA为模板者嵌套式PCR扩增,得到500bp左右基因片段,克隆进入pUC-19载体,经测序鉴定为SFV465bp的pol区基因片段,将此段序列与SFV各型425bp的pol区基因片段进行同源性比较,它与SFV-1型的同源性最高,为92.00%。在此基础上,用这两对引物对158例猴血DNA进行检测,阳性54例,阳性率为34.2%,发现猴群中有较高的SFV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