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敌昆虫利用信息化学物质寻找寄主或猎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魏建荣  杨忠岐  杜家纬 《生态学报》2007,27(6):2563-2573
应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是传统生物防治中的主要内容。信息化学物质是天敌昆虫远距离向寄主或猎物栖息地进行定向,以及近距离对寄主或猎物进行定位所依赖的重要信号。综述了能够引诱天敌昆虫的信息化学物质的产生、分类、作用、异同及背景,并介绍了天敌昆虫对信息化学物质的行为反应和特异性。同时,对这类物质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及前景作了介绍与探讨。对不同营养层的种间化学通讯作为研究协同进化时的重要参考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明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效能,开展了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该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在相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成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8℃~26℃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量增加,而在26℃~34℃则有相反的趋势。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随着东亚小花蝽成虫密度的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地降低,东亚小花蝽成虫之间存在分摊竞争。  相似文献   
3.
古DNA技术在人类墓葬遗骸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工作中得到的生物遗骸由于长期的风化,自然侵蚀等因素的影响,遗骸本身含有的古代生物的DNA的大部分会分解,使得对遗骸中的生物遗传信息研究变得非常困难.可将现代生物工程的PCR技术应用到考古工作中,该技术能够对残存的微量DNA进行大量的生物体外扩增,得到更多的古代生物的遗传信息,提高时遗骸种属鉴定的准确性.通过对出土的人类遗骸中微量DNA的扩增、测试和遗骸间DNA序列的对比,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与已知的人类DNA序列进行比较,能确定同一墓葬中不同遗骸的亲缘关系和该遗骸群体在整个人类进化体系中的位置.对这一试验过程的一些方法、技术、研究进展和目前仍然面临的一些问题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不同营养层次挥发物对燕麦蚜茧蜂寄主搜寻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Y”型管嗅觉计及风洞测定试验明,小麦植株,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对燕麦蚜蜂(Aphidius avenae)雌蜂的吸引作用较小,而有蚜植株及蚜害植株对其吸引作用较大,并以麦长管蚜有蚜植株的吸引作用最强,尽管该蜂对禾谷缢管蚜的寄生率极你,工作量 由其危害诱导产生的挥发性信息化僵物对该蜂仍具有较强的吸引作用,GC-MS鉴定结果表明,麦蚜取食诱导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主要是2-莰烯,6-甲基-5-已烯-2-酮,顺-3-已酰酸酯有水杨酸甲酯,其中6-甲基-5-已烯-2-酮和6-甲基-5-已烯-2-醇对燕麦蚜划蜂的吸引作用最强,水杨酸酯无明显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猎物卵不同密度下,拟长毛钝绥螨(Amblyseius pseudolongispinosus)随其种群密度的增加(不超过10头/叶片),个体之间不存在干扰作用;捕食螨的搜寻活动和产卵分布对猎物分布的变动有一定的时滞性;聚集行为往往是由于某些生境中猎物被消耗殆尽后引起的,这与捕食螨在猎物卵不同密度下的扩散作用和干扰作用较弱有关。  相似文献   
6.
生物考古学(Bioarchaeology)是一门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生物遗存的综合研究进而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的学科。1972年,英国考古学家Grahame Clark在其著作《Starr Carr:A Case Study in Bioarchaeology》中首次提出了"生物考古学"的概念,当时的研究范围仅限于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此后,由于受到新考古学理论的冲击,"生物考古学"的概念产生了重大变化,1976年,美国体质人类学家Jane Buikstra在美国第十一届南方人类学会年会(the 11th annual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转Bt基因棉和其非靶生物棉蚜(Aphis gossypii)作为研究对象,对转Bt基因棉的生态安全性进行个案评价.利用刺探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测定和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两种转Bt基因棉花(GK12和GK19)及其常规棉亲本泗棉3号叶片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特征以及棉蚜在棉叶上的搜寻行为.EPG结果显示棉蚜在3种棉株上的取食搜寻行为存在差异;生物测定实验中,棉蚜对3种棉花叶片表面淋洗物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异;对棉花叶片表面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后发现,3种棉株的叶表面化学物质的成分和含量基本一致;但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下发现3种棉花叶片叶毛的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叶片的物理特征和棉蚜的搜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由模型可知腺毛和分支为5的覆盖毛对棉蚜的搜寻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其他分支的覆盖毛对棉蚜的影响关系较为复杂.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所研究的这两种转Bt基因棉表面的物理特征异于其亲本,且这种差异会影响转Bt基因棉的非靶昆虫棉蚜在其上的取食刺探行为,棉蚜在两种Bt棉上较容易进行刺探和取食.  相似文献   
8.
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 (Blessig)是中国栎树类树种的主要蛀干害虫, 在吉林省和辽宁省主要危害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和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的主干, 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害。为了明确是否有信息化学物质参与到雄性成虫的配偶搜寻和识别过程中, 采用行为观测笼, 分别对栗山天牛雄虫的视觉和嗅觉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致盲后的雄虫能进行正常的配偶搜寻和交尾, 而且正常的雄虫对只有视觉刺激而无化学刺激的蜡封雌虫尸体毫无反应, 说明视觉对雄虫搜寻配偶所起的作用很小。切除7节以上鞭节的雄虫交尾次数大大下降, 切除全部9节鞭节的雄虫完全不能实现交尾行为, 而切除全部鞭节的雌虫能正常交尾, 说明雄虫的触角特别是其端部7节鞭节在识别配偶并成功交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并且可能由其感受雌虫所释放的信息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9.
视觉和嗅觉信号对果蝇食物搜寻行为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波  王霞  李岩  杜永均 《昆虫学报》2013,56(7):792-798
为了探索视觉和嗅觉信号在昆虫食物搜寻过程中的作用, 本研究利用杨梅和橘子为引诱物,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嗅觉和视觉信号诱集到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数量, 分析了嗅觉经历对果蝇嗅觉和视觉食物搜寻的影响。发现同源性嗅觉和视觉信号存在的杨梅诱集到的果蝇数量显著大于单一的视觉信号和嗅觉信号, 但异源性嗅觉和视觉信号组合诱集到的果蝇数量和单独的嗅觉信号相似。嗅觉信号预处理不仅能够显著增加嗅觉信号诱集到的果蝇数量, 其中杨梅嗅觉信号对杨梅预处理果蝇的吸引能力与视觉和嗅觉信号存在的杨梅相似, 而且异源性嗅觉和视觉信号组合诱集到的预处理果蝇数量也不低于视觉和嗅觉信号存在的杨梅。另外杨梅嗅觉信号预处理也能够显著增强杨梅视觉信号诱集到的果蝇数量。但嗅觉预处理并不会改变同源性视觉和嗅觉信号组合诱集到的果蝇数量。本研究表明, 果蝇同时利用视觉和嗅觉信号进行食物搜寻, 因此同源性视觉和嗅觉信号在果蝇诱集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另外果蝇具有较强的记忆和学习能力, 能够将记忆中的嗅觉信号应用于食物搜寻。本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果蝇在自然状态下的食物搜寻机制, 而且有利于开发更有效的果蝇新型诱捕器。  相似文献   
10.
比较研究了广赤眼蜂雌蜂羽化后不同时间、有无产卵经历、有无交配经历等对其搜寻寄主和检验寄主所需的时间的影响.羽化后48~72小时的雌蜂所用的搜寻时间和检验卵的时间显著比羽化后0~48小时的雌蜂长;有产卵经历的雌蜂所用的搜寻时间和检验时间显著比没有产卵经历的雌蜂短;交配与否不影响雌蜂用于搜寻寄主和检验寄主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