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晶  黄仲荪 《生理学报》1990,42(6):540-546
本实验在67只家兔身上分别观察了电解损毁孤束核(NTS)前后刺激腹迷走神经和内脏大神经中枢端对血压的影响,以及刺激这两种神经中枢端对 NTS 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腹迷走神经和内脏大神经的感觉冲动不仅都可以投射至 NTS,而且这两种传入冲动在 NTS 还存在着会聚现象。一种传入神经的阈下刺激(背景刺激)可以削弱另一传入神经的血压效应,一种传入神经的(背景刺激)可以抑制另一种神经元引起的 NTS 神经元电活动。本文对这两种传入冲动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可能机制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应用电解损毁和脑室内注射药物的方法研究了刺激家兔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所致降压效应的中枢机制。结果表明:1.电刺激延脑闩部尾侧1.5—2mm、中线旁开0.25mm、深1—2mm 处主要引起降压反应。2.电解损毁该部位可以使刺激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所引起的降压效应显著减弱(n=20,P<0.001),但对刺激减压神经所致降压反应无影响。3.在延脑闩部水平电解损毁减压神经纤维在孤束核的主要投射区可以使刺激减压神经所致降压反应显著减弱,而对刺激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所致降压反应无影响。4.第四脑室注射5,6-双羟色胺的动物较之注射人工脑脊液的动物颈、胸髓5-羟色胺含量明显降低、动物动脉压增高、心率明显增快、刺激减压神经所致降压反应未见减弱,而刺激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所致降压反应却明显减小。因此,我们认为家兔腹部迷走神经外周端所致降压效应依赖于延脑闩下部的中缝隐核及连合核等结构,而与减压神经的投射部位无关。延脑中缝核至脊髓的下行性5-HT能神经纤维抑制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的活动,是这个降压效应的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高尔基体蛋白73(GP73)、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2020年3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8例,根据肝脏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无肝纤维化组39例、轻度肝纤维化组33例、中度肝纤维化组51例、重度肝纤维化组25例。比较各组患者入院后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及血清AFP、GP73、GPR,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腹部超声联合AFP、GP73、GPR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地增加,患者肝脏轮廓逐渐不清晰、表面不光滑、肝脏回声逐渐增粗增强、有结节感、肝内胆管走形逐渐模糊,脂肪肝和腹水比例逐渐增加,脾脏厚度、脾脏长度、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逐渐增加,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超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超声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诊断的灵敏度为79.82%、特异度为76.92%、准确度为79.05%。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患者血清AFP、GP73及GPR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FP、GP73、GPR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诊断具有较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1、0.664、0.779,腹部超声联合血清AFP、GP73、GPR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诊断的AUC最高(AUC为0.819)。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AFP、GP73、GPR升高,腹部超声联合血清AFP、GP73、GPR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我院40例腹部感染进行了厌氧菌和需氧菌培养,结果33例培养阳性,总检出率82.5%,其中单纯厌氧菌和单纯需氧菌检出率,分别占阳性标本的27.3%和33.3%,混合阳性占39.4%,厌氧菌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60.7%(17/28),需氧菌中同样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60.6%(20/33),这些细菌是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提示腹部感染主要为内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胸腹带蒂皮瓣对手外伤组织缺损修复的应用效果及对创面愈合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到2020年12月共收治的119例手外伤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n=59,应用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和观察组(n=60,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部创面面积、创面愈合程度以及组织愈合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Jamar握力、TAM和DASH评分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皮瓣危象率和血管吻合时间。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发现,观察组患者优的人数为21例、良为35例,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优的人数为16例,良为30例,优良率为77.9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部创面面积、组织愈合时间和DASH评分显著减少,创面愈合程度以及TAM与Jamar握力显著增加(P<0.05);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术后皮瓣危象率以及血管吻合时间发现,两组患者的术后皮瓣危象率、血管吻合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皮瓣成活率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手外伤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均具有明显的修复效果,但是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创面愈合程度减少愈合时间,提升患者手部运动情况,提升术后皮瓣成活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人体肠道定植着大量的细菌,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机体处于动态平衡,腹部外科手术的刺激和创伤可以破坏肠道正常的菌群结构和屏障功能,使细菌的数量、比例发生改变或空间上发生移位,引发内源性感染,最终导致机体各种功能障碍.研究分析腹部外科手术对肠道细菌及屏障功能的影响,为今后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B超在诊断早期宫外孕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B超诊断对10例宫外孕病例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查分析,并获得超声诊断。结果:B超检查的20例宫外孕患者,被手术后及病理确诊的18例,确诊率为90%,误诊率约9%。结论:B超诊断早期宫外孕已经普遍使用于临床早期诊断,它是一种对人体无创伤、方便迅速的检查方法,为宫外孕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总结小儿慢性胃炎的消化道外表现。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8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经腹部胃区叩诊法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儿864例,建立随访卡片,分析和总结其消化道内及消化道外的临床表现。结果:864例患儿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依次为腹痛、恶心呕吐、便秘、上腹压痛。消化道外表现依次为头痛、刀枪刺、鼻出血、胸痛、多动抽动、手足搐搦。消化道外表现的发病率并不低于消化道表现,特别是头痛的发病率高达58.54%。腹痛、恶心呕吐症状缓解得最快,其次是头痛、头晕、胸闷、胸痛,多动症状较晚缓解,腹部叩痛的消失时间最晚。结论:小儿慢性胃炎的胃肠道外表现广泛存在,且极易与脑炎、心肌炎误诊,值得关注。头痛、胸痛的产生原因可能与内脏-内脏之间的牵涉痛有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数字化外科技术在颌面部外伤修复重建临床应用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节约了手术时间。本文主要从术前手术模拟、快速打印3D头模、术中导航、导板制作、个性化修复体及机器人的临床应用等六个方面来阐述数字化外科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总结了各个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现状,回顾了我们单位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颌面部外伤修复手术的精确度和可行性以及恢复了患者良好的面型及功能的临床应用经验。同时,本文对未来数字化外科在颌面部骨折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展望,我们认为,结合术前手术模拟、术中导航及术中机器人技术依据术中具体情况自动调整手术方案进行颌面部骨折修复重建的完全自动化智能机器人的实现将是最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Endostatin,a C-terminal fragment of collagen 18a,inhibits the growth of established tumorsand metastases in vivo by inhibiting angiogenesis.However,the purification procedures required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and the attendant cost of these processes,together with the low effectiveness in clinicaltests,suggest that alternative delivery methods might be required for efficient therapeutic use of endostatin.In the present study,we transfected Chinese hamster ovary(CHO)cells with a human endostatin geneexpression vector and encapsulated the CHO cells in alginate-poly-L-lysine microcapsules.The release ofbiologically active endostatin was confirmed using the chicken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assay.The encap-sulated endostatin-expressing CHO cells can inhibit the growth of primary tumors in a subcutaneous B 16tumor model when injected into the abdominal cavity of mouse.These results wide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of the microencapsulated cell endostatin delivery system in canc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