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饲料丙二醛对草鱼生长、肝胰脏及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丙二醛(MDA)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74.821.49) g生长、肝胰脏及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初步对比MDA与其他油脂氧化产物的毒副作用, 本试验以新鲜豆油、低氧化程度的鱼油为饲料脂肪源, 制成豆油组(S组)、鱼油组(F组), 并在豆油组中喷涂不同浓度的MDA, 制成MDA水平为61.59 (M1组)、123.92 (M2组)、185.04 (M3组) mg/kg的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经72d池塘网箱养殖后, 试验结果显示:(1)饲料中MDA及油脂其他氧化产物均可显著增加草鱼饲料系数(FCR) (P0.05), 显著降低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沉积率(PRR)(P0.05), MDA还可显著降低草鱼脂肪沉积率(LRR) (P0.05); (2)饲料中MDA及油脂其他氧化产物均可显著降低血清总胆汁酸(TBA)含量(P0.05), 并使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 饲料中MDA还可显著增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P0.05), 显著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之比(HDL/LDL)、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A/G)比值(P0.05); (3)饲料中MDA及油脂及其他氧化产物会显著增加肝胰脏脂肪(P0.05), 且MDA还会显著增加肝胰脏SOD含量(P0.05), 导致草鱼肝胰脏氧化应激; (4)饲料中MDA会损伤肝胰脏细胞线粒体, 降低细胞核数量, 使肝胰脏细胞有明显纤维化趋势; (5)饲料MDA及鱼油其他氧化产物均会引起草鱼肠道黏膜杯状细胞数量增加, 损伤肠道微绒毛, 并会损伤肠道紧密连接结构, 增加肠道通透性, 导致血清内毒素及D-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上述结果表明: (1)饲料MDA会引起草鱼鱼体应激, 并通过干扰正常胆汁酸循环来干扰草鱼对脂肪的消化吸收, 最终导致草鱼生长性能下降; (2)MDA会引起肝胰脏氧化应激, 并可通过损伤肝胰脏细胞线粒体内部结构来损伤草鱼肝胰脏, 增加其发生脂肪性肝炎机率, 而鱼油其他氧化产物则是通过影响线粒体膜结构改变线粒体形态来损伤肝胰脏; (3)饲料MDA及鱼油其他氧化产物均会损伤草鱼肠道绒毛和微绒毛来降低其消化吸收能力, 还可损伤肠道紧密连接结构, 增加肠道通透性。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病毒(HCV)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分多步完成。过程中需要多种宿主因子,闭锁蛋白(OCLN)作为紧密连接蛋白被包括在内,并且体外细胞培养系统业已表明其在HCV感染过程中不可或缺。然而,由于缺乏能够识别完整OCLN细胞外环状结构域并抵御HCV感染的连接子,研究者们尚不清楚OCLN是否能够作为HCV治疗手段中有效且安全的目标物。通过使用基因免疫法和独特细胞差异化筛选技术,研究者成功制备了四种大鼠抗OCLN单克隆抗体(mAb)。  相似文献   
4.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T1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肠道菌群是T1D发病的重要因素。在T1D发生前,观察到肠道通透性发生改变,使抗原透过肠黏膜进而攻击胰岛β细胞。患有T1D宿主体内的肠道微生物也与健康宿主的微生物有别,其调节性T细胞、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丁酸、粘蛋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peptide1,GLP-1)等可能与T1D有关。尽管通过细菌定植促进自身免疫的机制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虽已发现,但有些问题目前尚不清楚。现就肠道黏膜通透性与T1D的关系、宿主体内微生物组成的变化、肠道微生物与T1D的相关性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5.
陈瑜 《生理科学进展》2006,37(4):301-301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及其稳态的维持需要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形成紧密连接、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组蛋白的乙酰化可改变染色体结构,调节基因表达,组蛋白脱乙酰基酶(HDACs)是其重要调节分子。Chang等发现在胚胎发育早期,HDAC7特定表达于血管内皮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小鼠紧密连接蛋白ZO-2(zonula occludens protein2)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验证其在293T细胞系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从小鼠淋巴结来源的cDNA中分三段分别扩增,通过基因克隆方法获得紧密连接蛋白ZO-2基因全长,连接至pMD-18T载体中,酶切测序正确后,插入pEGFP-C2载体中,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ZO2。酶切正确后,瞬时转染入293T细胞中,48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其绿色荧光GFP融合蛋白的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在转染细胞中的蛋白水平表达。结果:通过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证明成功克隆了ZO-2基因,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ZO2。结论:小鼠紧密连接蛋白ZO-2基因的获得和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ZO2的成功构建为下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体外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紧密连接蛋白(SCJP)在类雌激素-双酚A(BPA)干扰下的损伤机制。方法:对Wistar大鼠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离体原代培养4-5d,通过双室培养模型建立体外紧密连接(TJ)渗透性屏障,并测量其跨上皮电阻值(TER)反应紧密连接结构的形成及BPA对紧密连接的损害程度。设溶剂(DMSO)做阴性对照,以终浓度为25μM、100μM的BPA作用于支持细胞24h,MTT法测不同浓度BPA作用的Sertoli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ing观察occludin、ZO-1、Cx43表达的变化。结果:成功分离并培养Wistar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并建立良好的体外TJ屏障模型。双室培养支持细胞上皮TER值在培养的d4达到顶峰,然后在d4-9维持相对较稳定的状态,d4以200μM,100μM,25μM BPA染毒,分别于染毒后24,48,72,96和120h测TER:与DMSO溶剂对照组相比,200μM,100μM的BPA组TER值明显下降(P<0.05),而25μM的BPA组在染毒后TER值无明显变化(P>0.05)。MTT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BPA作用24h后,Sertoli细胞的吸光度(OD值)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102、103μM浓度组与溶剂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0-2、10-1、100、101μM组和溶剂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ccludin、ZO-1、Cx43在各剂量组均有表达,与溶剂对照组相比,occludin、ZO-1表达均分别随作用剂量的增加而降低:25μM组、100μM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100μM组与25μM组相比,差异亦存在显著性(P<0.05)。Cx43的表达却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溶剂对照组相比,25μM组表达无明显增加(P>0.05),而100μM组则明显增加(P<0.05);与25μM组相比,100μM组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双酚A可通过损伤支持细胞连接蛋白正常表达,破坏了TJ屏障渗透性,从而影响正常的精子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组合锌的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中性蛋白酶家族.目前认为MMPs尤其是明胶酶(MMP-2,MMP-9)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关系密切.通常它们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一旦活化,则迅速攻击血脑屏障,降解基底膜的一些基质蛋白,破坏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蛋白,促进脑水肿的形成和炎细胞的浸润.近年来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MMPs表达增加.导致血脑屏障损害及血管源性脑水肿,并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反应,促进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睾丸支持细胞紧密连接的动力学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睾丸精子发生的过程中,处于细线期和细线前期的精母细胞必须从生精上皮的基底室进入近腔室,这样形态上发育完全的精子才能在精子释放时进入到生精小管的内腔。显然,构成血-睾屏障的支持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开放和关闭受到一系列信号分子的调节。已经发现的对该过程起调控作用的信号分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闭锁蛋白、PKA、PKC等。现就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可用于研究紧密连接动力学的一些模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紧密连接存在于所有上皮或内皮细胞间连接的最顶端,是物质经过旁细胞途径进行物质转运的结构基础,具有"屏障"和"栅栏"的作用。在炎症及免疫因素介导的多种疾病中,如炎症性肠病、囊肿性纤维化、舍格伦综合征和神经系统炎症等,患者血清及疾病累及的上皮或内皮组织均出现多种促炎因子含量升高。促炎因子作用于相关的上皮或内皮组织,通过影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结构和功能从而调控上皮或内皮的旁细胞途径通透性,是炎症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本文重点综述了促炎因子对肠道、呼吸道、唾液腺上皮以及脑微血管内皮紧密连接的调控及其相关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