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海月水母精巢发育及排精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生态学及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海月水母(Aurelia sp.)的精巢发育及其排精过程,并对其精子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水温20~22℃的条件下,海月水母碟状体经过40 d生长,达到伞径(7.50±0.71)cm、体重(28.70±6.60)g时,精巢出现并生长发育;经过60 d生长,达到伞径(11.77±0.51)cm、体重(83.54±10.36)g时,精巢发育成熟并开始排精;生长90 d后,精巢开始出现退化,当生长110 d时,精巢退化完全。在精巢发育过程中,其宽度和长度分别伴随海月水母伞径的增长而增宽和伸长,并出现折叠现象。海月水母的排精路线为:精子先粘附于精子细丝上,从精巢排出,继而经过胃循环沟、胃口腕沟,最后由口腕基沟排出体外。在水温22℃、盐度30、p H 8.0的条件下,海月水母精子活力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其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4 h 30 min和10 h。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海月水母精巢发育迅速,排精路线与过程相对简单,其精子活力强、寿命长,这种高效的生殖策略为其暴发奠定了基础,这或许也是海月水母能在地球上存活年代久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王雷  彭赛君  董志军 《生态学报》2021,41(4):1634-1644
海洋酸化和重金属污染作为全球性海洋环境问题,均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海月水母是近岸海域常见的胶质性浮游动物,其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海月水母碟状幼体对海洋酸化(pH 8.1和pH 7.6)和Cu2+(0、10 μg/L和25 μg/L)胁迫的生理响应,从氧化应激酶和酸碱平衡相关酶活性、呼吸、运动和生长等方面探究海洋酸化和铜污染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经过16 d的暴露期后Cu2+海月水母碟状幼体产生较强的毒性效应,抑制Ca2+-ATP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造成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呼吸代谢速率异常升高、收缩频率降低、生长速度减慢。正常pH,25 μg/L铜暴露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呼吸率最高,收缩频率和伞部直径最小。随着铜暴露浓度的增加,海洋酸化可以缓解Cu2+海月水母呼吸率和生长的影响,但对Ca2+-ATP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协同抑制作用。确定了海洋酸化和Cu2+海月水母的不同生理影响,这种差异影响可能会导致未来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水母暴发给近岸人类的生活、渔业资源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影响。这些近岸海域暴发的水母可以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来维持或扩大水母种群数量。在水母生活史中,螅状体的无性繁殖是决定水母体数量的关键阶段,因此对此阶段进行研究。设置了4个温度水平(9、12、15、18℃)、3个食物水平(5个卤虫/螅状体、20个卤虫/螅状体、40个卤虫/螅状体),在12个组合条件下研究温度和食物水平对海月水母螅状体无性繁殖能力和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月水母螅状体繁殖子体的各种方式中,匍匐茎生殖是主要的繁殖方式,出芽生殖次之,纵向分裂以及足囊出现几率极低。食物对海月水母螅状体产生总子体数影响显著,温度的影响不显著,食物水平越高,海月水母螅状体繁殖子体的能力越强。食物和温度对螅状体发生横裂均有影响,但温度对螅状体横裂的影响更大。温度对螅状体的横裂率影响显著,食物影响不显著。碟状体的释放发生在12、15、18℃的条件下,温度是影响海月水母螅状体通过横裂生殖释放碟状体数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见在螅状体无性繁殖阶段,温度和食物对繁殖方式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子对海月水母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月水母是一种广泛分布的世界性近岸种,也是我国近海海域大型水母优势种之一.近年来海月水母在世界各地频繁暴发,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沿岸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危害.海月水母有复杂的生活史(营附着生活的螅状体世代和营浮游生活的水母体世代)和多种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横裂生殖、足囊生殖等)及有性生殖方式.环境因子影响海月水母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如浮浪幼虫阶段、螅状体阶段、碟状体阶段等.这些生长阶段尤其是早期生长阶段的状态(如附着、分布、扩散等)会进一步影响海月水母的种群动态.本文以海月水母生活史为主线,系统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环境因子对其生活史各阶段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我国近海海域水母暴发关键因子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朱爽  华涛  周启星  吴琼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5):1209-1213
以A/DAT-IAT工艺出水的常规指标和生态毒性指标为考察对象,对A/DAT-IA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运行周期(T)、外回流比(R1)、内回流比(R2)和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4个控制参数进行了3个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是4个控制参数中对考察对象影响最大的因素;去除常规指标的最优运行条件为运行周期3 h,外回流比20%,内回流比150%,MLSS 5000 mg·L-1;去除生态毒性指标的最优运行条件为运行周期3 h,外回流比20%,内回流比150%,MLSS 3000 mg·L-1.分析表明,造成去除两类指标的最优运行条件不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污水中存在具有一定生态毒性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和经水解酸化后毒性增强的有机物.本试验研究为该工艺今后的生态安全调控改进提供了参考方向.建议投加絮凝剂,同时适当选择运行控制参数,以共同提高对常规指标和生态毒性指标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6.
段妍  孙明  董婧  柴雨  王爱勇  王小林  刘修泽  王彬  吉光 《生态学报》2020,40(13):4404-4412
采用了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温度对海月水母螅状体生长及繁殖的影响。实验设6个温度梯度(12, 15, 18, 21, 24, 27℃),共持续56d。测定了螅状体的柄径生长,繁殖数量;观察了螅状体的无性繁殖方式;分析了温度影响下的螅状体的能量分配及繁殖策略。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螅状体的生长及繁殖,在较高温度组,匍匐茎生殖是螅状体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随着温度降低,出芽生殖比例增加。较高温度组螅状体繁殖速率较快,新生螅状体个体较小,分布较分散;而较低温度组,新生螅状体个体较大,数量较少,均较紧密的分布在亲代螅状体周围。在培养56d的周期内,除27℃处理组外,其他各处理组螅状体柄径均有所增加,但其增加的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27℃处理组,螅状体整体状态不好,基本不摄食,培养35d时全部死亡。综上,较低温度条件下,螅状体倾向于选择增加自身个体大小以应对不良环境,而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螅状体倾向于选择通过无性繁殖产生更多子代的方式以扩大种群数量。温度显著影响螅状体的繁殖策略,进而显著影响螅状体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7.
海月水母的生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振武 《生物学通报》1993,28(8):14-14,27
海月水母 Aurelia aurita(Linne,1758) 又称水水母。分布几乎遍及世界,主要在暖海和温带海区。我国大连、烟台、青岛等地沿海均有分布。海月水母为雌雄异体,4个褐色的马蹄形生殖腺位于胃囊的底部(图1,本文照片均见封三)在生殖季节(大连在7月中、下旬;烟台为8月上、中旬),精子或卵由生殖腺排出。大多数精子在口腕基沟区被运送至口腕末端,形成粘液  相似文献   
8.
海月水母是黄渤海沿岸海域的爆发水母之一, 具有复杂的生活史, 目前关于其浮浪幼虫生活史阶段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了24 ℃(夏末)和19 ℃(秋初)两种温度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存活时间、附着和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两种温度条件下海月水母的浮浪幼虫的最大浮游存活时间为21-28 天。(2)温度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死亡率有显著影响(F = 4.238; P < 0.05), 24 ℃下的死亡率显著高于19 ℃。(3)两种温度条件下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附着率无显著差异(P > 0.05)。(4)温度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长度有显著影响(F = 7.153; P < 0.05), 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宽度影响不显著(P > 0.05)。上述研究结果为海月水母早期浮浪幼虫生活史阶段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烟台海域海月水母水母体阶段伞径、腕长及体重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对其生长过程中水管系统的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人工培养条件下,海月水母体重(W)与伞径(D:15~150㎜)呈幂函数增长;腕长(L)与伞径(D)呈线性关系;伞径生长曲线方程为:Dt = 4×10-6t4-0.0014t3 0.1087t2 0.5079t 9.428 (R2=0.9993)。。海月水母初生碟状体出现主辐管与间辐管,3日龄时碟状体出现从辐管,11日龄时出现环管、分离点。随着水母的生长,伞径增大,水管系统的分离点数与聚合点数逐渐增多,成熟时1/4伞部分离点数最多为66个,聚合点数最多为32个。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近海海域常见的海月水母为目标生物,提取其水母基因组DNA,PCR扩增mt-16S rDNA(650 bp)和mt-COI基因(709 bp)的部分序列,经纯化、克隆、测序后,将获得的序列进行BLASTn分析,筛选目的序列中与其他水母差异较大的区域,设计出8对分别针对海月水母mt-16S rDNA和mt-COI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经过实验室培养样品和模拟现场样品检测发现,针对mt-16S rDNA的引物AS3和mt-COI的引物AC3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可以从海蜇、沙海蜇、霞水母、端鞭水母和海月水母中快捷地检测出目标水母,从而初步建立了海月水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和检测技术.本技术摆脱了水母形态学鉴定方法存在的局限,可准确、快速地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