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微米气泡技术和臭氧污泥减硅化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对微米气泡在臭氧污泥减量化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巨大螺旋藻光合放氧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常温下培养的巨大螺旋藻为材料,对其光合放氧与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1)巨大螺旋藻具有较强的放氧能力;2)巨大螺旋藻细胞内存在有含量极丰富的类囊体,气泡,藻胆体及羧化体等特写结构与其光合放氧特性相适应;3)类囊体膜片层在细胞的部分区域已趋于重叠,且封闭成一独立系统存在,具类似真核生物叶绿体的结构;4)从进化角度来看,巨大螺旋藻类囊体膜存在的方式可以作为叶绿体系统演化的证据之一,即真  相似文献   
3.
利用微小的臭氧气泡对诺如病毒进行灭活。无需利用氯气等进行杀菌,处理后的食品味道也更好。这项技术也将用于水质净化、医疗杀菌等方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生物产业技术》2008,(1):93-93
由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生物产业技术》杂志、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物在线和生物谷网站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生命科学“莱斯克”2007年度中国生物行业大奖评选活动已于2007年11月19日正式展开。  相似文献   
5.
以CO2为碳源工业化生产螺旋藻工艺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CO2为碳源工业化生产螺旋藻的优点是:向培养液中添加CO2的同时,实现了对pH值和碳源的调控,碳源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以CO2吸收速率、CO2吸收率、CO2利用率为指标,对“气泡法”、“气罩法”添加CO2的优缺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定量研究。“气罩法”CO2吸收速率是43.53mmol/(m2·min),CO2吸收率是85%,为满足10g/(m2·d)产量对碳源的需要,气罩面积与培养池面积的比值是1.5%(每天充气10h。使用孔径为40~50μm的微孔塑料管,并用“气泡法”添加CO2,CO2吸收率是67.5%,应用于大规模生产,CO2利用率是65.3%。由于气罩制造材料和内壁密集水珠的遮光作用,设置气罩后几乎损失了相同大小的培养面积,致使CO2吸收率为85%的“气罩法”在经济效益上与CO2吸收率只有40%的不产生遮光的其它CO2添加工艺相当。CO2吸收率为67.5%的“气泡法”完全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与利用NaHCO3相比,可以降低碳源成本80%。  相似文献   
6.
7.
SCID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以严重的T细胞和B细胞功能缺陷为特征.患者自身不具备免疫系统,只能在完全无菌的条件下生存,因此又称.气泡儿童".基因疗法研究的兴起和深入,给SCID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该文综述了SCID及其基因疗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基因疗法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1065-1068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9.
水生昆虫的呼吸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昆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各种不同的水域,各种水生昆虫都有各自独特的呼吸方式.简述了水生昆虫的呼吸方式,包括体壁呼吸、气管鳃呼吸、气管呼吸、气盾呼吸和气泡呼吸等.并简要分析了各种呼吸方式的气体交换机制,进化成各种呼吸方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近几年来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作为发展迅速、全球一体化程度更高的医药行业.跨国医药公司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崛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成长性对跨国医药公司有着长久的诱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