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花尔基不同龄级天然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郝龙飞  张敏  滕鹤  闫海霞  白淑兰 《菌物学报》2019,38(9):1420-1429
红花尔基被誉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的故乡,樟子松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也是典型的菌根依赖型树种。研究樟子松根围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群落结构特征对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红花尔基天然樟子松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研究了4个龄级(<10、11-20、21-30和31-40年,分别称作Ⅰ、Ⅱ、Ⅲ和Ⅳ龄级)天然樟子松根围土壤ECMF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测序共获得87 516条ECMF序列,划分为177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隶属于2个门,4个纲,12个目,26个科,43个属。(2)Ⅳ龄级中Ace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Ⅰ龄级(P<0.05)。(3)不同龄级根围ECMF优势属占比不同,Ⅰ龄级中占比最大的为Inocybe(42.55%);Ⅱ和Ⅲ龄级中占比最大的均为Tricholoma,分别为31.64%和27.69%;Ⅳ龄级中占比最大的为Cortinarius(28.80%)。(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值对ECMF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速效钾和碱解氮;同时,不同理化因子对群落中优势属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林火是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子,研究火灾对植物多样性和优势种多度长期影响,有助于火灾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重建与管理。本研究以大兴安岭不同火烧年限(1~5、5~10、10~20、20~30、30~40和40~50年)48对配对样地(火烧样地与邻近未火烧对照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二者差值变化来探讨森林恢复年限对植物多样性指数影响,通过对乔灌草相对多度变化确认火灾恢复对优势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火烧与对照间乔木多样性和丰富度差值先降后升趋势,在10年左右最低,而恢复30~40年后与对照样地相当或更高。灌木与乔木变化趋势相似,但是变化趋势多达到统计学显著(P<0.05),灌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差值随年限增加而线性上升。草本Simpson多样性指数随火烧年限增加而直线下降,但是均匀度与丰富度没有出现线性变化。(2)乔灌草优势种变化趋势为:乔木层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在火烧5~30年占比均超过30%,在30年后占比不超过15%,同时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在30~40年占比超过50%;灌木层在0~30年均是越桔(Vaccinium vitis-idaea)占比最大,30年之后变为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草本层5~30年均是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占比最大,30年之后变为其他物种。对照样地乔木层主要是兴安落叶松,占比超过50%,灌木层主要是越桔(Vaccinium vitis-idaea),草本层主要是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整体来看,乔木火后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而灌木和草本火后恢复更快。植物多样性及优势种变化是研究其对生态服务功能(如碳汇)影响的基础,我们研究结果为天保工程后续实施及科学管理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中国天然林保护、生态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世荣  马姜明  缪宁 《生态学报》2015,35(1):212-218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天然林保护与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高度凝练出了天然林动态干扰与保育技术、典型退化天然林的生态恢复技术和天然林景观恢复与空间经营技术等三方面的创新成果,形成了天然林保护与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技术创新体系,对今后天然林保护、生态恢复与可持续经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亚热带天然阔叶林转换为杉木人工林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浙江省临安市玲珑山风景区天然阔叶林和由天然阔叶林改造的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呼吸进行1年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天然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均呈现一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即夏秋季高、冬春季低;天然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分别为20.0~111.3和4.1~118.6 mg C·m-2·h-1;天然阔叶林土壤CO2年累积排放通量(16.46 t CO2·hm-2·a-1)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11.99 t CO2·hm-2·a-1).天然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与5 cm处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Q10值分别为1.44和2.97;天然阔叶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水溶性碳(WSO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WSOC含量呈显著相关.天然阔叶林转换为杉木人工林显著降低了土壤CO2排放,提高了土壤呼吸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林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与生态资源,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覆盖范围最广、投资规模最大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对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东北、内蒙古、新疆、海南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保护修复、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深远影响。天保工程二期于2020年结束,全面定量评估天保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和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可为全面推进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复提供科技支撑,为后续政策修订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基于空间信息技术、样地调查、生态站观测、比较分析等手段,构建了适用于天保工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涵盖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生态修复措施和政策设计5个方面,对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和《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开展全国性的重大生态工程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明磊  满秀玲  段北星 《生态学报》2021,41(24):9886-9897
为进一步探究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管理对我国寒温带森林生长季土壤CH4通量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大兴安岭北部4种林型(白桦林、山杨林、樟子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4种处理(自然状态、去除凋落物、去除林下植被以及去除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的土壤CH4通量排放特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森林生长季土壤均表现为CH4的汇,4种林型不同处理后土壤CH4通量表现为单峰变化趋势,吸收峰值出现在7月或8月。自然状态4种林型土壤CH4平均吸收通量表现为白桦林(-79.23±14.92)μg m-2 h-1>山杨林(-64.27±9.60)μg m-2 h-1>樟子松林(-62.54±15.48)μg m-2 h-1>兴安落叶松林(-48.73±12.26)μg m-2 h-1,兴安落叶松土壤CH4平均吸收通量显著小于其他三种林型(P<0.05)。相比于自然状态,4种林型在去除凋落物后土壤CH4吸收通量提高了2.12%-12.15%,但变化幅度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去除林下植被后4种林型CH4吸收通量提高了0.84%-20.55%,且只有山杨林吸收增加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时去除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后,对白桦林和樟子松土壤CH4通量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山杨林和兴安落叶松林影响显著(P<0.05)。总之,去除凋落物或林下植被均会提高土壤对CH4吸收,去除林下植被对土壤CH4通量的影响要大于去除凋落物的影响,但不同林型不同处理之间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以鄂西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森林内胸径≥5 cm的乔木个体为具体分析对象,通过乔木树种重要值及其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阐述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大小分化程度、林木混交程度及变化,并通过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探究各参数之间的联系,揭示5年间其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为该林分类型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准确的数据,以促进林分结构理想化,维持该区域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1)2014年与2019年林分中主要建群种均为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该种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重要值提高0.63%,其在林分中的相对重要性超过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位居第二,说明在该群落中鹅耳枥具有稳定的种群结构。(2)林分整体依然处于轻微团状分布状态,且各树种强度混交,平均混交度增长0.02,大小比均值降低0.01,林分生长依然处于中庸状态,5年来林分整体空间结构变化较小,但处于由当前林分结构向理想结构的过渡阶段。(3)结构参数两两组合的各组林分空间结构二元分布中,各参数不同取值等级的变化趋势基本不变,但大小比和混交度的二元分布结果显示林分中处于绝对劣势、劣势且零度混交、弱度混交的林木个体减少,林分稳定性得到提高。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天然林分空间结构动态变化虽不明显,但处于向更好、更稳定的结构发展中。  相似文献   
8.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净生产力   总被引:73,自引:14,他引:59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细根分布、季节动态与净生产力进行的为期3a(1999~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活细根生物量分别为4.944t/hm2、3.198t/hm2和1.485t/hm2,死细根生物量分别为3.563t/hm2、2.749t/hm2和1.287t/hm2;死细根生物量占总细根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41.9%、46.2%和46.4%;<0.5mm细根生物量占总细根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31.2%、29.4%和69.9%。3种林分活细根生物量和死细根生物量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但年份间差异则不显著(P>0.05);活细根生物量最大值均出现在3月份,最小值一般出现在5~7月份或11~翌年1月份间。0~10cm表土层格氏栲天然林活细根生物量高达295.65g/m2,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2.4倍和8.1倍;该层格氏栲天然林活细根生物量占全部活细根生物量的59.8%,均高于格氏栲人工林(39.07%)和杉木人工林(24.51%)。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细根分解1a后的干重损失率分别为68.34%~80.13%、63.51%~77.95%和47.69%~60.78%;年均分解量分别为8.747、5.143和2.503t/hm2;死亡量分别为8.632、5.148和2.492t/hm2;年均净生产量分别为8.797、5.425和2.513t/hm2,年周转速率分别为1.78、1  相似文献   
9.
影响天然林下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林分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我国东北过伐林区3种典型森林类型为对象,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来研究影响天然林下层植物多样性的林分因子,尤其是与森林经营有关的林分因子,从而通过经营来维持和增加物种多样性。研究表明,与经营有关的因子中对下层植物多样性有显著影响的有林分郁闭度、公顷株数和树种多样性。因此,在林分发展的一定阶段,应采取合理经营措施如采伐来控制林分密度,保持多树种的混交,来维持和增加树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红松天然种群邻体影响半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庆喜  杨光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2):2302-2306
以天然红松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长方程回归分析、分段拟合判定的方法,探讨不同坡位红松邻体影响半径的变化.结果表明,红松树种邻体干扰指数与生长量呈显著负相关(R^2为0.61~0.89),相关程度因邻体影响范围和坡位而异,R^2达到最大值所对应的影响范围即为邻体影响半径;对红松树种进行邻体干扰指数与影响范围的线性分段拟合,邻体干扰指数随影响范围的增加而增加,其在一定的范围内上升较快,而超出该范围则上升幅度变缓,其转折点所对应的影响范围即为邻体影响半径,线性回归显著(R^2为0.41~0.55);不同坡位的邻体影响半径有一定的差异,表现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