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61篇
  518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植物杂志》2010,(9):5-5
科学家发现,当毛虫开始啃咬野生烟草植物的时候,它们的唾液会使植物发出一种紧急求助信号,而这种信号将吸引捕食性的昆虫飞来营救。植物在受到损害时即刻散发出的化合物被称作绿叶挥炭性物质(GLVs)。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七瓢虫Coccinula quatuordecimpustulata(Linnaeus)对蚜虫的捕食习性,为其保护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3种蚜虫分别饲喂双七瓢虫1~4龄幼虫及成虫,观察记录24 h的捕食数量;选取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Harris)和白杨毛蚜Chaitophrus populeti(Panzer)分别对双七瓢虫进行饲养,记录瓢虫发育历期。【结果】双七瓢虫对供试的13种蚜虫捕食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嗜食程度依照对蚜虫的日捕食生物量依次为:大豆蚜、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Gillette)、月季长管蚜Sitobion rosivorum(Zhang)、豌豆蚜、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innaeus)等;用大豆蚜和豌豆蚜饲养,双七瓢虫各虫态发育历期较短,用白杨毛蚜饲养则发育历期较长,3种蚜虫饲养的双七瓢虫,蛹均能正常羽化。【结论】双七瓢虫对供试蚜虫均有捕食行为,但捕食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蚜虫对双七瓢虫的发育历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保护和管理东岛珊瑚礁鱼类资源, 2021和2022年通过水下摄影和水下潜水捕捞对东岛珊瑚礁鱼类进行现场调查, 并结合历史研究探讨了东岛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历史演变特征, 结果如下: 东岛共发现珊瑚礁鱼类235种, 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222种)和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13种), 由16目、55科组成, 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 为181种, 科层面, 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和鹦嘴鱼科(Scaridae)最多, 均22种。东岛珊瑚礁鱼类物种数与其对应的最大全长成指数相关, 随其增加而显著减少。东岛以小型鱼类最多, 占总种类数的38.72%; 其次是中型鱼类, 为34.47%; 大型鱼类为26.81%。从食性类型来看, 东岛肉食性鱼类最多, 占物种数的56.60%。各时间段之间鱼类的相似性指数均较低, 证实了鱼类发生了显著的演替变化。研究较历史共有103种鱼类未发现, 其中, 肉食性鱼类占未发现鱼类的74.76%, 同时未发现大型鱼类几乎全部分布在肉食性鱼类中; 14种位列于IUCN红色名录的鱼类, 除一种外, 其他均在此研究中未发现并均为大型鱼类, 以上表明东岛鱼类出现了过度捕捞。未发现的小型鱼类中有70.97%物种为念礁性鱼类, 并发现长棘海星, 表明东岛珊瑚礁海域正遭受生境退化影响。研究结果为珊瑚礁鱼类的演替趋势提供了基础参考, 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殷鲁秦  王成  韩文静 《生物多样性》2023,31(5):22473-1039
城市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城市绿地中占比最大的为居住绿地, 是容纳鸟类的重要生境。对于鸟类生存来说, 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关键的限制因子。本研究从鸟类的食物偏好入手, 旨在构建北京居住区鸟类的食源关系, 探究鸟类在居住区中取食的影响因素。研究选取40个居住小区作为调查样地, 于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每月调查1次, 采用广义线性模型评估鸟类在居住区中取食的影响因素, 并对鸟类的食源多样性指数与多度、分布范围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表明: (1)本研究共记录到取食行为的鸟种共14科35种2,242只, 丰富度为春季 > 秋季 > 冬季 > 夏季, 多度为春季 > 冬季 > 秋季 > 夏季,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秋季 > 春季 > 冬季 > 夏季。(2)鸟类的食源依次为昆虫(33.87%)、翅果(18.33%)、浆果(9.77%)、球果(8.16%)、草籽(5.17%)等。(3)鸟类对植物的直接利用高达60.4%, 间接利用为39.6%, 食源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秋季(3.1612) > 冬季(2.9651) > 春季(2.9203) > 夏季(2.1763)。(4)食源树种是影响鸟类在居住区中取食最关键的外界环境因素, 食源越丰富的鸟种, 其种群数量越大, 分布范围越广泛。居住区的食源植物具有类型丰富、种类繁多、从早春到晚秋覆盖全物候的特点, 在规划设计时应多配置北京乡土树种以及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等观果植物, 减少绿篱配置, 倡导低干扰的近自然园林养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暗腹雪鸡的繁殖及食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常城  刘乃发 《动物学报》1993,39(1):107-108
暗腹雪鸡 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 属国家保护动物,郑作新等(1978)、沈孝宙等(1963)对其生态仅有零星报道。1984年4月至 1989年 5月,我们在甘肃东大山(39°00′—39°04′N;100°45′—100°51′E.)、冷龙岭(39°34′—38°14′N;101°49′—102°22′E.)和野马山(39°40′—39°50′N;95°15′—95°45′E.)对暗腹雪鸡青海亚种 T.h.koslowi 的繁殖和食性进行了研究。 一、暗腹雪鸡繁殖期的生态分布 在东大山,暗腹雪鸡繁殖期主要分布于海拔 2 400—3 200m的亚高山草甸、山地草原和荒漠草原。其中,山地草原是营巢区,余为觅食区。冷龙岭植被与东大山相似,暗腹雪鸡的生态分布也类似。野马山植被单调,暗腹雪鸡仅分布于山地草原。  相似文献   
6.
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和HE染色技术来观察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肠道显微结构, 并通过DNA宏条形码技术, 对其食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青海湖裸鲤前、中、后肠的组织结构层次清晰且差异明显, 从内向外依次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四层组成, 因缺乏黏膜肌, 光镜下仅有三层膜结构清晰可见, 从前肠至后肠肠腔逐渐减小, 黏膜皱褶高度显著降低(P<0.05), 宽度显著增加(P<0.05), 杯状细胞、分泌孔及分泌物颗粒的数量也相对减少; 18S rDNA和rbcL基因DNA宏条形码测序分析结果显示: 青海湖裸鲤肠道内容物测序获得51656个OTU, 剔除鱼类自身序列、细菌、古菌及真菌的序列后共39031个OTU注释为43门、114纲、282目和435科。在门水平上主要以链型植物门(53.73%)、硅藻门(23.19%)、p_unclassified_d_Eukaryota(11.14%)、丝足虫门(6.67%)、p_unclassified(1.93%)和轮虫动物门(0.67%)为主, 纲水平上, 主要以真藓纲(35.79%)、硅藻纲(23.05%)、双子叶植物纲(18.03%)和金藻纲(3.36%)为主。由此可见青海湖裸鲤主要食物组成为真藓类、硅藻类、双子叶植物类、金藻类、丝足虫类、轮虫类及未确定分类的物种。综上所述, 青海湖裸鲤的肠道组织结构具有特异性和杂食性鱼类肠道结构的共性, 且DNA宏条形码食性分析结果也证实青海湖裸鲤属于杂食性鱼类, 其中还有许多未知种类的食物。研究阐明了青海湖裸鲤肠道结构和食性的特点, 为青海湖裸鲤的人工繁育和进一步保护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野猪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猪为重要的资源兽类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对野猪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其生境选择、活动规律、食物结构、种群特性、分子遗传学和防护与危害等方面.尤其是对野猪的卧息地和觅食地生境选择、遗传变异、起源进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野猪的研究现状,主要对野猪的上述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分布很广,也是我国南方地区尸体上较为常见的麻蝇类昆虫.本文探讨温度对重要的尸食性昆虫棕尾别麻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在15℃、20℃、25℃、30℃、35℃五个恒温条件下,实验测得棕尾别麻蝇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3.2±0.3、21.6±0.3、15.9±0.7、13.8±0.5、11.8±0.2 d;实验结果表明,棕尾别麻蝇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5~30℃;35℃时幼虫能够生长,但是不能正常化蛹,化蛹的个体也不能正常羽化;在15~35℃条件下,分别就幼虫的体长、体宽、体重和蛹重与时间的回归分析表明这些指标与时间呈三次曲线关系,回归方程统计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对死后间隔时间的推断具有一定的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的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hemionus),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分布范围缩小,加之过度狩猎,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  相似文献   
10.
辽东楤木光合和蒸腾作用对光照和土壤水分的响应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不同土壤含水量下辽东楤木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的光响应过程,探讨了辽东楤木对光照环境和土壤水分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辽东楤木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光量子通量密度(PFD)的响应过程不同;在强光范围内(PFD 800~1 800 μmol·m-2·s-1),随着光强增加,辽东楤木的Pn变化较小,而Tr逐渐减小,WUE明显提高.辽东楤木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分别在800和30 μmol·m-2·s-1左右,且受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较小;但其光合量子效率(Ф)和暗呼吸速率(Rd)受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较大.辽东楤木的Pn和WUE对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有明显的阈值响应,其高效用水的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在44%~79%;在此范围内,辽东楤木能同时获得较高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