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篇 |
免费 | 9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贵州省波蚱属三新种记述(直翅目:短翼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采自贵州省波蚱属三新种:即拟西藏波蚱Bolivaritettixparatibetanissp.nOV.、长跗波蚱Bolivaritettlxdolichotarsus sp.nov.及齿背波蚱Bolivaritettixdentanota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及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贵州江口埃迪卡拉纪的江口庙河生物群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早期后生生物群,不仅含有大量的宏观藻类化石,还发现了可靠的、重要的动物化石。宏观藻类化石数量丰富,保存完整,类型多样,提供了早期后生植物研究的极好材料。本文研究的江口庙河生物群中的大量碳质压模保存的湖南革辛娜藻Gesinella hunanensis,与产于湖南留茶坡组的模式标本相比,整体形态特征虽然一致,两者却存在一些差异,如江口的Gesinella hunanensis叶状体表面较光滑,碳膜厚度从基部向上逐渐变薄,边缘较中部厚,未见乳状突起及侧枝,但可见明显的碳膜压叠现象;叶状体周期性生长明显,一个生长周期形成的叶状体中部较宽,两端较窄;宽度从几个毫米至几十毫米,变化较大;固着结构分为须根状和盘状两种形态,固着器与叶状体之间为加厚的固着蒂,固着蒂之上的叶状体边缘呈波状。与带状棒形藻Baculiphyca taeniata明显不同,尽管整体均呈棒状,但度量相差一个数量级以上,且具独特的周期性生长方式,碳膜中部薄且时有叠压现象、而端部和边缘厚的特征显示其叶状体可能是中空的囊状,与Baculiphyca taeniata的叶状体碳膜极厚乃至保存为块状的特征明显不同。研究结果表明Gesinella hunanensis的形态趋于多样性,证实了Gesinella hunanensis与Baculiphyca taeniata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类宏观藻类。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贵州省2011年诺如病毒的基因型,监测了2011年5月至12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胃肠炎病例,收集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初步鉴定,并对阳性株的VP1基因区克隆及测序。检测标本70份,GⅠ型诺如病毒阳性1株,阳性率1.43%,GⅡ型诺如病毒阳性34株,阳性率48.57%,获得7份GⅡ型诺如病毒VP1基因序列,3株为GⅡ.4亚型,为新型变异株(GⅡ4 2011),与GⅡ4 2006b变异株的亲缘关系最近,有1个氨基酸位发生了回复突变;4株为GⅡ.3亚型,分为2个基因簇,1簇与2008~2009年韩国株(HM635118)及上海株(GU991355)的亲缘关系最近,1簇与2010年日本株(AB629943)及2007年印度株(EU921389)等的亲缘关系最近,有4个氨基酸位点易发生回复突变。 相似文献
4.
5.
对贵阳地区碳酸盐岩表生地衣资源进行初步调查,鉴定出4科,4属,共计7个种。其中两个是中国新记录种,即:蓝藻橙衣和石灰瓶口衣。瓶口衣属、黄烛衣属、凹盘衣属以及该文所描述的7个种都是贵州首次报道。对壳状地衣体在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7.
8.
贵州罗甸纳水剖面是研究宾夕法尼亚亚系牙形刺和各阶界线的良好剖面.经详细研究,从石炭系中间界线至石炭-二叠系界线,一个新的牙形刺序列为Gnathodus bilineatus bollandensis(密西西比亚系顶部),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 Idiognathoides sulcatus sulcatus, Id. sinuatus, Id. corrugatus-Id. pacificus, Neognatho-dus symmetricus, Idiognathodus primulus-Neognathodus symmetricus, Idiognathodus primulus-Neognathodus bassleri, Idiognathoides sulcatus parva, Streptognathodus expansus, Idiognathoides ouachitensis, Diplognatho-dus coloradoensis, Di. ellesmerensis, Gondolella donbassica-Go, clarki, 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 Swadelina subexcelsa, Sw. makhlina-Sw, nodocarinata, Idiognathodus sagittalis, Streptognathodus cancellosus, St. graci-lis, St. guizhouensis, Idiognathodus simulator, I. nashuiensis, Streptognathodus firmus, St. tenuialveus, St. wabaunsensis和St. isolatus(二叠系)等带.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和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的首次现分别代表宾夕法尼亚亚系和二叠系之底;Diplognathodus ellesmerensis, Idiognathodus sagittalis和J. simula-tor的首现则可分别代表莫斯科阶(Moscovian),卡西莫夫阶(Kasimovian)和格舍尔阶(Gzhelian)之底界.作者较为详细讨论了巴什基尔阶与莫斯科阶以及卡西莫夫阶与格舍尔阶之界线,并认为以Diplognathodus ellesmerensis的首现作为巴什基尔阶(Bashkirian)与莫斯科阶之界线足目前最合适的标志.Diplognathodus ellesmerensis是一易于识别、分布广泛及层位稳定的牙形刺种,其产出又十分接近巴什基尔阶与莫斯科阶的传统界线,因此是划分此界线的良好标志.作者拟推荐纳水剖面为莫斯科阶底界之候选层型剖面,这一界线详细的工作正在大量采样分析和深入研究中,成果将在以后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9.
贵州大方喀斯特区领春木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植物群落学研究方法,对典型喀斯特区大方福建柏自然保护区内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落植物种类丰富,科属组成极为分散,区系成分复杂。科级地理成分热带性质较强(45.28%),属级地理成分以温带性质为主(39.44%)。群落外貌以中、小型叶面积、单叶、落叶草质、革质、非全缘的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垂直结构复杂,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并有一定层间植物伴生。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2.5561、2.6954、1.9145。 相似文献
10.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晴隆老万场红土型金矿三种苔藓植物体及其土壤中Au、Ca、Mg、Cu、Pb、Tl、Zn、Hg八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并对植物体与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及植物对金属的富集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金矿区生长的苔藓体内金属元素普遍比较高,其体内金属元素含量的顺序与土壤中的金属元素的顺序基本一致。不同物种植物体对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却有较大的差异。Mg-Hg在0.01水平上达到极显著正相关,Au-Zn、Tl-Cu在0.05水平上达到显著正相关。皱叶毛口藓和芽孢银藓对Au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因此,它们在该地区对红土型金矿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