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3篇 |
免费 | 174篇 |
国内免费 | 105篇 |
专业分类
9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以0.25%牛磺胆酸钠-0.25%胰蛋白酶溶液注入大鼠胰导管制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模型。观察剂量为 3μg/kg的牛胰多肽(BPP)对胰腺炎大鼠胰组织磷脂酶 A(PA)活性、钙含量、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血清α_1-抗胰蛋白酶抑制力(STIC)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伴注BPP的胰腺炎组,PA 活性、钙含量、胰蛋白酶活性及STIC 分别降为胰腺炎组的51%(P<0.001),75%(P<0.001)、20%(P<0.001)以及24%(P<0.001);2.在伴注碳酰胆碱的胰腺炎组,上述四项指标的水平升高。但在伴注碳酰胆碱及BPP 两者的胰腺炎组却分别降至伴注碳酰胆碱的胰腺炎组的39%(P<0.005)、51%(P<0.001)、40%(P<0.001)以及 59%(P<0.001);3.在伴注Ca~(2 )的胰腺炎组,上述四项指标剧升,注射 BPP对其无影响。结果提示,BPP 能降低大鼠胰组织内磷脂酶A 和胰蛋白酶活性及胰内钙沉积量。机制可能与 BPP打断胰酶活化链有关,是否还影响腺泡细胞膜上M受体的功能,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4.
5.
不同聚集态LHCⅡ的组成及其光谱性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聚集态的LHCⅡ在调节植物光能的吸收和传递上有重要意义. 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从菠菜类囊体膜中分离出了LHCⅡ三聚体、二聚体和单体, 并分析了三者的多肽和色素组成, 以及吸收和荧光光谱特性. 结果表明, 它们都由分子量分别为29, 28和26 kD的3种多肽组成, 且结合有叶绿素a, 叶绿素b, 黄体素, 新黄素和紫黄素等5种色素, 但色素的含量各不相同. 三聚体中各色素的含量最多, 二聚体和单体中依次减少. 结构和组成的不同导致了功能的差异. 吸收及荧光光谱的分析结果显示, 三者在光能的吸收和传递效率上存在明显不同, 表现为三聚体 > 二聚体 > 单体, 推测植物体内3种聚集态LHCⅡ处在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中, 并以此调节植物光能的吸收和传递, 从而适应光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肽分子设计的命题,基本思想是以特定的构象单元与功能的关系为指导,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多肽,它不仅可以用于进一步揭示天然蛋白质的结构原则及卷曲机制,而且可以指导药物合成及工业产品的设计。本文旨在介绍一些设计形成特定构象单元的多肽的进展,并从中归纳出一些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7.
光动力治疗( photodynamic therapy,PDT )是光敏剂在特定波长光源的激发下、在氧分子存在下产生细胞毒性物质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抗肿瘤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光敏剂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比较有限,近来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是靶向性光敏剂.结合作者多年来在该方向的工作,综合近年来光敏剂研究的发展,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带有功能性多肽的靶向性光敏剂及其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阐述多肽作为靶向基团的优势,总结了包括透膜多肽、血管靶向多肽、细胞受体靶向多肽等功能多肽与光敏剂偶合物的生物效应,说明了多肽能够实现光敏剂的靶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戊型肝炎病毒(HEV)中和表位定位于开放读码框架2(ORF2)编码蛋白的第578和第607氨基酸(aa)之间的区域。将对应此区域的基因片段通过一段柔性的甘氨酸铰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3′端相连,构建成HBV/HEV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在毕赤酵母细胞内的表达产物物为分子量约29kDa的融合蛋白,具有组装成嵌合病毒样颗粒(VLP)的能力。此嵌合VLP具有与HBsAgVLP相似的特性且保留了天然HBV/HEV双重抗原性。对此嵌合VLP特性的初步研究提示其可能具有HBV/HEV双价重组疫苗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多药转运蛋白norA基因表达水平与氟喹诺酮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菌株,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检测50株表皮葡萄球菌对抗茵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耐药和敏感菌株,以标准菌株ATCC12228作为对照;提取表皮葡萄球菌的总RNA,应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表皮葡萄球茵多药转运蛋白norA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所有菌株均检测到norA基因,临床分离耐药菌株norA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敏感菌株,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norA基因过度表达,其可能是表皮葡萄球茵耐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构建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感染细胞多肽27(ICP27)真核表达质粒,应用PCR技术从HSV-2 333株的基因组中扩增ICP27基因,并连接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对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酶切和测序鉴定后,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GFPC2-ICP27。用X fect转染试剂盒将重组质粒pEGFPC2-ICP27转染至Vero细胞中,并用RT-PCR及W estern b lot-ting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显示,ICP27基因在Vero细胞中得到正确表达。真核表达质粒pEGFPC2-ICP27的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ICP27对宿主细胞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