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1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完全免费 | 5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苜蓿切叶蜂授粉扩散行为及苜蓿种子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苜蓿切叶蜂( Megachile rotundata) 为苜蓿授粉的田间群体扩散行为和苜蓿种子增产效应研究表明,以授粉后苜蓿种子增产效应为指标,发现苜蓿切叶蜂以蜂箱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随着距离增大,蜂的扩散及授粉效应逐渐降低.但不同方向其扩散及授粉效应不同,以苜蓿种子产量Y≥50g·m - 2 为高效区,50g·m -2 > Y≥30g·m -2 为中效区,30g·m -2 > Y≥15g·m -2 为低效区.在高效区和中效区内,东北方向扩散距离最远,分别为50和60 m ,其次是东和北;在低效区,向北扩散距离最远,可达100 m ,其次是东北和西北;西、南、西南和东南扩散距离较短.据此做出了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的苜蓿切叶蜂授粉扩散行为图,由此可直观地看到3 个区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用MS302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以顶端记录法测定松阿扁叶蜂成虫对不同树种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结果显示,该蜂成虫对其嗜好的油松、赤松、华山松挥发物的EAG反应敏感,雌成虫放电频率分别为45.2次/s、42.1次/s、42.3次/s,电位值依次为1 022 mV、1.139 mV、0.706 mV, 但对其非寄主树种的侧柏挥发物反应微弱,对空气无反应。雌成虫对油松挥发物的不同气流量17 mL/s、17 mL/s、85 mL/s的放电频率和电位值分别为24.8次/s、45.2次/s、46.6次/s和0.533 mV、1.022 mV、1.316 mV,表明EAG反应程度因挥发物气流量浓度不同而变化。触角电位与选择性行为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松阿扁叶蜂在寄主选择过程中,触角的嗅觉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毛乌素沙地重要野生传粉昆虫海切叶蜂Megachile maritima的筑巢和访花行为对保护其栖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目测及拍照等方法对海切叶蜂的整个筑巢过程进行了连续观测;以2 m×2 m 样方的方式观测海切叶蜂的访花频率、单花停留时间及日活动规律等访花行为,其中日活动规律每天连续观测,共观测7天。【结果】海切叶蜂在沙土中筑巢,每巢只有一个巢室,其筑巢过程为:寻找合适的筑巢地点,挖巢,构建巢室,采集蜂粮,产卵,封住巢室,筑完一个巢。它连续筑完一个巢大约需要9 h。海切叶蜂构建一个巢室需要切取26~29片叶子,为每巢室采集蜂粮11~12次,每巢室内产卵1粒;在塔落岩黄芪和细叶益母草上的平均访花频率分别为(13.23±6.49)朵/min和(16.72±4.84)朵/min,平均单花停留时间分别为(3.08±2.48)s和(2.49±1.31)s。晴天,海切叶蜂在12:00~14:00期间活动较活跃。【结论】海切叶蜂不同个体之间的筑巢行为相似。该蜂在塔落岩黄芪和细叶益母草上的访花过程、访花频率及单花停留时间具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鞭角华扁叶峰幼虫期的呼吸代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ellicornis幼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耗氧量,试验表明,鞭角华扁叶蜂的耗氧量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而增加,在同一龄期内,耗氧量与虫体鲜重呈2次曲线相关;在不同的龄期之间,耗氧量则与虫体鲜重的0.8299次方成正比,在同一龄期内,幼虫的代谢速率呈抛物线状;在整个幼虫期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云南省发现松叶蜂科Dipronidae2新种,即钝齿吉松叶蜂Gilpiniahebedentata新种和吴氏大松叶蜂Macrodiprionwui新种。另一个记载于云南的种GilpiniadisaSmith从吉松叶蜂属GilpiniaBenson移入小松叶蜂属MicrodiprionEnslin,称迪萨小松叶蜂Microdipriondisus(Smith)新组合。大松叶蜂属Macrodip 相似文献
7.
松阿扁叶蜂越是松树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其幼虫在松林土壤中越冬,越冬幼虫的抗寒能力影响翌年的种群密度和危害程度。用NTC-TD热敏电阻 数字电表法研究了越冬幼虫的过冷却能力并调查了越冬场所、龄期、死亡率等。结果表明: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随外界温度的高低而变化。4、5、6龄越冬幼虫平均过冷却点依次由越冬初期的-19.3℃-、20.3℃-、21.6℃降至越冬期的-22.5℃-、24.8℃-、23.1℃,冰点依次由越冬初期的-12.8℃-、12.9℃-、12.1℃降至越冬期的-14.1℃、-16.8℃-、15.3℃。从越冬期进入早春出蛰期后,随着温度的回升,过冷却点也随之升高。调查林间越冬幼虫龄期表明,4龄、5龄、6龄皆有,以5龄为最多,占53%;越冬幼虫以山坡中部和顶部土壤瘠薄处虫口密度较小,分别占28.6%和29.3%,山坡基部土层较厚处密度较大,占42.1%;越冬幼虫在树冠内的分布,以南部方位最多(27.0%),东部方位(26.3%)和西部方位(25.6%)略少,北部方位最少(21.1%);调查幼虫死亡因子,以真菌感染致死最多,占总死亡数的42.4%,细菌和其它因子分别为28%和29.7%。 相似文献
8.
江西叶蜂一新属八新种(膜翅目)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报道了采自江西省的叶蜂1新属8新种:其中牯岭叶蜂属Gulingia,gen.nov.隶属于平背叶蜂亚科Alantinae,并与北美的PhrotosomaMacGilivray近似,但后者唇舌不延长,颚眼距显著,前胸侧板腹面尖,中胸侧板平坦,前翅小脉交于第1盘室中部,后翅具封闭M室,后臀室柄长,触角窝距显著狭于内眶宽,触角第2节长大于宽等,与新属区别明显。文中报道的8个新种中,竹内牯岭叶蜂Gulingiatakeuchi,sp.nov.;脉黑元叶蜂Taxonusaterritina,sp.nov.和中华新盔叶蜂Neocorymbassinisca,sp.nov.仅分布于江西省,白胫前室叶蜂Alomorphanigromacula,sp.nov.分布于江西和浙江,黑眶前室叶蜂Alomorphanigriceps,sp.nov.分布于江西、浙江和福建,女贞宽腹叶蜂Macrophyaligustri,sp.nov.分布于江西和湖南,洼颜宽腹叶蜂Macrophyaplanatoides,sp.nov.分布于江西、湖南和广东 相似文献
9.
中国钩瓣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一新种及coxalis种团中国种类检索表(英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记述中国钩瓣叶蜂属1新种:寡斑钩瓣叶蜂Macrophya oligomaculella Wei et Zhu,sp. nov..该种与M.paraminutifossa Wei et Nie,2003相似,但新种单眼后区宽1.3倍于长,中胸小盾片强烈隆起,明显高出背板顶面,具突出的顶点,附片具锐利中纵脊,后足胫节背侧白色条斑等长于胫节2/3长,前中足转节背侧具明显黑斑,腹部2~4背板侧白斑向尾部迅速变小,后胸后侧片附片较大且平坦,前翅臀室收缩中柄明显短于1r-m脉等与后者不同.简要讨论了axxalis种团的特征,编制了caxalis种团中国已知种类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模式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神农架钩瓣叶蜂属二新种(膜翅目,叶蜂科)(英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记述采自湖北神农架的钩瓣叶蜂属2新种:江氏钩瓣叶蜂Macrophya jiangi Wei et Zhao,sp.nov.和神农钩瓣叶蜂Macrophya shennongjiana Wei et Zhao,sp.nov.。2个新种均属于Macrophya sanguinolenta种团。编制了新种及其2个近缘种的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模式标本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