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次生林中潜在洞巢资源(包括各种啄木鸟的啄洞和人工巢箱)的多寡对次级洞巢鸟集团及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 我们在吉林省吉林市大岗林场选择洞巢密度不同的样地, 对其次级洞巢鸟及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洞巢资源密度我们将9块样地分为3组, 即巢箱区(啄洞密度最低, 悬挂人工巢箱使其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大幅提高)、低密度区(啄洞密度较低, 无巢箱)和高密度区(啄洞密度较高, 无巢箱), 调查了3组样地内鸟类的组成和密度、潜在洞巢资源的利用情况等。3组样地中均调查到4种初级洞巢鸟, 其种类组成略有不同; 4种次级洞巢鸟在3组样地广泛分布, 分别为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大山雀(Parus major)、沼泽山雀(P. palustris)和普通鳾(Sitta europaea)。巢箱区和高密度区的次级洞巢鸟总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巢箱区同高密度区一样, 大山雀和白眉姬鹟的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 这是由于大山雀和白眉姬鹟是人工巢箱的主要利用鸟种, 而沼泽山雀和普通鳾的密度在三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初级洞巢鸟总密度与啄洞密度、次级洞巢鸟总密度与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潜在洞巢资源丰富的样地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潜在洞巢资源贫乏样地中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 人为增加洞巢资源可以改变鸟类群落组成并显著提高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三组样地中鸟类群落的均匀性、丰富度指数和种间相遇率没有显著差异, 群落相似性指数也相近。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相似。次级洞巢鸟密度的增加短时期内未对群落内其他主要鸟种的密度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初级洞巢鸟的密度决定了啄洞的丰富程度, 而洞巢资源的差异会对次级洞巢鸟集团的分布模式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整个繁殖鸟类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叶萍  杨灿朝 《动物学杂志》2018,53(5):788-789
本文首次报道了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学会打开人工巢箱捕食在里面繁殖的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包括成鸟、雏鸟和卵。这种行为极有可能是通过观察人类行为而习得,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3.
正云南澄广花(Orophea yunnanensis)是一个极度孤立的物种,其近缘种为产于印度的单花澄广花(O.uniflora Hook.f.et Thoms.)(李秉滔,1976)。根据标本记载,由侯宽昭先生于1940年4月1日采自云南省江川县(今澄江县)禄充笔架山,编号74518。自发现近76年以来再没有在笔架山周边地区发现过,是一个典型的狭域物种。我们在进行云南种子植物区划研究中,发现它显示了该区域与热带亚洲区域久远的地质联系。李秉滔先生和其外国同行在Flora of  相似文献   
4.
繁殖期筑巢是鸟类生活史的重要阶段, 是鸟类繁殖成功的关键保障。全球范围的城市化加速推进, 使城市中筑巢繁殖的鸟类面临挑战的同时又为其提供了特殊机遇。本文通过搜索现有文献, 利用Biblioshiny程序提取并整合关键词, 得到城市鸟类生态研究的热点领域, 分析了城市气候、食物资源、巢址资源、捕食压力、污染和人为干扰对鸟类筑巢的影响, 并对今后城市化对鸟类筑巢影响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城市化对鸟类筑巢期、巢址选择及巢材选择产生显著影响, 与栖息在村镇生境的鸟类相比, 在城市中繁殖的鸟类在筑巢时间、空间和巢材使用上出现变化。在城市中筑巢的鸟类到底是通过调整行为策略作出积极适应, 还是被动接受城市环境中的诸多负面干扰, 需要针对研究对象和特定的城市栖息生境进行及时评估, 而非泛泛之谈。要在研究结论基础上, 深入思考并提出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有利于鸟类种群和群落保护的具体措施, 高效发挥公民科学作用以解决城市中的鸟类保护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的繁殖习性和巢址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2月—2006年7月,通过悬挂人工巢箱,对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的繁殖习性和巢址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年间,共悬挂人工巢箱226个,其中25个巢箱被白眉姬鹟利用,以小型山雀式巢箱为主(96%),白眉姬鹟对巢大小有选择性;在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的窝卵数为(6.00±0.17)枚,卵长径为(17.45±0.07)mm,卵短径为(13.20±0.06)mm,卵重为(1.54±0.02)g,孵化期为12~14d,孵化率为88.76%,育雏期为12~14d,出飞率为96.22%。影响白眉姬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巢位因子(31.46%)、巢下隐蔽因子(24.67%)、光照因子(15.70%)和食物因子(11.32%)等,其中巢位因子是白眉姬鹟巢址选择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其次是隐蔽性,它可以减少白眉姬鹟被捕食的几率;光照可以提高巢内温度,对于白眉姬鹟的孵化也起到重要作用;食物则保证了繁殖期亲、幼鸟的食物要求。白眉姬鹟的巢材较为广泛,与当地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白眉姬鹟对生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李乐  万冬梅  刘鹤  殷江霞  李其久  霍雅鹏 《生态学报》2011,31(24):7492-7499
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种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种群数量稀少,在中国大陆仅见繁殖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山区和毗邻辽宁的吉林省西南部山区,为当地留鸟.为了探讨巢址选择对杂色山雀繁殖的影响,找出影响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巢址选择方面的主要因子,于2009-2011年3-7月,在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悬挂人工巢箱,进行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巢址选择以及不同的巢址对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杂色山雀多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和繁殖,对位于赤松与蒙古栎混交林中的巢箱有一定偏好.野外共发现24巢杂色山雀在人工巢箱中繁殖,其中15巢繁殖成功,9巢繁殖失败.对杂色山雀利用的巢址样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巢位因子( 19.826%)、乔木因子(17.571%)、灌木因子(13.11%)、光照因子(11.587%)、隐蔽因子(10.562%)和边缘效应因子(7.572%)是影响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选择的重要因子.利用巢箱与对照巢箱相比,两者在距水源距离、距路距离、乔木平均高度、灌木平均高度和植被类型这5个环境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繁殖成功巢与繁殖失败巢相比,繁殖成功的巢箱所在位置距路稍远,坡度较高,乔木最大高度较高,灌木盖度略低于繁殖失败巢箱.人为干扰和天敌捕食是造成杂色山雀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巢向偏南、距地面2 m以上、周围乔木高大、灌木平均高度大于1.5m、盖度在45%-55%之间、距水源20 m左右、距路20 m以外的位于针阔混交林边缘的巢箱是杂色山雀繁殖的最优巢址.目前杂色山雀的种群数量还很稀少,希望本研究能对这一珍稀鸟类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迄今对洞巢鸟类生活史特征的纬度变异(特别是热带洞巢鸟类的繁殖)了解还十分有限。我们于2018年3至8月,分别在海南吊罗山(热带)、河南董寨(亚热带)和河北塞罕坝(温带)的林缘地带,悬挂相同规格的人工巢箱招引洞巢鸟类繁殖,用以比较不同地理区域的洞巢鸟类对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及其孵化成效和繁殖成功率。野外共悬挂577个木制巢箱,3个研究地的利用率在海南吊罗山为最低(32.6%),河南董寨最高(92.0%)。3个地点均有大山雀(Parus cinereus)入住(占总巢数的84.3%),其孵化成效和繁殖成功率在3个地点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但在河北塞罕坝,大山雀的孵化成效(75.7%)和繁殖成功率(65.7%)显著低于同域繁殖的褐头山雀(Poecile montanus)(97.7% 和97.7%)和煤山雀(Periparus ater)(93.5%和90.3%)(P < 0.05)。研究表明,3个地理区域利用巢箱繁殖的洞巢鸟的种类、数量以及对巢箱的利用率均存在差异,但对于广布种大山雀来说,地理位置的差异并不影响其孵化成效和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2017和2018年每年的4至8月在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人工巢箱中黑冠山雀(Periparus rubidiventri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共悬挂100个巢箱,两年共计招引到15巢黑冠山雀。此外,还记录到4个自然巢,分别位于干枯的糙皮桦(Betula utilise)树洞(1巢)、土坡的缝隙(1巢)和路边水泥护坡的出水管中(2巢)。黑冠山雀雌雄亲鸟共同筑巢,巢内壁为兽毛夹杂少量绒羽,外壁为草茎须根和苔藓。5月中下旬为黑冠山雀的产卵高峰期,清晨产卵,日产1枚,产下最后1枚卵后开始孵卵。平均窝卵数为6枚(4 ~ 7 枚,n = 15),平均卵重(1.12 ± 0.02)g,卵长径(15.30 ± 0.10)mm,卵短径(12.09 ± 0.11)mm(n = 86)。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为15 d(14 ~ 16 d,n = 5)。产卵期,雌鸟离巢时有用巢材盖卵的行为,开始孵卵后则不再盖卵。双亲共同育雏,育雏期为16 d和17 d(n = 2)。所记录的18巢黑冠山雀的繁殖成功率为83.3%,人工巢箱(15巢)中繁殖成功率为86.7%,巢捕食者主要为鼠类。  相似文献   
9.
于2005~2007年3~7月采用在试验样地中添加巢位(悬挂巢箱)与对照样地比较的方法,探讨悬挂巢箱是否影响天然洞的入住率,并为次级洞巢鸟类提供巢位资源,进而增加繁殖种群的数量.结果发现,无论是试验样地还是对照样地,总的入住数量年间差异不显著,种类间差异显著;天然洞之间(无论是否悬挂巢箱)的入住率差异不显著;人工巢箱与...  相似文献   
10.
2011年3—6月,通过悬挂巢箱人工招引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及同域分布下的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共设置椋鸟式巢箱40个,其中椋鸟的入住率是84.6%,营巢成功率是51.5%,利用摄像机对其中3巢丝光椋鸟与3巢灰椋鸟进行了系统的繁殖行为观察。结果显示:丝光椋鸟窝卵数为6~7枚,灰椋鸟窝卵数5~7枚,后者的卵显著大于前者;丝光椋鸟的育雏期(20d)较灰椋鸟(16d)长,且亲鸟的递食率明显较高;育雏期丝光椋鸟亲鸟的警戒频次也明显高于灰椋鸟。因此,相比于灰椋鸟,丝光椋鸟具有更完善的育雏行为机制。另外,本文还首次报道了丝光椋鸟的种内巢寄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