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广大农村中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在该病的防治工作中,常取患者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以供临床诊断;对接触人群,则自鼻咽部取材,进行细菌分离,以检查带菌率。这对掌握流行规律,加强防治措施,具有一定意义。但由于培养  相似文献   
2.
汉坦病毒汉滩型特殊新亚型的发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RT-PCR扩增了皖南山区分离株AH09的M和S片段全基因,克隆于T载体,纯化后测定序列。结果AH09株M片段的全基因序列共3625个核苷酸,编码1135个氨基酸;S片段的全基因序列共1724个核苷酸,编码430个氨基酸。M和S片段全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与汉坦病毒各型株的代表株和HTN型毒株的同源性比较表明,AH09株分枝与HTN型接近,与其它各型病毒则相距较远,故确定为HTN型毒株,但AH09株与HTN型毒株的M和S片段全基因序列有差异,其差异分别高达23.6%和20.4%,经种系发生分析,AH09株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HTN型病毒中差异最大的新基因亚型病毒株,AH09株病毒M片段的氨基酸与HTN型相差13.5%至14.8%,而S片段仅相差7%-8.1%,说明AH09毒株的变异主要发生在M片段。而ORF和3‘端的NCR区核苷酸序列分析比较说明,病毒的变异更主要集中在该片段的3‘端的NCR区。  相似文献   
3.
<正>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进行远距离迁飞活动,势必消耗体内大量能源物质。本试验研究羽化幼嫩阶段的稻田褐飞虱(简称稻田类型〕和高山网捕获及当年测报灯下初见的褐飞虱(简称非稻田类型)胸部及整体能源物质的变化,分析能源物质与迁飞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黄山啮齿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为国内外游览胜地。黄山由于它山深林密、地势复杂,虽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过去一直对它缺乏全面调查。盛和林等虽均报道过一些黄山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1(HIV—1)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血液接触和母婴传播,性传播是HIV—1流行性传播的主要途径。HIV—1经性接触传播占全球3340万HIV—感染者的75%以上。对HIV—1的性传播的研究,为预防HIV—1经性接触传播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H...  相似文献   
6.
应用粘液组化技术对185例胃良恶性疾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胃良恶性疾病伴肠化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但含有硫酸粘液的结肠型肠化在胃癌癌旁检出率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转移及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含有酸性粘液的肠型、混合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较仅含中性粘液的胃型胃癌高。提示:结肠型肠化与胃癌有一定关系;癌细胞产生大量酸性粘液可能有利癌细胞的扩散与转移,对胃癌病人的预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1989年9月我们在皖浙边界天目山脉清凉峰自然保护区野猪(土党)(海拔1480米)进行黑腹绒鼠生态调查时,捕到白化黑腹绒鼠个体1只,全身毛及前后足,尾背腹面毛皆为纯白色。外形及头骨量度见表1。标本收藏于安徽省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了采自安徽省南部黄山地区的虻属二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唐剑闻  戎隆富 《生命科学》1998,10(3):119-121
AIDS基因治疗研究的最新成就令人欢欣鼓舞,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抗HIV基因和载体的选择。HIV自身特性决定它在AIDS基因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优点,以HIV为骨架重新构建而成的HIV载体在体内具有靶向CD4+细胞和转导非分裂状态的细胞(尤其是CD34+造血干细胞)的能力;表明HIV载体在AIDS基因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AIDS发病机理来阐述用于其治疗的HIV载体的构建及特点。  相似文献   
10.
莱菜纳斯沙门氏菌(S·Lezennes)属于C_2群血清型沙门氏菌,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从一患有慢性腹泻的婴儿粪便中先后两次分离出该菌,为流行病学防治提供了新的病原依据。病史摘要:患儿,女,7个月,消瘦贫血,营养不良,因腹泻到肠道门诊就诊。便常规检查:WBC /LP,RBC /LP,以氟哌酸治疗一疗程后腹泻症状消失,2个月后又复发,查便常规:WBC /LP。采患儿粪便。按常规法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不分解乳糖,中等大小,湿润,表面光滑的菌落;在SS平板上形成产H_2S的中等大小的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G~-杆菌。该菌的一系列生化反应符合沙门氏菌属,血清学试验表明属C_2群血清型。故鉴定为莱菜纳斯沙门氏菌。纸片法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在16种常用抗菌药物中,仅对氯霉素敏感。测定患者血清中该菌的抗体效价,在患病后51天和91天均为1;80,同时肥达氏试验结果为O、H、A、B、C抗体效价均在1:20以下。从而证实了该菌为患者感染致腹泻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