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角质颚是研究头足类渔业生态学的重要材料.基于2018年9—11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268尾北方拟黵乌贼样本,对其角质颚外部形态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 北方拟黵乌贼角质颚的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喙长(UR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和下喙长(LRL)可作为研究其角质颚外形变化的特征因子.协方差分析表明: 各特征因子与胴长和体重的生长关系在性别间均不存显著性差异.赤池信息准则分析显示: UHL、LHL与胴长生长的关系最适于用幂函数表示,UCL、URL、LCL与胴长生长的关系最适于用对数函数表示,而LRL与胴长生长的关系则最适于用线性函数表示;各特征参数与体重生长的关系,除LHL最适于用幂函数表示外,其余均最适于用对数函数表示.外形特征因子生长模型的确定,为北方拟黵乌贼的资源评估等研究打下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耳石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生活史的重要硬组织之一。为研究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耳石微结构及生长特性,根据2019年2—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调查生产期间采集的1009尾鸢乌贼样本,以耳石总长(TSL)、侧区长(LDL)、翼区长(WL)和最大宽度(MW)作为耳石的外形生长指标,结合日龄数据,对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耳石微结构及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生长纹间宽度,可将耳石微结构分为后核心区、暗区和外围区。协方差分析表明,TSL、LDL、WL和MW与日龄的关系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间差异,TSL、WL和MW与日龄的关系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而LDL与日龄的关系最适合用线性函数表示。总体而言,随着鸢乌贼日龄的增加,TSL、WL、LDL与MW的瞬时相对生长率与绝对生长率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 140~180 d可能是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性成熟的日龄段。  相似文献   
3.
内壳可完整记录头足类的生活信息,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的良好载体。根据2018年12月中国鱿钓船在日本海采集的261尾舍氏贝乌贼(Berryteuthis magter shevtsovi)样本,研究了其内壳长、叶轴长与个体生长的关系,尾锥宽、翼部最大宽度与性腺成熟度的关系以及叶轴、翼部和尾锥的生长特性。结果显示,舍氏贝乌贼内壳长和叶轴长均与胴长具有线性关系(R^(2)>0.76),与体重具有幂函数关系(R^(2)>0.77);尾锥宽和翼部最大宽度均在性腺成熟度达到Ⅲ期后增长明显。舍氏贝乌贼内壳叶轴和翼部生长速率基本相同,且远大于尾锥的生长速率。研究表明,舍氏贝乌贼内壳可用于分析个体生长,尤其在其胴体遭到损伤时更为重要,内壳宽度生长主要在个体性成熟之后。  相似文献   
4.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解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种类组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作者于2004–2007年间在长江河口湿地设置了33个采样站点, 采用多种调查网具对该水域的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调查到鱼类123种, 隶属1纲18目46科。结合文献记录, 本地区共有鱼类208种, 隶属2纲22目67科。海鲢(Elops saurus)和印度小公鱼(Sardinella sindensis)为本地区的新记录种。鱼类组成以鲤形目和鲈形目为主; 生态型以淡水鱼类最多。长江南支、北支和口门区水域的种类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 南支常见种以鲤形目鱼类为主, 而北支和口门区以鲈形目鱼类为主。与1990年以前的调查资料相比,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物种数有所减少, 其中软骨鱼类和鲀科鱼类下降相对较多。一些重要经济种逐渐变为偶见种, 甚至成为濒危物种, 如鲥(Tenualosa reevesii)、前颌间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和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等。导致河口湿地鱼类物种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  相似文献   
5.
大西洋金枪鱼渔业平均营养级的长期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际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委员会(ICCAT)提供的数据,结合Fishbase所提供的相关鱼种的营养级,该文分析了1950~2007年期间大西洋金枪鱼渔业的平均营养级(TLi)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大西洋金枪鱼渔业TLi明显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1961年,TLi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即TLi与年份呈现明显的负相关;1962~1992年,大部分TLi(75%)处于营养级平均水平(4.21)之下;1993~2007年,TLi均高于营养级平均水平(4.21).1950~1960年,金枪鱼渔业产量与TLi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随着渔业产量的增加,TLi呈下降趋势;1961~1980年,金枪鱼渔业产量与TLi之间呈负相关,但趋势不明显;1981~1990年及1990年代以后,TLi并没有明显地变化趋势.1994年以前,FiB指数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1994年以后,FiB指数出现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南大洋有鳍鱼类渔业平均营养级的长期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提供的数据,结合Fishbase所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分析了1970—2009年南大洋有鳍鱼类渔业的平均营养级(TLi)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南大洋有鳍鱼类渔业TLi趋势较为明显,可分为1970—1991、1992—2009年两个阶段;1970—1991年,TLi处于较低的水平(3.23~3.60),整体上呈下降趋势;1992—2009年,TLi明显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3.82~4.02);渔获平均渐进体长的变化趋势与平均营养级基本上保持一致;1970年的渔业均衡指数(FiB)最高,1997年之后FiB指数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鲨鱼摄食和洄游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李云凯   《生态学杂志》2014,25(9):2756-2764
随着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也增长迅速,并成为动物摄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工具.鲨鱼因其在生物系统进化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海洋食物网研究的重点,然而国内针对鲨鱼摄食习性和洄游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鲨鱼稳定同位素分析组织样品选取和样品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鲨鱼摄食生态学,尤其在其摄食和洄游行为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着重分析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鲨鱼稳定同位素判别值和更新速率、食性分析、营养级评估、洄游路径分析和生态位分布等核心问题上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以期为国内学者开展鲨鱼类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多种中上层鱼类趋于在漂流物体下方聚集,人们由此发明了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AD)来吸引热带金枪鱼类.FAD同时也能吸引其他非目标鱼种,如纺锤鰤,但它们被FAD聚集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渔业生物学数据,评估了纺锤鰤聚集在FAD下方的潜在动机.结果表明:漂流物下的纺锤鰤样本叉长范围为30.0~90.6 cm,优势叉长组为60.0~80.0 cm,占到总体的76.3%,说明漂流物下的纺锤鰤以体型较大的个体为主;纺锤鰤个体的50%性成熟体长为65.7 cm,漂流物下纺锤鰤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样本的胃含物中发现常见小型随附鱼种,如细鳞圆!、长鳍鈟、六带!、鲣鱼以及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幼鱼,表明聚集于漂流物下的纺锤鰤捕食其他的随附种类.纺锤鰤成鱼作为一种大洋性的捕食者,觅食是其游向漂流物最可能的动机之一,"饵料供应"假说和"休息点"假说可用于解释纺锤鰤的聚集原因.  相似文献   
9.
掌握海洋生物的营养生态位特征及其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对于评估渔业和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东太平洋重要的渔业经济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生态作用。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掌握茎柔鱼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将有利于合理把控其资源状况。本研究采用稳定同位素和高通量技术手段,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量化比较分析了正常时期和厄尔尼诺时期赤道海域的茎柔鱼营养生态位、肠道长度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 不同气候时期茎柔鱼的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食物来源具有差异性;其肠道微生物主要由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软壁菌门组成,不同时期微生物群落组成无显著差异,但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差异显著。在厄尔尼诺时期,茎柔鱼个体具有较小的营养生态位、较长的肠道、更高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丰富度;肠道微生物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螺旋体门、WPS-2和Kiritimatiellaeota,样本距离更为集中。这表明由厄尔尼诺事件导致的栖息地环境及食物变化可能限制茎柔鱼的活动,改变其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有利于其适应环境及食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物在动物体内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在宿主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淡水鱼类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对鱼类生长代谢、营养吸收及免疫调节等方面的影响,海洋鱼类则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动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在归纳总结鱼类肠道微生物功能及其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肠道微生物在海洋鱼类生长发育调控、食性、环境适应性及污染物指示等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以期为今后利用海洋鱼类肠道微生物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