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果枸杞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植物名称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 2材料类别带腋芽的嫩茎段. 3培养条件诱导分化培养基:(1)MS 6-BA 1.0mg·L-1(单位下同) NAA 0.2,(2)MS 6-BA 0.5 NAA0.2;芽增殖培养基:(3)MS 6-BA 0.5 NAA 0.1(4)MS 6-BA 0.5 NA 0.2;生根培养基为:(5)1/2MS NAA 0.1.以上诱导分化及增殖培养基均加2.5%蔗糖和0.8%琼脂,生根培养基的蔗糖和琼脂量减半,pH 5.8~6.0.培养温度为23~25℃,光照时间10~12 h·d-1,光照度为2000 1x.  相似文献   
2.
高浓度臭氧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开顶式同化箱(open-top chambers,OTCs)装置,设置活性碳过滤大气(CF,[O3]<10 μg·kg-1)和高臭氧(O3)浓度(HO,约为80 μg·kg-1)两个处理,研究开花后高浓度O3对大豆农艺性状、叶面积、叶绿素、抗氧化系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CF)同期相比,HO处理植株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极显著增强(P<0.01),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活性逐渐降低;HO处理下植株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AsA)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表明膜脂过氧化进程加快;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有效结荚数、籽粒数、百粒重和产量都有所降低,其中产量降低了4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3.
以柿属植物(Diospyros spp.)中与柿近缘的8种共30个基因型为试材,进行核糖体DNA(n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叶绿体DNA ndhA序列变异分析,并通过软件计算两个序列及合并后的进化模型,依据进化模型采用ML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分析进化关系。为进一步弄清柿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和供试柿(Diospyros kaki Thunb.)种内分子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ndhA序列长度变异范围在1 492~1 511,14个信息位点;ITS序列长度变异范围在660~761,56个信息位点。ITS、ndhA和ndhA+ITS(ndhA和ITS合并)最适碱基进化模型分别为(TrN+I+G)、(F81+I)和(GTR+I+G)。综合ITS和ndhA序列分析表明:柿与油柿和云南野毛柿亲缘关系最近,与美洲柿和乌柿最远。(2)21份柿品种材料的ITS长度均为730,包括4个变异位点,据此4个变异位点对供试柿种内21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认为,ndhA和ITS能较清楚解释了柿与其近缘种间的亲缘关系,并通过柿品种ITS的差异位点分析鉴别出栽培柿种内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植物花粉S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是由雌蕊自交不亲和因子和花粉自交不亲和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已经分离和鉴定了雌蕊自交不亲和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最近从金鱼草、Prumusdulcis、梅等植物中分离的F-box基因,它具有花粉S基因特点,即在花药、成熟的花粉和花粉管中特异表达;在基因位置上,与S-RNase基因紧密连锁;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F-box基因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上存在高度多态性。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杂交授粉试验证明所分离的F-box基因是花粉自交不亲和基因,但目前尚未分离出该类基因相应的表达蛋白。主要综述了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植物花粉自交不亲和基因的发现、基因的结构、雌蕊自交不亲和因子和花粉自交不亲和因子相互作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梨不同DNA提取方法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以7个梨品种为实验材料,比较分析了SDS法、CTAB法、SDSCTAB法、改良的CTAB法、高盐低pH值法、分步离心法对梨总DNA提取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以上6种方法提取的梨总DNA在纯度和量上有很大的差别。所得到的平均DNA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分步离心法、SDS法、SDSCTAB法、改良的CTAB法、CTAB法、高盐低pH值法。DNA提取纯度依次为分步离心法、SDSCTAB法、改良的CTAB法、高盐低pH值法、CTAB法、SDS法。RAPD和自交不亲和基因(S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实验结果都比较理想,但分步离心法和SDSCTAB法提取的DNA双酶切效果较好。分步离心法提取的梨总DNA更适用于后续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  相似文献   
6.
褐色脂肪细胞通过其线粒体内膜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 1,UCP1)的解偶联作用,将能量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在维持机体的能量代谢平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存在于皮下脂肪组织中的某些白色脂肪细胞也能够诱导UCP1的高表达,这种现象被称为"米色化"。miRNAs是一种小的非编码RNA,可通过直接降解mRNA或抑制其翻译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miRNAs通过对褐色脂肪细胞分化和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在褐色脂肪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维持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研究也发现了某些miRNAs在白色脂肪细胞的米色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miRNAs在褐色脂肪细胞的分化调控、功能维持以及在白色脂肪细胞米色化中的作用和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注射用丹酚酸A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为丹酚酸A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Cl4体外诱导肝细胞损伤,观察丹酚酸A对肝细胞活性及其细胞培养上清液ALT、AST、LDH水平和细胞裂解液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另采用皮下注射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丹酚酸A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LN、HA、SOD和MDA含量的影响以及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丹酚酸A高、低剂量组和Vit E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P <0.01),丹酚酸A高剂量组ALT、AST和LDH活性显著降低(P <0.01),丹酚酸A高剂量组和Vit E组SOD活性明显升高(P <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 <0.05);体内试验发现,与模型对照组比,丹酚酸A高剂量组纤维化大鼠的血清LN和HA水平显著降低(P <0.05),高、低剂量组SOD活性显著升高(P <0.05, P <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 <0.01, P <0.05),并能改善肝脏病理形态。结论注射用丹酚酸A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起到保护肝细胞,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旨在检测最广泛应用的毛囊干细胞标记在阿尔巴斯绒山羊毛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今后内蒙古绒山羊毛囊组织学和细胞学领域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以阿尔巴斯绒山羊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Krt15、Krt19、CD34和Sox9等的冰冻切片和细胞免疫组化实验。以上4个标记均在外根鞘中表达;Krt15、Krt19在隆突部表达,在隆突部下端不连续表达;CD34在隆突部和隆突部下端都有较强的表达;Sox9主要集中在隆突部表达。Krt15、Krt19、CD34和Sox9共同表达的部位为毛囊隆突部,因此可结合表达部位特征选用为阿尔巴斯绒山羊毛囊隆突部来源的毛囊干细胞鉴定标记。  相似文献   
9.
植物萜类生物合成MEP途径中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合酶(HDS)催化ME-2,4cPP生成HMBPP。以杜仲叶片cDNA为模板,采用反转录RCR及RACE技术分离出HDS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2 786 bp,基因内部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743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质分子量为82.25 kD,理论等电点为5.89,编码序列含有2个保守的结构域PSN和PSI以及3个绝对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EuHDS蛋白与葡萄HDS蛋白的进化距离最为接近(0.049),其次为番茄(0.052)和橡胶(0.052)。  相似文献   
10.
为在转录水平解析杜仲叶片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该研究通过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对‘华仲6号’杜仲叶片从展叶(4月)到落叶(10月)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共获得差异基因3 002个,其中1 764个表达量上调,1 238个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行使催化、氧化还原等功能,参与代谢过程和生物过程等;进一步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苯丙素类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被富集,其中调控绿原酸合成的6个基因差异表达显著;对这些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显示,4月中旬和9月中旬基因的表达量较高,暗示这两个时期对于绿原酸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6个绿原酸合成相关基因和12个随机选择的差异表达基因,验证结果显示表达谱测序结果可靠。该研究结果为揭示杜仲叶片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为深入解析杜仲绿原酸合成机理,进而通过分子育种手段提高杜仲绿原酸含量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