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经营方式下毛竹光合特性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木经营方式与林内光照、温度、水分及养分格局关系密切,影响到植株的光合水平。为探明毛竹对不同经营方式的光合响应特性,以安徽省黄山区3种经营方式下的5类毛竹林为对象开展研究,即:粗放经营(Ⅰ)、一般经营(Ⅱ)和集约经营(Ⅲ-挖冬笋量10%—15%,、Ⅳ-挖冬笋量15%—20%、Ⅴ-挖冬笋量约10%,每年9月施氮肥)。结果表明:1)不同经营方式下毛竹的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值间存在显著差异,随经营程度的增加,LAI和SPAD值波动增大。2)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非直角双曲线拟合良好,方程决定系数均大于0.96,随光合有效辐射(PAR)增强,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C_d)、蒸腾速率(T_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随之降低,非集约经营(Ⅰ、Ⅱ)的总体变化水平高于集约经营下的Ⅳ和Ⅲ,但集约经营下的Ⅴ则与Ⅰ、Ⅱ趋势更接近,说明适当补充养分(Ⅴ)的集约经营能有效提高毛竹对光能的利用能力。3)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_d)3个参数均最大或最小的两种经营方式下,毛竹林具较高的适应性,表现为最大净光合能力(P_(nmax))显著高于其它经营方式毛竹林,由此推断,粗放经营(Ⅰ)或有效补充林地养分的集约经营(Ⅴ)的毛竹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不同覆盖栽培年限雷竹林凋落物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了换叶期雷竹林凋落物的凋落量,C、N、P、K养分含量,养分季节归还量以及养分元素生态化学计量比值在不同覆盖年限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雷竹林在连续覆盖3a后,叶凋落量极显著性提高(P<0.01),在总凋落量中比例增加,但枝凋落量变化不明显。(2)连续3a覆盖对雷竹林凋落物中的养分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C、N养分含量极显著降低,P含量极显著升高,而K养分含量在覆盖2a时就出现了显著增加的变化响应;林地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同时还受凋落量的影响,其伴随覆盖年限增长的变化趋势与养分含量并不一致。(3)覆盖2a内的雷竹林地凋落物表现出稳定的高N∶P以及低P含量,表明凋落物分解速率较低;连续覆盖3a的林地凋落物P含量极显著升高,N∶P极显著下降(P<0.01),表明此时凋落物分解速率加快。(4)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凋落物中K元素随覆盖年限增长而消耗的规律与N、P元素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地表连年覆盖雷竹林叶片养分利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连续覆盖雷竹林换叶期林地土壤和叶片养分利用效率、养分再吸收效率进行了研究,旨在阐明地表连年覆盖栽培对雷竹林养分利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覆盖3年雷竹林土壤N养分有效性、N素利用效率以及再吸收效率均显著性提高,雷竹林表现出较高的保存N养分的能力;土壤P元素有效性水平显著升高,而叶片P养分的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反映出叶片对土壤高P含量的适应策略,N、P养分利用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K元素的有效性水平显著降低,竹林通过提高自身的K再吸收效率来维持养分的正常循环,再吸收效率高达95.8%;不同覆盖年限雷竹林Nm/Pm均<14,连续覆盖3年雷竹林Nm/Pm比值极显著下降,经推断是此时雷竹林对土壤有效P高吸收的结果.成熟叶片的Nm/Pm与N、P的再吸收效率均无显著相关性,Nm/Pm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叶片在凋落前的养分再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4.
毛竹向周边系统扩展的能力很强,研究毛竹扩展过程中细根的适应策略,可以为毛竹林扩展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毛竹-杉木林扩展界面为对象,分析了毛竹不同扩展阶段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比根长及细根养分含量和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毛竹扩展,细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增加,比根长、细根N和P含量降低;与扩展前期相比,扩展后期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分别是扩展前期的7.03、1.57倍,分别为1683.04±188.17 g·m~2和6483.14±846.82 m·m~(-3);比根长从扩展前期的2.61±0.20 m·g~(-1)降低到到扩展后期的0.70±0.06 m·g~(-1),扩展前期是扩展后期的3.73倍;细根N含量从扩展前期的5.06 g·kg~(-1)降低到扩展后期的2.98 g·kg~(-1),降低了41.11%; P含量从扩展前期的0.30 g·kg~(-1)降低到扩展后期的0.17 g·kg~(-1),降低了43.33%。相关分析表明:细根生物量、比根长与细根N、P、K、C∶N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毛竹细根养分含量与细根形态特征协同发生了变化;毛竹向杉木林扩展时,细根形态和主要养分含量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了适应性的改变,毛竹细根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毛竹细根在扩展前期通过增加比根长和细根N、P含量的策略,实现在新环境中的快速生长和对土壤环境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攀援竹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在热带雨林中的生存适应机制,该研究应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分别于2、4、7和11月测定了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的无耳藤竹(攀援能力较强)和响子竹(攀援能力较差)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结果显示:(1)无耳藤竹各月份的最大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效率和气孔导度总体大于响子竹,表观量子效率和胞间CO2浓度总体小于响子竹。(2)两个竹种的最大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效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在7月份较高,表观量子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则均在2月份较高。(3)无耳藤竹各月份的羧化效率、饱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呼吸速率均高于响子竹,两竹种4月份的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最高,但羧化效率和饱和最大光合速率较低。研究表明,无耳藤竹为阳性植物,其光合能力优于响子竹,对CO2浓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而响子竹以其耐荫的特性在热带雨林中与其他物种共存;两攀援竹种的光合能力均表现为雨季大于旱季,它们在雨季主要通过提高光饱和点、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来提高其净光合速率,在旱季主要通过降低蒸腾速率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维持光合作用;两种攀援竹光合特性季节变化是环境和竹种自身生理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光合生理特性决定了其在热带雨林中不同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6.
毛竹凋落叶组成对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好的生态功能,可能与混合凋落物的养分归还特征有关。本研究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对不同混合比例毛竹凋落叶分解特征进行了为期1年的研究,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Ⅰ(毛竹纯叶)、Ⅱ(毛竹、楠木叶比例为8:2);Ⅲ(毛竹、杉木叶比例8:2)、Ⅳ(毛竹、楠木叶比例5:5)和Ⅴ(毛竹、杉木叶比例5:5)。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凋落物分解速率符合Olson指数分解模型,R2均高于0.92。5个处理分解系数的排列顺序为Ⅱ>Ⅰ>Ⅲ>Ⅴ>Ⅳ,分别为0.68、0.66、0.58、0.55和0.49。处理Ⅰ和Ⅱ的分解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并非所有类型毛竹混合凋落叶均会促进凋落物分解,只有合适的比例和树种会促进凋落物分解。其中,竹阔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度高于竹针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度,竹阔混交可能更有利于竹林持续生产力的维持。N、P、K3种元素养分释放模式不同,N元素表现为净富集与净释放交替出现;P元素在经过4个月的快速富集后,4—5个月有短暂的净释放过程,其后呈富集状态;K元素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在放置的前3个月净释放,随后呈富集状态。竹林凋落叶的养分含量对凋落物养分归还有重要影响,尤其是C/N和P可能作为竹林凋落...  相似文献   
7.
毛竹地上器官的生物量分配及其随个体大小变化的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明毛竹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随个体大小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揭示毛竹生物量的种内变异规律,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毛竹生物量及其碳储量的估算精确度;同时也有助于指导毛竹林定向培育,以提高毛竹附加值和促进竹农增收。利用收获法在皖南毛竹分布区砍伐227株标准竹,研究毛竹地上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地上器官生物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量分配随胸径和竹高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单株水平上皖南毛竹叶、枝和秆的生物量分别为0.84、1.42和6.84 kg,约占其地上总生物量的9.21%、15.60%和75.19%;皖南毛竹地上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R20.75,P0.001);毛竹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与其胸径和竹高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可用幂指数关系拟合;拟合曲线表明,相对于大胸径的毛竹,小胸径的毛竹倾向于把代谢产物更多地分配到上部器官(如光合器官叶)。本结论支持异速分配理论关于生物量的分配受到植物体大小制约的结论,但是否支持最优分配理论,还需进一步开展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西省安福县15年利用历史的撂荒地和3种林地(毛竹人工林、木荷次生林、杉木人工林)等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活性有机碳库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样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大小顺序为毛竹人工林(14.56 t·hm-2)木荷次生林(14.41 t·hm-2)杉木人工林(13.39 t·hm-2)撂荒地(9.53 t·hm-2),3种林地均显著高于撂荒地。(2)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成林地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稳定态碳含量、碳库指数均有大幅度提高,木荷次生林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值均最大,毛竹人工林氧化稳定系数最大,以撂荒地作为参考计算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值,排列顺序为:木荷次生林(184.61)毛竹人工林(172.58)杉木人工林(150.50)撂荒地(100)。(3)林地对土壤更具有培肥作用,处于良性管理状态,尤其以木荷次生林最佳。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省安福县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毛竹林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以毛竹纯林最高,分别为13.1和2.15 g·kg-1;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热水浸提有机碳以竹杉混交林最高,分别为123.3和349.0 mg· kg-1.(2)3种类型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3)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后三者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土壤中活性较高部分的碳含量.  相似文献   
10.
以1年生黄藤(Daemonorops jenkinsiana)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制试验测定分析遮荫和干旱复合处理下黄藤幼苗的生长状况、叶片光合参数、生物量及生理特征的变化情况,以阐明遮荫和干旱复合处理对其生长和生理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1)黄藤的株高、地径和功能叶片数目均随遮荫度上升而增加;植株叶片的生物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随遮荫度上升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黄藤叶片的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随着遮荫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下降,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中度遮荫时,黄藤的株高、地径、功能叶数目、叶片生物量的积累以及PnTr、WUE、Pro和S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和MDA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4)干旱胁迫导致黄藤的株高、地径、功能叶片数目、叶片生物量积累、PnTr、WUE显著降低,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和Pro含量均显著升高。研究发现,遮荫和干旱复合作用影响黄藤幼苗的生长和发育。黄藤幼苗能通过调整生长策略、光合策略、代谢策略等使植株逐步适应或耐受胁迫,表现出一定的抗旱性和喜阴性;中度遮荫(遮光20%~30%)能够改善黄藤幼苗的生境,并能缓解干旱胁迫对植株造成的伤害,对其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