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添加丝裂霉素C(MMC)于不同培养基中,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草生欧文氏菌10025A(E.herbicola 10025A)诱导培养,首次证实该菌表达冰核活性蛋白的活性及运转分泌冰核活性蛋白方式是不同。研究结果显示,MMC的加入可以提高细菌培养物的冰核活性,该现象可以解释为MMC对E.herbicola的作用能够激活细胞SOS应急系统的反应,诱导细胞合成部分参与修复DNA损伤的酶和蛋白因子,达到对E.herbicola诱导表达冰核蛋白通过高尔基体形成小液泡,向膜外分泌的方式,同时对E.herbicola细胞分裂后的形态也发生明显的影响。这对研究细胞在恶劣环境的生存机制以及获取该条件下的蛋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低温生物的研究也将产生积极地影响。  相似文献   
2.
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目的与内容,建立基础实验训练阶段–专业技能训练阶段–自主设计实验训练阶段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初步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食品微生物学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技能。  相似文献   
3.
生菜连作及生菜-菠菜轮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菜连作和生菜-菠菜轮作不同次数的土壤样品为材料,研究比较生菜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的差异。采集0-20 cm深度土壤样品,分别提取样品总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生菜种植前后土壤样品中细菌多样性。测序结果经过质控过滤,共获得有效序列46 865条,对相似水平为97%的OTU进行生物信息统计分析,共得到OTU 21 692个。Heatmap图和群落组成分析显示,样品共检测到细菌40个门,89个纲,190个目,371个科,693个属,其中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在连作过程中占比逐渐下降,而在轮作过程中较为稳定。另外,壤霉菌属、节细菌属、黄杆菌属、溶杆菌属及微细菌属等有益菌属逐渐成为轮作土壤样品中的优势菌属。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轮作和连作土壤样品差异明显。生菜在连续种植第5次后,产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下降了24.1%和20.7%,出现连作障碍,而轮作生菜产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连作分别提高了49.6%和10.5%。菠菜-生菜轮作土壤中细菌类群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随着轮作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菜连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比较和优化以期获得一种准确度高、操作简单且对实验条件要求不高的检验方法。实验以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结果为参考,采用GB 8538.57-2016和GB/T7918.4-1987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方法,对27株试验菌株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GB 8538.57-2016方法检测结果准确度最低,假阳性检出率为29.6%,GB/T7918.4-1987假阳性检出率为7.4%。以GB 8538.57-2016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方法为例,优化后的检测方法增加了血琼脂平板培养、革兰氏染色及镜检和对血平板所有可疑菌落进行绿脓菌素试验。用改进后的GB 8538-2016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对27株试验菌株进行验证试验,检验结果与VITEK 2 Compact一致。  相似文献   
5.
传统发酵豆酱发酵过程中养分动态及细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传统发酵豆酱作为研究对象, 测定了发酵不同阶段的总酸、可溶性糖、有机碳、粗蛋白、氨基酸态氮、主要挥发性产物等指标, 对样品中细菌进行PCR-DGGE分析, 探讨了传统发酵豆酱中养分动态及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总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而后又上升, 最后成品酱中为6.26%; 有机碳和可溶性糖含量都逐渐减少; 粗蛋白相对含量先略有平稳上升后下降; 氨基酸态氮含量一直在增加, 成品酱中为101.2 g/kg; 乳酸和甘油含量随发酵进程而增加, 成品酱中分别为5.65 g/kg和14.72 g/kg。DGGE分析表明发酵15 d时细菌种类最多, 随后一部分逐渐消失, 种类趋于稳定, 最后成品酱中出现有几种明显的优势种, 主要包括:未培养细菌(Uncultured bacterium)、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近缘种。  相似文献   
6.
从浙江渔山列岛、朱家尖海域拖网采集浮游植物,采用平板分离法和水滴分离法分离、纯化出5株硅藻,用MAV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Bligh—Dyer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5株海洋硅藻的总脂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水温17—25℃,盐度25,自然光照,不充气培养条件下,5株海洋硅藻的总脂含量为15.14%-28.07%,除成对海链藻(Thalassiosirabinata)外,大龙骨藻(Tropidoneismaxima)、咖啡双眉藻(Amphoracoffeaeformis)、曼氏骨奈藻SM-2012—1(Skeletonemamunzelii)、曼氏骨条藻SM-2012-2(Skeletonemamunzelii)的总脂含量均超过其干重的20%。除咖啡双眉藻的20:4n_6含量高于20:5n4外,其它4株硅藻的20:5n.3在脂肪酸组成中含量较高,达22.04%-27.74%;5株硅藻中C18系列脂肪酸含量较低,为0.13%-7.6%;咖啡双眉藻除外的其它4株硅藻均舍有一定量的22:6n-3(2.40%-3.45%)。最终选出大龙骨藻(Tropidoneis maxima)、曼氏骨条藻SM-2012-1(Skeletonemamunzelii)、曼氏骨条藻SM-2012-2(Skeletonemamunzelii)具有开发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优化微藻培养条件,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不同光照强度(20、40、60、80、100、120μmol·m-2·s-1)和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对三角褐指藻紫外诱变株MP-2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光、盐对MP-2的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影响显著(P0.05)。MP-2生长和总脂积累的适宜温度为10~25℃,最适20℃;低温有利于EPA和PUFA的积累,15℃时EPA(30.94%)和PUFA(39.53%)较高;MP-2生长的适宜光照强度为20~120μmol·m-2·s-1,最适光强为40μmol·m-2·s-1,低光强有利总脂的积累,光照强度为20~40μmol·m-2·s-1时总脂含量(25.81%~25.26%)较高;光强对PUFA和EPA的积累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100μmol·m-2·s-1时EPA高达29.15%,光照强度80~100μmol·m-2·s-1时PUFA高达40.22%~40.56%;MP-2生长的适宜盐度为10~40,最适盐度25,高盐有利总脂的积累,盐度30~35时总脂含量高达36.54%~36.66%,低盐有利EPA和PUFA积累,盐度为10~15时EPA高达31.31%~31.46%,盐度15时PUFA最高(44.75%)。  相似文献   
8.
通过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比较和优化以期获得一种准确度高、操作简单且对实验条件要求不高的检验方法。实验以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结果为参考,采用GB 8538.57-2016和GB/T7918.4-1987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方法,对27株试验菌株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GB 8538.57-2016方法检测结果准确度最低,假阳性检出率为29.6%,GB/T7918.4-1987假阳性检出率为7.4%。以GB 8538.57-2016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方法为例,优化后的检测方法增加了血琼脂平板培养、革兰氏染色及镜检和对血平板所有可疑菌落进行绿脓菌素试验。用改进后的GB 8538-2016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对27株试验菌株进行验证试验,检验结果与VITEK 2 Compact一致。  相似文献   
9.
传统发酵豆酱发酵过程中养分动态及细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东传统发酵豆酱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发酵不同阶段的总酸、可溶性糖、有机碳、粗蛋白、氨基酸态氮、主要挥发性产物等指标,对样品中细菌进行PCR-DGGE分析,探讨了传统发酵豆酱中养分动态及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总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而后又上升,最后成品酱中为6.26%;有机碳和可溶性糖含量都逐渐减少;粗蛋白相对含量先略有平稳上升后下降;氨基酸态氮含量一直在增加,成品酱中为101.2g/kg;乳酸和甘油含量随发酵进程而增加,成品酱中分别为5.65g/kg和14.72g/kg.DGGE分析表明发酵15d时细菌种类最多,随后一部分逐渐消失,种类趋于稳定,最后成品酱中出现有几种明显的优势种,主要包括:未培养细菌(Uncultured bacterium)、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近缘种.  相似文献   
10.
促旋酶(gyrase) B亚单位基因gyrB在鉴别细菌近缘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拷贝的gyrB是普遍存在于细菌中编码促旋酶B亚单位的基因,该基因进化速率快,每100万年的平均碱基替换率为0.7%~0.8%.研究证明,该区段基因能对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弧菌、肠杆菌、分枝杆菌、气单胞菌、乳酸菌等不同属或科内的近缘种进行区分鉴定,还可通过设计种特异性引物进行定量PCR或者限制性片段分析,同时也能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追踪微生物的动态.gyrB基因弥补了非蛋白编码基因16S rDNA或者基因间隔序列(ITS)DNA无法区分近缘种的缺陷,给近缘种的鉴别或者其群体指纹图谱的分析带来了新的希望,为当前国内外用于近缘种研究的热点,是细菌系统发育分析上非常值得重视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