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求覆膜栽培春玉米旱作田土壤水温变化特征及其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设计垄作覆膜、垄作裸地、平作覆膜、平作裸地(对照)4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对春玉米田各生育时段的土壤温度、土层水分、耗水结构及玉米产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自播种到抽雄的生育前期春玉米田覆膜较裸地增温1~3 ℃,土壤积温增加155.2~280.9 ℃;延长生育期约5.9~10.7 d.自播种到成苗期覆膜保水效应显著,WUE较裸地提高81.6%~136.4%.春玉米成苗到拔节期正值该区域稳定干旱期,覆膜处理土壤供水层深达80~100 cm,干旱胁迫使WUE较对照降低17.0%~21.6%,产生奢侈耗水.春玉米小喇叭口期后进入雨季,各处理土体复水,并产生过饱渗漏,最终使收获期土体水分与播期持平,贮水丰富.垄作覆膜较裸地增产9.5%;平作覆膜不利于降水入渗而导致渍水,减产5.0%;垄作裸地与平作裸地差异不显著.以雨季前气象干旱期的土壤枯水与雨季后的土壤库水为特征的春玉米田水分供求时序失衡,限制了春玉米的高产.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保亭县毛感乡南兵至南好公路边南好组以往被确认为下石炭统岩关阶 ,并认为与其下的上志留统足赛岭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著者最近在该剖面南好组中发现兰多维列世特里奇期晚期 (LateTelychian)Xi nanospirifer腕足动物群和三叶虫Latiproetuscf.latilimbatus,证明久归于下石炭统岩关阶南好组的地质时代应改归于早志留世 (Llandoverian) ;海南岛地区在早志留世明显属于扬子地台区的范畴 ;从地质时间上还暗示南好组与其下伏的足赛岭组不可能存在角度不整合接触 ;  相似文献   
3.
亚麻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从亚麻根中分得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和甲醇酸水解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Linum cerebrosideA(1),1-O-β-D-glueopyranosyl-(2S,3R,4E,8Z)-2[(2(R)-hydroxyhexadecanoyl)amido]-4,8-octadecadiene-1,3-diol(2),胡萝卜苷(4),花生酸(5)和ent-kaurane-3-oxo-16α-17-diol(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5、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4.
重点描述宜昌黄花场剖面中 /下奥陶统界线附近的重要牙形剌共 3属、5种和 2新种Bergstroe mognathussp .nov .,BaltoniodustetrachotomusLiandWangsp .nov .,并对Oepikodusevae带和Baltoniodustriangu laris带分子的首现位置及带的含义进行厘定。作者还在此剖面大湾组下段发现北美中大陆区暖水型牙形剌Tripoduslaevis和Protoprioniodusaranda ,并确定Tripoduslaevis的首现位置在Baltoniodustriangularis带底界之上 0 .3m处。Tripoduslaevis的首次出现曾提议为中奥陶统的底界的标志 (见陈旭等 ,2 0 0 0 ) ,在宜昌黄花场剖面上Tripoduslaevis的首现位置接近Baltoniodustriangularis带底界 ,对确定中 /下奥陶统界线很重要。由于在黄花场剖面可识别出Baltonioduscrassulus—B .gladiatus—B .triangularis演化谱系 ,作者建议以B .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作为中奥陶统的底界 ,宜昌黄花场剖面为中 /下奥陶统界线的层型剖面。同时 ,文中将本区的牙形刺带与世界其它地区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对小鼠睾丸中未分化(Undifferentiated)和分化中(Differentiating)的两类精原细胞进行定量蛋白质组研究,探讨两类精原细胞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探索与精原细胞分化相关的蛋白质。利用Thy1和c-Kit两个特异抗体结合的磁珠分选技术,分别将生后7 d雄性小鼠睾丸中的Thy1+细胞和c-Kit+细胞分别作为未分化和分化中的精原细胞分选出来,其中Thy1阳性细胞3组,c-Kit阳性细胞4组,分别代表了未分化精原细胞和分化中的精原细胞。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LC-MS/MS)分析两类细胞蛋白表达差异。并且对两类细胞的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KEGG代谢通路和聚类分析。质谱分析共鉴定了3228种蛋白,其中有256种蛋白在两类细胞中表达差异。其中,差异蛋白的富集分析发现,在生物过程方面,注释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在代谢过程(Primary metabolic process),细胞代谢过程(Cellular metabolic process),分子代谢过程(Macromolecule metabolic process)和氮化合物代谢过程(Nitrogen compound metabolic process)中富集;在细胞组分方面,蛋白主要富集在细胞(Cell part)、细胞内组分(Intracellular part)和细胞器(Intracellular organelle)中;在分子功能方面,鉴定到的蛋白主要参与蛋白结合(Protein binding)、核苷结合(Nucleotide binding)、水解酶活性(Hydrolase activity)和核酸结合过程(Nucleic acid binding)。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注释结果显示:88个蛋白质在KEGG通路分析数据库中有功能注释,共参与了18条代谢通路,其中,最主要的代谢通路是剪接体(Spliceosome)和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作用(Ubiquitin mediated proteolysis)。获得小鼠睾丸中未分化和分化中的两类精原细胞蛋白质组表达谱,揭示精原细胞分化的蛋白质组的组成、筛选出差异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在临床上指导白内障超乳手术的改进,提高手术质量,降低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方法:随机选取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的125例125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对可能影响角膜内皮细胞的多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各因素在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呈线性相关(F=2.13,P=0.017〈0.05;F=2.58,p=0.016〈0.05);其中对超声乳化术后1周和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影响最强的因素均是核硬度(P=0.012,p=0.014),其次为超乳时间(1周时P=0.005,3个月时P=0.034)。在术后1周内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与核硬度、粘弹剂类型呈显著性相关(P=0.012,p=0.036);在术后3个月与核硬度和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呈显著性相关(P=0.014,p=0.012)。结论:超乳时间、超乳能量、粘弹剂的类型、超乳模式、核硬度、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关,最危险的因素是核硬度,其次是超乳时间。  相似文献   
7.
普洱市亚洲象栖息地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刘鹏  代娟  曹大藩  李志宏  张立 《生态学报》2016,36(13):4163-4170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洱市的思茅区、澜沧县和江城县,以及临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普洱全境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野外调查数据,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模型对普洱市亚洲象的栖息地适宜度进行了评价,并预测了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发现:普洱市亚洲象栖息地的边际值为0.991,表明亚洲象在普洱市境内对环境变量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耐受值为0.315,表明亚洲象在普洱市境内生态位较窄,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将普洱市的亚洲象栖息地分为最适栖息地,较适栖息地,边际栖息地和非栖息地4个等级,面积分别为409.32、574.32、2909.48、38722.32 km2。最适栖息地仅占全市面积的0.96%,而非栖息地占90.86%。利用GIS和Biomapper 4.0生成亚洲象栖息地分布图,发现普洱境内最适栖息地和较适栖息地面积狭小。对最适栖息地、较适栖息地和边际栖息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栖息地破碎化均十分严重,连通度较低,栖息地内受到较大程度的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建议在普洱和西双版纳间尽快建立野生动物生态廊道,以加强亚洲象各种群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诃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果实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arjunglucoside Ⅰ(1),反式苯丙烯酸(2),诃子次酸三乙酯(3),Arjuaic acid(4),Ajungenin(5),胡萝卜苷(6).其中化合物2和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广州市龙眼洞林场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对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锥-马占相思阔叶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间植物层。乔木层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945和0.237,密度为2 671 ind./hm2,红锥、马占相思、三桠苦(Melicope pteleifolia)、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和台湾相思(A. confusa)的重要值较高。灌木层中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 oblongifolia)、九节(Psychotria asiatica)、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的重要值超过10%。层间植物的优势科为茜草科(Rubiaceae),其次是夹竹桃科(Apocynaceae)。草本层植物密度约38 000 ind./hm2,以禾本科(Poaceae)占优势,有9种。红锥林从幼龄向中龄过渡,优势种群为增长型,而马占相思林则由近熟龄或成熟龄向过熟龄过渡。对不同区域4种近似林分的比较表明,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远远高于人工纯林。因此,红锥-马占相思阔叶混交林已形成了混交复层异龄林结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均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  相似文献   
10.
三月竹(Chimonobambusa opienensis)为禾本科竹亚科寒竹属植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主食竹种,也是当地农民和笋竹加工企业的一大重要经济来源。该研究以开花与未开花三月竹为材料,采用吸光光度法、差量法、苯酚硫酸法、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愈创木酚显色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对三月竹开花前后各部位多种重要代谢物进行测定,并用统计方法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三月竹开花后,叶与次生枝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14.42%和71.39%(P0.05);次生枝与主枝油脂含量分别下降20.93%和26.04%(P0.05);叶与次生枝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上升21.04%和17.81%,淀粉上升8.33%和8.21%,纤维素上升17.62%和8.52%(P0.05);叶与次生枝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下降30.07%和37.31%(P0.05);上叶POD活性上升122.01%(P0.05)。这说明三月竹开花与多种有机营养和生化指标的变化关联,可通过监测叶与次生枝叶绿素含量,次生枝与主枝油脂含量,叶与次生枝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含量,叶与次生枝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叶POD活性来实现对三月竹生长的管理调控。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三月竹开花衰老机理和延期开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