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建立经济有效的方法,从大肠杆菌表达,纯化重组幽门螺杆菌尿素酶A、B亚单位。方法:含重组表达质粒pGEX-2T/ureA,pGEX-2T/ureB大肠杆菌分别在不同浓度IPTG、不同温度条件下作诱导培养,以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采用谷胱甘肽-Sepharose 4B亲和层分离纯化表达产物,以Western-blotting和ELISA对纯化产物作抗原性分析鉴定。结果:IPTG诱导浓度为0.1mmol/L;诱导温度为28℃,含重组质粒大肠杆菌表达可溶性融合蛋白GST-ureA、GST-ureB各约占总表达产物的78%和87%,经亲和层析,得纯度90%以上的GST-ureA约为14mg/L。GST-ureB约为18mg/L;融合蛋白呈ureA、ureB抗原性反应。结论:建立了低温诱导及纯化高纯度ureA、ureB基因表达产物的方法,所得纯化产物具有ureA、ureB抗原活性,为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与传统教学方法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我科实习护生240人,分别采用情景模拟教学(120人)和传统教学(120人)。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不予术前模拟练习。结果:比较无菌操作、动手、手术配合、紧急处理、沟通交流、理论考核和综合考核等指标,情景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组间有明显的统计差异(P<0.05),满意度调查和教师测评也认为情景教学法更优。结论:情景模拟教学使护生在演练中获得更多理论知识和实践体验,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发掘具有开发前景的放线菌资源,对分离自新疆胀果甘草的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抗菌活性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基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5种培养基和3种前处理方法,从胀果甘草中分离获得80株放线菌。基于菌株形态学特征,对36株代表菌株进行抗菌活性检测,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方法,检测了PKS I、PKS II、NPRS和卤化酶基因,探究其合成天然产物的潜在能力。结合筛选结果,选取其中20株代表菌,经16S r RNA基因测序,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培养基E2和E3结合热处理的分离效果较好;86.1%的代表菌株对供试的细菌、病原真菌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PKS I、PKS II、NRPS基因和卤化酶基因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7%、72.2%、25.0%和11.1%。具有活性功能的代表菌株经16S r RNA基因测序分析,分别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小单胞菌属(Micromonospora)、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4个属,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属,占60%以上。【结论】胀果甘草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其植株内部蕴藏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并在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药用植物川楝内生放线菌多样性,从中挖掘出新的放线菌菌株,发现新的潜在农业生防和医药先导化合物。【方法】从四川境内的资阳、遂宁以及重庆万州采集川楝的根、茎、叶、果、皮,采用纯培养方法,用4种培养基共分离获得148株放线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筛选出60株放线菌进行RFLP分析,选出代表菌株进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以3株细菌和6株病原真菌作为指示菌株,检测初筛出的60株菌株的抗菌活性以及聚酮合酶(PKSⅠ、PKSⅡ)基因、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基因和卤化酶(Halo)基因。【结果】基于16S r RNA-RFLP分析,60株放线菌被分成10簇,筛选出25株代表菌株分别属于7个属,包括Streptomyces、Micromonospora、Planotetraspora、Streptosporangium、Nocardiopsis、Prauseria、Microbispora,其中链霉菌占73.3%。供试的川楝内生放线菌对细菌、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含有4类化合物合成基因的菌株占10%-55%。【结论】药用植物川楝内生放线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不同地区不同部位川楝组织中放线菌的种群存在差异;分离菌株广谱的抗菌活性证明,川楝内生放线菌在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这为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