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抑癌基因家族--ASPP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泽军  卢欣 《生命的化学》2002,22(6):543-544
P53是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的产物,其在抑制肿瘤功能的重要方面是诱导凋亡的能力。但多年来P53诱导凋亡的机制还不清楚,最近发现的ASPP蛋白较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ASPP蛋白能和P53结合形成复合物,再作用于原凋亡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从而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ASPP表达水平的改变能影响P53与DNA结合的能力,进而控制细胞是进入凋亡还是进入停滞的途径,影响P53诱导肿瘤抑制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暂时与群体分离的个体藏马鸡的反捕食警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欣 《动物学报》2004,50(1):32-36
通过与同伴分担捕食风险 ,生活在稳定群体中的个体动物可以获得长期的适合度利益 ,但同时它们不得不承担食物竞争所带来的潜在代价。这种代价常常取决于食物资源的类型。当好的食物资源出现时 ,一些个体可以离开群体而独享这种资源。了解这些临时游离者如何组织其反捕食行为 ,在进化生态学上是有意义的。藏马鸡 (Crossoptilonharmani)是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山灌丛植被的一种典型的非繁殖季节集群鸟类。野外观察表明 ,为了独享好的食物资源 ,一些个体常常远离当前群体的活动范围。分离事件更可能发生于大的群体 ,但其发生率与参与者的数量呈负相关 ;而参与分离的个体愈多 ,分离持续的时间就愈长。分离者的个体警惕水平随着临时群体大小的增加而下降 ,遵从在其它自然大小鸟类群体所发现的一般性规律。分离行为的发生和持续时间被认为是个体对当前食物回报和捕食风险进行权衡的结果。这种利益 -代价权衡也可以解释藏马鸡所具有的强烈集群行为  相似文献   
3.
自组织作用在生物进化中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物的进化可以看作是在基因随机突变的驱动下,通过自组织作用而形成高级有序结构的过程。生物进货研究只能看到进货的结果,而不能对进货的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和检验。采用进化计算的算法框架对进化现象进行,模拟随机初始条件及环境突变条件下种群的分化和物种形成过程,研究地域分布对物种分化和形成的影响,以及过渡物种的分布特点,并对有限地域条件下地域面积和物种数量的关系进行了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因组复杂度进化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生物进化的主要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在整体进化的同时,生物界也广泛存在着局部的退化和简单化现象。为了研究生物的进化和退化并行、简单和复杂并存的现象,以及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建立了一个考虑基因扩增/删除机制的进化模型,并对这个模型在各种影响因素下的进化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复杂化倾向主要是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但复杂的基因组或结构功能往往需要比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成本,这又限制了复杂化的无限发展。当外部环境变化比较频繁,幅度比较大,而繁殖成本不高时,进化倾向于复杂化;当繁殖成本过高时,复杂化倾向被限制;而当外部环境变化很缓慢或基本稳定时,退化和简单化则成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5.
黑卷尾繁殖期领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欣 《生态学杂志》1989,8(4):28-30,34
鸟类的领域性是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国外进展很快,但国内工作较少,专文报道除三宝鸟之外,其它颇为罕见。1987年夏季,我们在太原市南郊对该地区的夏候鸟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的领域行为进行了观测。现将资料整理分析如下。一、工作区与工作方法太原盆地的自然环境和鸟类群落状况已有报道,在此不再赘述。工作区选在小马—加节两村之间约190ha的区域内(图1)。其  相似文献   
6.
大杜鹃依赖大苇莺繁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5~1987年夏季,笔者在太原市南郊航空学校西侧的退水渠,收集了大杜鹃(Cuculuscanorus)依赖大苇莺(Acrocephalusarundinaceus)繁殖的一些资料。此渠全长1600米,宽10米。渠内生长着稠密的香蒲(Typhalatifolia),渠的两侧为耕地和草滩,沿渠的一边还有高大的杨、柳和槐树。一、迁徙情况:大杜鹃和大苇莺一般在5月中旬迁来。大杜鹃最早迁来日期为5月17~24日,大苇莺为5月14~17日,前者较后者晚到3~7天(在迁来的第15天前后,大杜鹃数量达到最多,1986年样地附近为8只,1987年为6只)。9月下旬,大杜鹃和大苇莺就逐渐迁离繁殖环境。大杜鹃最晚迁离日…  相似文献   
7.
2005年4—12月在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对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rufipectus)雄性的鸣声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雄性单音节鸣声出现在啼叫、保护领域和求偶中,这些鸣声持续时间差异明显,主峰值差异不明显;雄性双音节鸣声出现在啼叫、保护领域、竞争雌体和求偶中,这些鸣声第一音节时间、第二音节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和主峰值差异极显著,全句时间差异不明显;雄性多音节鸣声出现在保护领域、警戒和惊吓中。雄性亚成体多音节鸣声出现在惊吓和警戒中;雄性成体和亚成体警戒鸣叫的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和主峰值差异均不明显,全句持续时间差异明显;雄性亚成体和雄性成体的惊吓鸣叫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时间、全句持续时间和主峰值差异均不明显。四川山鹧鸪表现出的各种鸣声行为是为了保护配偶和防止天敌,使该种群更好地繁衍。  相似文献   
8.
大苇莺种群繁殖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欣  郭东龙 《生态学报》1990,10(2):150-154
  相似文献   
9.
草兔的年龄鉴定和种群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欣  申守义 《兽类学报》1994,14(3):176-183
根据1991年2-10月猎自晋东南的212只的1990-1992年狩猎季节猎自山西和陕西省各地的1510只草兔眼晶体重的分布规律并参照繁殖资料,确定225毫克为区别1年以下及其以上个体的临界重量,秋-冬季种群中,当年兔占86.3(72.2-93.5)%;随着繁殖季了的推移,当年兔的比例逐渐增加,在4011只标本中,雌性占52.3%;其中1226只幼体和195只成体中分别在雌性52.4%和54.4%  相似文献   
10.
冬眠初期中国林蛙肝脏和脂肪体重量与身体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欣 《四川动物》1993,12(1):41-42
作为营养器官,肝脏和脂肪体在温带无尾类冬眠期间的新陈代谢及生殖腺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欧洲林蛙(Rana temporaria)肝和脂肪体重量的季节变化报道颇多,但很少涉及它们与身体大小的关系。作者以中国林蛙(R.chensinensis)为材料,就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