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The Upper Cambrian fossils were not known in South and SouthwesternChina before 1938,though a thick limestone series ranging from not less than100m to over one thousand meters known as the Ichang Limestone of the Gorgedistrict of the Yangtze and the Loushankwan Limestone of North Kueichou hasbeen partially referred by various authors to represent some part of the Upper  相似文献   
2.
一.绪言浙江西部的地质在1927年曾经刘季辰、赵亚曾二先生调查,1951年盛莘夫先生也曾前往工作。他们的工作多着重地质和矿产的调查,对地层和古生物方面的材料收集的较少,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此区地层古生物的分布情况,1954年夏,张日东、刘第墉同笔者在卢衍豪和穆恩之二先生的领导下,前往浙江西部江山及常山一带工作,其主要目的是详细采集化石,研究这一区域的地层,以便和邻近的其他地区比较。本文所描述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奥陶纪介形类化石最初发现于辽宁省太子河流域本溪县田师付附近;标本系1950年东北地质调查队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采自中奥陶纪马家沟下部不纯的深灰色虫迹石灰岩中。仅有Bollia sinensis 及Bollia taitze(?)oensis 两种,种的个体分布相当普遍;与头足类Armenoceras,Steroplasmoceras,腕足类Rafinesquina,Dalmanella及三叶虫、苔藓虫等共生。1951年杨敬之、穆恩之二同志调查鄂西地质时在湖北长阳杨柳屯中奥陶纪艾家山层的上部又发现了介形类化石一层,个体虽甚丰富,但仅有Euprimitia sinensis 一新  相似文献   
4.
介形类壳体表面纹饰及毛孔形态的研究,近十余年来,日趋深入、系统。世界不少学者进行过论述。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已被重视。本文仅以我国广大介形类工作者三十多年来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研究已发表的中国中、新生代海、陆相介形类化石数百种的部分模式标本及等模标本,对其中近千个个体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基于数千张扫描图片的分析,认为所研究的介形类,保存较好且能反映出表面纹饰的,大体可分为六种类型——A.网纹类型,B.斑疹类型,C.条脊类型,D.棘凸类型,  相似文献   
5.
具冠介形类的归属和发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余年来,中国和蒙古先后在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具冠介形类,分别定为不同的属,增加了地层古生物工作者引用的混乱本文意在将这些已知属进一步叙述和讨论,确定其归属问题;根据它们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试分析和讨论其发源问题.一、具冠介形类的归属问题早在1962-1964年,何俊德、叶春辉及作者研究湖北江汉平原边缘地区晚白垩世介形类时,发现一些小个体,其右壳前缘中部或前缘的中下部具一冠状突出物,而左壳上则不显此特点.壳体的其他特征,如壳形、壳饰、两壳的叠覆关系、肌痕等则与 Cypridea 属所表现的相似.因此,作者于1965年根据壳体的两瓣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采自下列不同的两地区:(1)系赵金科及徐煜坚二先生于1948年采自广西永淳中泥盆纪郁江层;(2)系俞建章先生采自广西灵川风林山扁豆状石灰岩,该化石虽然丰富但多为内模,保存较差。  相似文献   
7.
介虫类化石在中国各地层中多有其存在,但因其个体细小,颇难引人注意。近年因国家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地质事业突飞猛进,尤其是钻探工作特别重要。而微小化石对於钻探时地层时代的决定及对比用途甚大,因此微小化石的研究与今天的地质探矿工作的关系极国密切的。关于介虫类动物的一般习性,在鉴定地层上的价值及该化石在中国过去研究情况,著者已在另文简单介绍。最近杨敬之、穆恩之二同志又在湖北西部古生代地层中采得此类化石甚多,上至二叠纪下部棲霞石灰岩,下至下奥陶纪下部宜昌层均有其发现,本文所述仅下奥陶纪宜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于1951年春季采自湖北西部长阳马鞍山的向家磴、双栗树及白岩槽等地的上泥盆纪写经寺层;因化石大部分都已铁化,保存较好。共计11属15种,共中有4个新属及11个新种不能鉴定者数种。兹将各属所发现的种属分别表列如下:长阳上泥盆纪写经寺层中产丰富化石的岩层仅有30米,除其上部有零星化石不计外,还可分为中下两部:a)中部为薄层石灰岩及黄色泥质石灰岩,含介形类化石(By 230)及(By 7)。  相似文献   
9.
介虫类化石在中国古生代地层中发现虽多,但研究者尚少,早在1934年葛利普教授在“云南东部志留纪动物群”一文中描述六种。1935年法人巴特亦描述过一种~(**),文载“中国西南古生代及中生代化石”中。1944年马以思在“黔北桐梓县三叠纪动物群”文内,曾提及介虫化石,但未鉴定种名。1942及1948年赵金科、徐煜坚二同志在广西永淳中泥盆纪地层中,见到介虫化石。俞建章教授在广西灵川,风林山扁豆状石灰岩中亦采有介虫化石。经作者鉴定或属上泥盆纪。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介绍的介虫类化石是1961年杨敬之、穆恩之二同志在湖北长阳马鞍山一带下二叠纪地层中所采获。化石产在栖霞石灰岩的底部和顶部的黑色有机质页岩中,共计27种12属:在这27种中除 Hollinella tingi(Patte)一种曾在三叠纪飞仙关页岩中发现外都是新种。这些化石是采自(1)双珠岩;(2)张家堖;(3)放牛坪;(4)许家沟等四个不同的地方。按层位来说,第1和第2是位於栖霞灰岩的底部直接盖在马鞍煤系的白色砂岩之上,第3、4两地是栖霞石灰岩的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