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种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的糖基化修饰及功能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蓝蛋白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多功能蛋白,但其功能多样性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亲和层析、糖含量测定、凝集素印迹等技术在凡纳滨对虾血清中发现 5 种糖含量各不相同的血蓝蛋白:HMC、HMCb、HMCb、HMCs 和HMCs,其中HMCs 糖含量最高,HMCb最低,前者约为后者的5倍.继而运用非特异性免疫学实验技术对其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糖基化血蓝蛋白的免疫学活性不同, HMCs 具有较强的红细胞凝集活性和酚氧化酶活性,HMCb和HMC分别具有较强的细菌凝集活性和溶血活性.特别是当血蓝蛋白糖基被氧化后,5种血蓝蛋白的凝集活性、溶血活性全部丧失,酚氧化酶活性下降约11~28倍.由此推测,血蓝蛋白糖基修饰多样性可能是其功能多样性的分子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禽巴氏杆菌C48-3躺株编码成熟黏附蛋白的基因cpm39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方法:通过PCR从禽巴氏杆菌C448-3。基因组DNA中扩增出cpm39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DH5d,并对目的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用Clustal X和Mega 2.1软件将测定的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16种血清型巴氏杆菌株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测序结果表明cpm39基因大小为1002bp,与已知的16个血清型巴氏杆菌cpm39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1.5%~100%。结论:克隆得到禽巴氏杆菌C。躺株编码成熟黏附蛋白的cpm39基因,该基因在不同血清型巴氏杆菌中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该蛋白可以作为研制预防巴氏杆菌病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3.
血蓝蛋白是一种具有多种非特异性免疫学活性的多功能蛋白,以前的研究发现,血蓝蛋白具有凝集活性.本研究采用凝集抑制实验和亲和蛋白质组学等方法探索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与病原菌的凝集作用靶标.结果显示,大肠杆菌K12和副溶血弧菌外膜蛋白可以抑制血蓝蛋白对7种细菌的凝集活性,其中大肠杆菌K12中2种分子质量分别为16 kD、18 kD (命名为 p16、p18)的外膜蛋白可以与血蓝蛋白发生特异性的结合,经MALDI-TOF/MS鉴定,p16、p18 分别与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C、OmpX具有高度同源性.尤其是与大肠杆菌K12野生菌株相比,血蓝蛋白对 ΔOmpX 的凝集特异性明显降低,后者仅为前者的25%.由此推测,OmpX 应为血蓝蛋白与病原菌的凝集作用靶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体内外增殖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蛋白、天然粘附蛋白Cp39和重组粘附蛋白rCp39对小鼠的交叉保护作用。【方法】用NaCl提取法制备鸡胚尿囊液和DSA培养基增殖的C48-3株荚膜蛋白,并用电洗脱方法纯化Cp39蛋白,将rCp39蛋白以可溶形式表达在大肠杆菌BL21后,用Amylose Resin亲和层析柱纯化。分别以100μg剂量的鸡胚尿囊液增殖菌体荚膜蛋白、DSA培养基培养菌体荚膜蛋白、纯化的Cp39蛋白和rCp39蛋白通过皮下注射各试验组小鼠,生理盐水为对照组,第二次免疫后2周分别以A:1型菌C48-3株(6.7×102cfu)和A:3型菌C51-3株(1.1×103cfu)进行攻毒试验。采集免疫后小鼠血清,用ELISA法检测抗体水平,并计算免疫保护率,来评价4种抗原对小鼠的交叉保护效果。【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体内外增殖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蛋白的条带和分子量相似,且体内外表达的Cp39蛋白的分子量相同;ELISA结果表明Cp39免疫组小鼠和rCp39免疫组小鼠血清rCp39蛋白特异性抗体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保护试验表明,体外增殖菌体荚膜蛋白免疫组小鼠对同源C48-3株和异源C51-3株攻毒的保护率分别为100%和60%,鸡胚尿囊液增殖菌体荚膜蛋白免疫组小鼠、Cp39免疫组小鼠和rCp39免疫组小鼠对同源C48-3株和异源C51-3株攻毒的保护率分别为100%和80%。【结论】粘附蛋白Cp39是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蛋白中的主要交叉保护抗原,可以作为禽霍乱亚单位疫苗。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从兔多杀性巴氏杆菌C51-3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编码36 kD黏附蛋白的cp36基因, 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并对插入片段进行测序。以重组质粒pMD18-cp36为模板, 用PCR扩增得到编码信号肽除外的成熟黏附蛋白基因cpm36, 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QE30中, 得到重组质粒pQE30-cpm36, 转化大肠杆菌M15, 在IPTG诱导下表达融合蛋白CPM36, 经Ni2+-NTA亲和层析纯化。DNA测序结果表明cp36基因片段大小为1032 bp, 与已报道的16个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cp36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较, 同源性在76.9%~100%之间。SDS-PAGE结果显示, 表达分子量约为37 kD的带有6×His标签的CPM36蛋白, 与预期分子量相符。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 抗重组蛋白抗体分别能与CPM36蛋白和多杀性巴氏杆菌36 kD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 证明原核表达蛋白具有抗原性, 为进一步开展多杀性巴氏杆菌免疫保护性抗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成熟黏附蛋白Cpm39,并检测其免疫原性。方法:通过BamHⅠ和SalⅠ双酶切重组载体pMD18-cpm39获得cpm39基因片段,将该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MAL-p2X上,构建表达质粒pMAL-p2X-cpm39,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表达融合蛋白,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3株Cp39天然粘附蛋白的免疫血清经Western印迹检测其免疫原性。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8×103,与预期结果相符,而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MBP-Cpm39能与Cp39天然黏附蛋白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构建了表达质粒pMAL-p2X-cpm39,获得了具有免疫原性的重组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成熟黏附蛋白的免疫保护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rCPM36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体系,纯化表达产物并检测其抗原性。方法:运用PCR方法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国际标准株P1059基因组中扩增出编码36kDa成熟黏附蛋白的cpm36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QE30-cpm36,转化到大肠杆菌M15中并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用镍离子螯合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及制备其抗体,Western印迹分析其抗原性。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目标蛋白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在大肠杆菌M15细胞质中,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7kDa,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成功构建出原核表达载体并实现了目的蛋白表达,用镍离子螯合层析柱纯化得到具有抗原性的蛋白,为进一步开展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黏附因子和保护性抗原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3株外膜蛋白H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OmpH)的致病作用。方法: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强毒株C48-3的重组蛋白OmpH,亲和层析法纯化N端带有6个组氨酸标签的重组OmpH,通过皮下注射兔制备抗OmpH抗血清,用生物学功能实验比较野生株C48-3、突变株ΔompH和互补株C48-3C的粘附能力、血清抵抗性和抗吞噬作用。结果:与野生株和互补株相比,突变株对CEF细胞的粘附能力显著降低,而抗OmpH抗体显著抑制野生株和互补株对CEF细胞的粘附,但该抗血清不影响突变株的粘附能力。野生株和互补株在鸡血清中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突变株,但灭活鸡血清处理不影响它们的存活率。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突变株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野生株和互补株,而抗OmpH抗体增强巨噬细胞对野生株和互补株的吞噬能力,但该抗体不影响巨噬细胞对突变株的吞噬能力。结论:OmpH是禽巴氏杆菌的致病因子,它在该菌对宿主的感染与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非特异性免疫分子由于胚系基因种类有限而不具备多态性.但近年来人们发现,脊椎动物γ/δ T 细胞受体、B1细胞受体、某些固有免疫成分,以及无脊椎动物的某些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分子、抗菌肽和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等同样具有较高程度的多态性.与特异性免疫分子相似,其多态性形成机制主要为基因组水平的基因重排、单核苷酸多态性、DNA 突变和 mRNA 水平的外显子可变剪接.该多态性的出现可能是无脊椎动物的一种适应性进化,其应为低等生物特异性识别和防御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分子基础. 本文就无脊椎动物免疫分子多态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与意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
对基于rBE3(Rice base editor)和rBE4碱基编辑系统创制获得Os SERK1(D428N)和pi-ta(S918F)等基因的单碱基编辑突变体材料进行编辑特异性和遗传稳定性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和更好地利用该碱基编辑系统。首先对Os SERK1(D428N)和pi-ta(S918F)sg RNA的潜在脱靶位点进行预测,并对T0代材料中的各脱靶位点进行PCR扩增和Sanger测序检测;同时对该两个基因的突变体材料自交获得的T1代植株的靶位点序列和外源T-DNA分离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T0代材料均未检测到潜在脱靶位点发生单碱基编辑;此外,Os SERK1(D428N)和Os08g07774含有相同的sg RNA位点,且两个位点均能发生单碱基编辑;rBE3或rBE4系统介导产生的碱基编辑可稳定遗传至T1代,并在T1代可获得无外源T-DNA的纯合突变体。上述结果表明由rBE3或rBE4介导的碱基编辑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进行多位点编辑,引入的碱基替换可稳定遗传至后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