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核内核糖体小亚基序列的蝗总科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用核糖体SSURdna全序列对蝗总科(Acridoidea)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依据测定的8种蝗虫的SSU Rdna全序列 (平均 1.844 bp),并从GenBank中选取了6种内群种类和2种外群种类的SSU Rdna同源序列,进行序列分析。利用Clustal、MEGA 和 PHYLIP 软件构建分子系统树(距离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最小进化法 Minimum Evolution)。结果显示: (1) 蝗总科是一个单系类群;(2) 锥头蝗科(Chrotogonidae)和瘤锥蝗科(Pyrgomorphidea)亲缘关系较近,为蝗总科最原始的类群;(3) 网翅蝗科(Arcypteridae)和槌角蝗科(Gomphoceridae)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4) 斑翅蝗科 (Oedipodidae)为最进化的类群; (5) SSU Rdna序列保守性强,转换transition)取代的速率大于或接近颠换(transversion)取代的速率;(6) 在系统树中,总科首先分离,大多数同科不同属的类群以高置信度聚合在一起,说明SSU Rdna序列适合用于蝗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采自江苏泗阳县网翅蝗科1新属——苏蝗属Suacris gen.nov.及1新种——Suacris siyangensis sp.nov..该新属近似于牧草蝗属Omocestus I.Bol.,其主要区别特征为:前胸背板侧隆线微微弯曲,最宽处为最窄处的1.6~1.8倍;前翅肘脉域几乎等宽或略宽于中脉域;鼓膜器雄性宽卵形、雌性狭缝状.该新属也近似于拟草地蝗属Stenobothroides Xu et Zheng,其主要区别特征为:侧隆线明显且弯曲;雄性腹部末节无尾片;雄性下生殖板长锥形.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 苏蝗属,新属Suacris gen.nov. 模式种:泗阳苏蝗Suacris siyangensis sp.nov. 正模:1♂;副模:1♀,江苏泗阳,1957-Ⅸ-16,采集者未知. 体小型.头大而短,较短于前胸背板.头侧窝明显,呈长方形.颜面向后倾斜.中单眼较小于侧单眼.触角丝状,基部触角节宽大于长,向端部触角节渐渐变狭.前胸背板中隆线明显,侧隆线在沟前区微微弯曲,其最宽处约为最窄处的1.6~1.8倍;前胸背板后缘中央钝角形.前、后翅发达,超过后股节中部,前翅顶端圆形,无凹陷,前翅肘脉域几乎等宽或略宽于中脉域.中、后胸腹板侧叶全长均明显地分开.后足股节内侧具发音齿,可与前翅纵脉磨擦发音.后足胫节缺外端刺.鼓膜器:雄性宽卵形,雌性宽缝状.  相似文献   
3.
印红  付育婷  关妮 《四川动物》2011,30(5):740-742
对蝗总科8种蝗虫的口器感受器的超微结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共观察到6种蝗虫口器感受器:毛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B(o)hm氏鬃毛、刺形感受器I和刺形感受器Ⅱ,其中B(o)hm氏鬃毛是首次报道.同时对观察到的3种角质齿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采自台北台湾大学农场的短翼蚱科Metrodoridae棒蚱属Rhopalotettix 1新种,即台北棒角蚱R.taipeiensis sp.nov.,并编制了棒蚱属已知7种的检索表。新种同台湾棒蚱R.taiwanensis Liang近似,异点为头顶背面观端部逐渐变细,顶端略向下弯曲,雌性头顶长为基部宽的2.1倍。正模↑,台湾台北,1999-01-19,林明昕采;副模♀,台湾台北,1999-06-12,刘耕名采。模式标本保存于台湾大学昆虫学系。  相似文献   
5.
蝗总科部分种类16S rDNA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将自测的我国直翅目蝗总科8科8个种和从互联网GenBank中检索到相关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16S rDNA序列片段进行同源性比较,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480bp的序列中。A T约占70.7%,G C为29.3%,颠换取代(transversion)的速率大于或接近转换取代(transition)的速率,其中188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直翅目蝗总科有差异的188bp中,属内种间的碱基序列差异仅为1.5%,科内属间为3.5%~3.6%,科间差异为4.8%~15.8%,亚目间差异达到15.2%~25.6%。分子系统树表明:科内的属和属内的种均优先聚在一起;蝗总科8科的起源关系为:锥头蝗科→瘤锥蝗科→癞蝗科→斑翅蝗科→剑角蝗科→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斑腿蝗科;锥头蝗科与瘤锥蝗科关系较近,是蝗总科内最原始的类群;槌角蝗科和网翅蝗科互为姐妹群,与最进化的斑腿蝗科关系较近;蚤蝼科为独立的一支,最先分出,似为一个亚目,与现用的分类系统有明显差别;哈螽科(螽嘶总科)和蟋蟀科聚在一起为剑瓣亚目(Ensifera),蚱科和蝗总科的8科组成短瓣亚目(Caehfera),同现用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6.
飞蝗发育相关基因Omb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时空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克隆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发育相关的optomotor-blind(Omb)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和表达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Omb基因在飞蝗翅发育中的作用及为进一步蝗灾的治理和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T-RCR扩增飞蝗Omb基因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利用MEGA 6. 0构建昆虫纲分子系统进化树;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0a/LmOmb,转化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表达蛋白;基于qPCR技术分析Omb基因在飞蝗不同发育时期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结果】克隆获得飞蝗Omb基因部分cDNA序列,命名为LmOmb(GenBank登录号:MG867658),其长792 bp,编码264个氨基酸,在第37-219位氨基酸之间存在一个T-box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同源序列比对分析表明Lm Omb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Nl Omb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3%。在IPTG诱导下目标蛋白以6×His标签融合蛋白的形式在宿主菌中得到稳定表达。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mOmb基因在飞蝗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其中胚胎期的表达量最高,进入若虫期后表达量下降,且各龄若虫之间表达量相对平稳。Lm Omb基因在雌性和雄性成虫的胸部、足、腹部和翅中都有表达,且雌性和雄性之间表达量明显不同。【结论】LmOmb基因可能参与了飞蝗的胚胎发育。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飞蝗LmOmb的功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旋转培养装置处理大肠杆菌,筛选生长曲线发生变化、提前进入对数期的突变菌株,对菌株进行基因芯片的表达谱分析和质谱分析,研究微重力条件下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变化和对微重力条件的适应机制。结果发现突变菌株有11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99个基因表达上调。表达上调基因主要集中在ABC转运系统、糖代谢、三羧酸代谢、磷酸转移酶系统、核酸代谢、脂类代谢等方面。质谱分析从蛋白水平上验证了这个结果。表明经过微重力处理可以筛选到生长加快的菌株,生长加快是菌株相关代谢水平上调的结果。空间微重力通过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来使菌株适应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采自贵州的舟形蝗属l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贵州舟形蝗,新种Lemba guizhouensis sp.nov.(图l~4)新种同叉尾舟形蝗Lemba bituberculata Yin et Liu,1987近似,区别特征为:前胸腹板突扁锥形,不向后弯曲;前胸背板沟前区长为沟后区长的1.7倍;前翅较短,仅达腹部第2节中部;肛上板长大于宽;下生殖板较短,其超出肛上板部分的长度短于肛上板;尾片褐色.新种也同云南舟形蝗Lemba yunnana Ma et Zheng,1994近似,区别特征为:前胸腹板突扁锥形,不向后弯曲;中胸腹板侧叶中隔长约为最狭处的3倍;尾须长度超过肛上板的后缘;肛上板顶端较尖;下生殖板顶端平.正模♂,贵州绥阳宽阔水(28° 17′N,107° ll′E;海拔800 m),2010-08-11,智永超采.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模式标本采集地地名.  相似文献   
9.
【目的】昆虫存储蛋白(hexamerin)是在昆虫体内独立发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特异性淋巴蛋白,在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方法】克隆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的存储蛋白Hex2基因,并利用qRT-PCR方法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到意大利蝗存储蛋白Hex2基因Cit Hex2,其cDNA全序列长2 610 bp,开放阅读框(ORF)长为2 022 bp,3'非翻译区(UTR)长为124 bp,碱基序列与其他蝗虫的Hex2基因核苷酸一致性为80%~84%。Cit Hex2编码673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78.7 k Da和6.01。氨基酸分析表明,Cit Hex2富含较高的芳香族氨基酸,其中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共占15.8%。定量分析结果表明,Cit Hex2在意大利蝗的整个发育阶段都有表达,且在每个龄期的蜕皮前后均有表达量的变化;在检测的所有组织中,雌性个体的表达量较高。【结论】Cit Hex2参与意大利蝗的发育过程,与其生殖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任国栋  杨秀娟  印红 《昆虫学报》2002,45(6):805-811
根据琵甲族Blaptini11属 5 8种防御腺的着生位置、形状、长度、宽度、囊袋距离、表面花纹等特征归纳出属级和族级特征。每属选 1代表种 ,各选 6个典型特征 ,组成特征矩阵 ,用Hennig 86 (1 5版 )软件初步确定了琵甲族各属的系统发育关系 ,得出琵甲族属级进化趋势为 :宽琵甲属Blaptogonia >侧琵甲属Prosodes>异琵甲属Thaumatoblaps>琵甲属Blaps>亚琵甲属Asidoblaps>齿琵甲属Itagonia >贞琵甲属Agnaptoria >小琵甲属Gnaptorina >地琵甲属Dila >新琵甲属Neoblaps >乾琵甲属Coelocnemodes。所有研究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