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2篇 |
免费 | 238篇 |
国内免费 | 101篇 |
专业分类
9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苔藓多样性及林窗干扰的影响,在过去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研究了色季拉山西坡5块样地内不同林内环境(林窗、林缘和林下)地面、腐木和树附生苔藓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 地面生单位面积苔藓植物生物量储量最高,平均910.10 g/m2,其次为腐木生(221.90 g/m2),树附生的最低(53.59 g/m2)。林窗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均值为360.47 g/m2,其次为林下(305.51 g/m2),最小为林缘(244.11 g/m2);林窗、林缘和林下间的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沿海拔梯度,林窗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在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内,林窗对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3.
我国西藏南部海相白垩系含有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文中着重研究岗巴地区两个剖面 (即剖面A ,B)Albian Santonian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根据标志种的存在 ,识别出 5个初现面事件 ,相应地建立 6个钙质超微化石带 ,自下至上是Prediscosphaeracretacea带 ,Eiffellithusturriseiffeli带 ,Lithraphiditesacutum带 ,Gartneragoobliquum带 ,Quadrumgartneri带 ,Lucianorhabduscayeuxii带。同时 ,通过洲际对比 ,建议以G .obliquum初现面作为划分本区Cenomanian和Turonian界线的标志。此外 ,Q .gartneri带和I .cayeuxii带之间缺失多个化石带 ,据此推测Turonian至Santonian期间本区可能存在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4.
蒙古野驴(Asinus h.hemionus)分布于内蒙和甘肃西北角、新疆东北部至准噶尔盆地西部。1982年航调,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内有356头,O.02头/平方公里;1986年调查为O.03头/平方公里。估计目前我国境内不超过2000头。西藏野驴(Asinus k.kiang)分布于西藏西部、新疆南缘山地;A.k.holdereri分布于除湟水河谷外青海全境、四川西北角、甘肃祁连山。1984年调查,阿尔金山保护区内有41,262头,0.917头/平方公里。估计我国境内种群约在20万头上。多年考察未发现野马(Equus przewalskii),目前可能在北塔山以东尚有少数残存。 相似文献
5.
利用SSR标记分析云南、西藏和新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185对SSR引物对52份中国西部特有小麦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在31份云南小麦材料中,共检测到488个等位变异,每一个SSR引物可检测到1至9个等位变异,平均为2.64个;平均PIC值为0.2764。在15份西藏小麦材料中,共检测到472个等位变异,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到8个等位变异,平均为2.55个;平均PIC值为0.3082。在6份新疆小麦材料中,共检测到308个等位变异,每一个SSR引物可检测1到5个等位变异,平均为1.66个;平均PIC值为0.1944。185对SSR引物在云南、西藏和新疆小麦的21条染色体、7个部分同源群和3个染色体组上检测到的等位位点的多态性存在明显差异。云南、西藏和新疆小麦均以3B染色体较高,而1D染色体最低;在7个部分同源群中,均以第三部分同源群最高,第六部分同源群最低;在A、B和D染色体组上,均以B染色体组最高,D染色体组最低,A染色体组居中。利用185对SSR引物计算了云南、西藏和新疆小麦群体内及其群体间的遗传距离(GD)和平均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西藏小麦和云南小麦群体内的平均遗传距离要高于新疆小麦,而云南小麦和西藏小麦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低于两者与新疆小麦的平均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云南小麦和西藏小麦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两者与新疆小麦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两栖类的染色体组型已有不少报道。无尾两栖类中蜍蟾属(Bufo)的染色体数目分为两类:2n=22和2n=20(Blain,1972)。我们对采自新疆4个地区的绿蟾蜍进行了染色体组型分析,发现其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44,是四倍体。现将我们的初步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利用遥感信息研究西藏地区主要植被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1982~2000年NOAA-AVHRR月合成NDVI遥感资料和相关气象台站数据对我国西藏地区的稀疏草地、浓密草地和Tebit森林等主要植被的变化进行了初探。利用月合成NDVI的多年平均值分析了植被指数年内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利用多年月合成NDVI的标准差描述了NDVI年际间波动情况。结果表明,在西藏地区,浓密草地和Tebit森林的NDVI植被指数年内变化规律呈明显的季节性,而稀疏草地则不明显;在年际变化方面,浓密草地月合成NDVI值波动幅度最大,Tebit森林次之,稀疏草地最小,且波动幅度较大的月份集中在NDVI值较高的植被生长季节6~10月份。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28头西藏牦牛血液中6种酶的活性,探讨了6种酶活性与生产性能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LDH活性与产奶量、CAT活性与腹毛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AKP活性与体重、Amy活性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SOD活性与体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可以用LDH活性预测牦牛产奶量,用AKP、CAT、Amy 3种酶活性预测牦牛体重,用CAT、Amy活性预测牦牛腹毛长。因此,有望将LDH、AKP、CAT和Amy等酶活性作为生化遗传标记应用于牦牛产奶量、体重、腹毛长的选择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西藏松萝地衣来源的两株非常规酵母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应用潜力。【方法】从西藏来源的松萝地衣样品内部分离得到2株耐低温酵母菌株,通过26S D1/D2和ITS序列比对分析以及生理生化实验进行菌种鉴定;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验证探究菌株的生物特性。【结果】两株酵母菌株经鉴定均为Curvibasidium rogersii,可以在10℃低温良好生长,在20℃生长最佳,25℃及以上温度生长缓慢或不生长。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挖掘,测序结果发现,其基因组注释出功能的部分与产油脂的低温酵母白冬孢酵母Leucosporidium creatinivorum具有最高相似性,尼罗红染色发现两株酵母都能够生产油脂,另外在基因组序列中还发现了可能参与木糖代谢的相关蛋白编码基因,实验证明两个酵母菌株可以利用木糖生长。【结论】首次分离鉴定了来自西藏松萝的酵母C. rogersii,为充分开发利用松萝和其他地衣来源微生物,以及利用可代谢木糖的新资源酵母生产微生物油脂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