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建立了从斑唇马先蒿中分离木犀草素和麦黄酮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方法,即:采用两相溶剂系统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0∶12∶9∶12,v/v/v/v),上相作固定相,下相作流动相,在流速2 mL·min-1,转速950 rpm,温度25℃下实现了对上述两种化合物的分离。该方法稳定、高效、回收率高,分离出的化合物纯度均大于99%,可以被用于体内体外活性试验。  相似文献   
992.
《环境昆虫学报》2014,(5):775-782
长角直斑腿蝗是一种鸟类昆虫饲料,具有较高市场经济价值。在广州从化对长角直斑腿蝗进行了初步的人工大量繁殖试验。分别采用了箱养和棚养两种方式,比较了不同饲养条件下长角直斑腿蝗成虫的存活情况,昼夜温差和昼夜湿度差的变化对成虫存活的影响,以及在棚养条件下各棚成虫死亡的差异。结果显示,虽然棚养的成虫密度(?=29.87±2.51头/m3)远低于箱养成虫(?=2371.26±87.23头/m3),但成虫死亡率(88.02±0.07%)却是箱养成虫(40.71±0.11%)的2.16倍,差异显著。昼夜温差和昼夜湿度差的变化与成虫死亡无显著的相关性(箱养、G棚和I棚)或相关性程度低(F棚:R2=0.1596)。在棚养条件下,F棚成虫的死亡73.94%发生在4月,而G棚和I棚在4月死亡的成虫不及其死亡成虫总数的50%,分别为47.18%和40.80%,各棚之间差异极显著。棚养成虫的死亡可能主要是与成虫交配产卵等相关的生物学因素有关。在棚养条件下,长角直斑腿蝗的卵能正常发育并孵化,若虫能正常蜕皮并发育至3龄,然而3龄若虫在发育初期突然大量死亡,其原因有待探究。解决3龄若虫大量死亡的问题是人工繁殖长角直斑腿蝗的关键技术所在。  相似文献   
993.
基于GISH的甘蔗与斑茅F1染色体遗传与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茅在甘蔗育种的利用是现代甘蔗育种种质创新的热点,育种者期望把斑茅中优异的特性通过杂交渗透到甘蔗中。甘蔗与斑茅的F1是斑茅利用研究的难点也是基础。本研究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分析甘蔗与斑茅的F1染色体构成和核型,探讨甘蔗与斑茅F1染色体的遗传行为。GISH结果表明,甘蔗与斑茅杂交F1的染色体众数68~69条,其中40条来自甘蔗热带种Badila,28~29条来自海南斑茅,未发现有染色体的交换或易位现象。参试材料大部分染色体都属于中部着丝点(m)的染色体,少数为近中部着丝点(sm),YCE95-41核型属2B型,其余的核型都为1B型。甘蔗与斑茅的染色体按n+n的方式传递给F1,本研究结果为斑茅种质在甘蔗育种中的利用及其杂交后代染色体细胞遗传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4.
王江 《生命世界》2014,(5):70-85
"我是谁?"是一个古老而玄妙的话题,于人是这样,于虫亦如此。在大自然里,同为虫,其形各异,要探寻生命的本源,破解形态的密语,需要悉心之人付出诸多的体力与精力。摄影师王江用他的仁心去感受,用他的金睛去发现,用他的独特视角呈现给人们充满力量与希望的虫卵世界……  相似文献   
995.
本文记述采自我国山西省的蝇科棘蝇属Phaonia R.-D-新种。命名为薛氏棘蝇Phaonia xue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山西省大同市地方病防治所。新种与范氏棘蝇Phaonia fani Ma et Wang,1992近缘,与后者区别是新种体较小,复眼裸,颊高约为眼高的1/4,触角第3节长为宽的2.5倍,背中鬃2+3,肩胛黑色,中股具1完整的前腹鬃列,各足跗节全黄等即可区别。  相似文献   
996.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742-751
对离腹寡毛果实蝇性别决定基因transformer 2(tra-2)进行多角度的进化分析,为研究离腹寡毛果实蝇性别决定分子机制奠定基础。通过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同源transformer 2基因的c DNA全长和内含子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序列和进化分析。克隆得到瓜实蝇tra-2基因c DNA全长1467 bp,开放读码框753 bp,编码250个氨基酸残基,Gen Bank登录号为KR056217。瓜实蝇tra-2基因与其他6种离腹寡毛果实蝇的基因结构相似,均包含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7种离腹寡毛果实蝇与实蝇科的地中海实蝇和按实蝇、蝇科的家蝇和丽蝇科的铜绿蝇为单一起源,而果蝇Tra-2表现出明显的分异。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tra-2基因核苷酸变异主要来源于同义变异,接受净化选择压力。本研究明确了瓜实蝇tra-2的c DNA和基因组DNA结构特征,离腹寡毛果实蝇tra-2蛋白高度保守,主要接受净化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997.
苹果蠹蛾、香梨优斑螟、梨小食心虫及地老虎是危害新疆香梨等产品的重要害虫,前3种也属于国际上检验检疫重要虫害。目前,国内主要依靠虫体的形态特征对其进行鉴定,缺少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这限制了我国香梨等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贸易发展。首先得到这4种害虫的16S r DNA COI基因片段,在差异序列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快速分子检测试验体系,依据标准曲线分析检测体系的重复性和灵敏性。结果表明,苹果蠹蛾、香梨优斑螟、梨小食心虫及地老虎最低检出限分别在1.605×10-2、0.729×10-2、0.475×10-2和0.818×10-2 ng/μL,满足检验检疫日常检测需求。为克服实际检测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某一虫的残片样本或者几种虫聚集在一起的混合样本,使用了单头、多头DNA样本及4种害虫的混合DNA样本进行检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可靠性和可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8.
圆斑蝰蛇(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锁蛇,为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的一种血循毒毒蛇,为我国南方常见毒蛇之一,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台湾等人口稠密地区,亦分布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地。圆斑蝰蛇活跃于平原或丘陵地带,具有高攻击性,其在攻击时常采用突袭,所以患者被咬伤时多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的情况下发生。因此,圆斑蝰蛇咬伤的记录和报道居高不下。在上述地区,平均每年毒蛇咬伤发病率高达5‰,超过20000人因此死亡。根据文献报道,相比脑梗死患者,圆斑蝰蛇咬伤患者更易出现颅内出血症状。本文首次报告圆斑蝰蛇咬伤致脑出血后出血性脑梗死1例。  相似文献   
999.
《菌物学报》2015,(6):1031-1035
报道斑痣盘菌科Rhytismataceae一新种,即发生在江西省三清山国家森林公园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落叶上的江西齿裂菌Coccomyces jiangxiensis。对该种进行了形态学特征描述、图解和讨论。供研究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菌物标本室(AAUF)。  相似文献   
1000.
王博  张荣  孙广宇 《菌物学报》2021,40(10):2550-2561
煤污病是一类外寄生性植物真菌病害。煤污病菌在果实表面形成黑色污斑和污点,导致外观品质降低影响销售,给果农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真菌的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一直是植物病原真菌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前沿。煤污病菌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寄主表面营养贫瘠、干旱、紫外线照射等非生物胁迫,以及与表面其他微生物竞争生物胁迫等极端环境,进化出一系列独特机制,从而成功定殖于植物表皮。本文从基因组结构趋同进化、致病相关基因家族收缩与扩张和胁迫响应等方面,系统综述了煤污菌群对表皮生态位的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