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35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91.
本研究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我院妇产科收治并确诊的90例肿瘤直径大于4 cm的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A组患者手术前采用动脉介入新辅助化疗,B组患者手术前采用静脉介入新辅助化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手术治疗,并对3组疗效及副作用进行了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3组患者MMP-2、Fas和FasL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以探讨新辅助介入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A组(有效率=83.33%)和B组(有效率=73.33%)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A组疗效显著高于B组(χ~2=2.116, p=0.045);Ⅰb期有效率显著高于Ⅱa和Ⅱb,Ⅱa显著高于Ⅱb,鳞癌患者的化疗有效率显著高于腺癌,低分化宫颈癌患者有效率显著低于中分化和高分化(p<0.05);A组中共有14例出现化疗副作用,B组共有11例出现副作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2和FasL治疗后的阳性率在A组和B组中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A组和B组中Fas阳性率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中MMP-2、Fas和FasL治疗前后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的结论初步说明:新辅助介入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效果显著,MMP-2、Fas和FasL细胞因子与宫颈癌肿瘤细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2.
为了研究AG490对甲状腺髓样癌TT细胞放射敏感性,本研究选择甲状腺髓样癌TT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不同浓度AG490 (0, 25μmol/L, 50μmol/L, 100μmol/L)处理细胞,利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克隆形成实验分别对细胞增殖、凋亡及放射敏感性进行检测,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JAK2、p-STAT3、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A组相比,B、C、D组的抑制增殖作用增强,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随着AG490药物浓度的增加凋亡率逐渐增加;与A组相比,C组细胞存活分数显著降低;JAK2、p-STAT3和Bcl-2的蛋白表达量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Bax蛋白表达量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AG490对甲状腺髓样癌TT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可促进细胞凋亡,提高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疗效及对糖类抗原125、人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住院治疗的92例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化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培美曲塞)和对照组(紫杉醇联合伊立替康)。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化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观察组缓解率为60.9%(28/46),明显高于对照组32.6%(15/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5.7%(21/46),明显低于对照组67.4%(3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肠道反应、脱发、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CA125、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美曲塞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疗效可靠,安全性高,且对降低患者CA125、TNF-α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究miR-142-3p靶向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对结直肠癌(CRC)细胞增殖、凋亡以及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培养正常人结肠细胞FHC与CRC细胞系SW480、DLD-1、HCT116和Caco-2,qRT-PCR检测细胞中miR-142-3P水平,Western Blot检测FSTL1蛋白水平;分别转染miR-142-3p模拟物(miR-142-3p组)、模拟物阴性对照(miR-NC组)、FSTL1的si-RNA9(si-FSTL1组)、si-RNA阴性对照(si-con组)至CRCSW480细胞,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凋亡相关蛋白水平,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放射敏感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Western Blot验证miR-142-3p与FSTL1关系及在CRC中作用。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RC细胞SW480、DLD-?1、HCT116、Caco-2中miR-142-3p水平(0.86±0.09、1.09±0.11、0.76±0.08、0.98±0.10)低于正常结肠细胞FHC (2.56±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8.536,15.621,19.851,17.016,P均< 0.01),FSTL1 mRNA水平2.26±0.23、1.39±0.14、2.01±0.20、1.98±0.19高于FHC细胞(0.79±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8.110,11.163,16.991,17.317,P均?< 0.01),FSTL1蛋白水平(1.16±0.12、1.09±0.11、0.96±0.09、0.95±0.10)高于FHC细胞(0.37±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8.736,18.454,17.972,16.155,P均?< 0.01);miR-?142-?3p组CRC细胞SW480凋亡率(30.23±3.10)和Bax水平(1.02±0.11)高于miR-?con?组8.96±0.89,0.45±0.05,t?= 19.785,14.152,P均< 0.01,72?h细胞增殖活力(1.16±0.11)、CyclinD1 (0.35±0.05)、Bcl-2 (0.38±0.04)、8?Gy (7.56±0.75)细胞存活率低于miR-con组(1.60±0.16,1.02±0.12,0.98±0.10,10.35±1.25,t?= 6.798,15.462,16.713,5.742,P均< 0.01);si-FSTL1组SW480细胞72?h的细胞增殖活力(1.05±0.11)、CyclinD1(0.40±0.05)、Bcl-2(0.42±0.05)低于si-?con组(1.60±0.16,1.05±0.10,1.00±0.12,t?= 8.498,17.441,13.385,P均< 0.01),Bax(1.00±0.11)高于si-con组(0.41±0.04,t?= 15.122,P?< 0.01);miR-?142-3p负调控FSTL1表达,过表达FSTL1逆转了miR-142-3p过表达SW480细胞增殖、凋亡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结论过表达miR-142-3p可能通过下调FSTL1表达抑制CRC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增强其放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995.
高丽  侯向阳  王珍  韩文军  运向军 《生态学报》2019,39(14):5095-5105
以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为平台,以样带上未放牧和重度放牧配对样地为研究对象,开展重度放牧对欧亚温带典型草原土壤氮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土壤氮积累量和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呈现出干燥度指数较大的样点显著大于干燥度指数最低的样点(P0.05)。在相对湿润的样点,土壤氮素矿化周转速率较快;(2)重度放牧对不同样点土壤氮积累量和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干燥度指数较高样点,重度放牧样地土壤铵态氮减少量和速率较未放牧样地低(P0.05),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无机氮积累量、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P0.05);在干燥度指数较低样点,重度放牧样地土壤铵态氮减少量和速率较未放牧样地高(P0.05),重度放牧对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无机氮积累量、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影响不大(P0.05);(3)土壤氮矿化作用温度敏感性(Q_(10))变化范围在1.61—2.06,重度放牧对Q_(10)无显著影响。随着纬度的升高,Q_(10)呈升高趋势。Q_(10)与基质质量指数以及表观活化能与基质质量指数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4)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无机氮积累量、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对重度放牧的响应比与干燥度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重度放牧对欧亚温带典型草原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受气候条件(温度和降水)的调控。  相似文献   
996.
李振亚  魏伟  周亮  郭泽呈  颉斌斌  周俊菊 《生态学报》2019,39(20):7463-7475
生态敏感性是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反映程度及生态环境问题发生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中国西北地区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流域为例,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及实地调查研究,将石羊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分为生态风险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敏感性三个方面,并系统构建生态风险敏感性指数、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敏感性指数三个定量评价指标,对石羊河流域综合生态敏感性进行研究。并通过格网编码、圈层分析,探讨近30年石羊河流域生态敏感性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87—2016年间石羊河流域生态敏感性总体上逐年降低,综合生态敏感性指数(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dex,CESI)值从1987年的1.143上升到2016年的1.287,反映出流域生态环境当前还是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2)流域生态敏感性整体偏高,常年极度敏感区和常年重度敏感区占流域总面积的42.26%。此外,敏感性空间分异明显,流域上游及下游荒漠区敏感性相对稳定,中下游绿洲区敏感性波动变化较为频繁,且波动变化区占总面积的51.24%,这表明流域生态敏感性与人类活动及工农业生产有较为密切的关系;(3)目前流域生态敏感性整体趋于好转,但局部地区有恶化的趋势,敏感性波动降低的区域面积为11693.57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8.82%,敏感性波动升高的区域面积为9099.66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2.43%,这表明一方面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当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在全球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大背景下,当地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97.
张秀月  付岩梅  刘楠  冯富娟 《生态学报》2019,39(10):3566-3574
土壤氮矿化是氮素生物地理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表征着土壤的供氮潜力,其变化过程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从小兴安岭典型的原始红松林及其退化形成的次生阔叶林样地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好气室内培养法,研究在不同培养温度(4℃、12℃、20℃、28℃和36℃)和湿度(20%、40%、60%、80%和100%饱和持水量,WHC)下,2种林地土壤氮转化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原始红松林相比,次生阔叶林表层土(0—20 cm)的有机质、全碳、全氮、硝态氮、碳/氮比、全磷、速效磷、速效钾、pH值均显著升高,铵态氮显著降低(P0.05)。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表层土壤的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均显著低于次生阔叶林,但净氨化速率的变化则相反;培养温度和湿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土壤氮转化速率影响显著(P0.001)。原始红松林和次生阔叶林净矿化速率对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最适温度和湿度分别为28℃—36℃和60%(WHC)。原始红松林土壤氮矿化温度敏感性指数(Q_(10))显著高于次生阔叶林(P0.05),均值分别为2.08和1.80,Q_(10)与基质质量指数(A)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998.
为探讨农田土壤不同组分呼吸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选取山东平邑旱耕土和湖南桃江水稻土为供试土壤,设置4个温度水平(5、15、25、35 ℃),对两种土壤的轻组、重组及全土进行63 d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 两种土壤全土的呼吸均高于轻组和重组.旱耕土重组的呼吸高于轻组,水稻土重组和轻组的呼吸在5~25 ℃温度水平下无显著差异,但35 ℃下重组高于轻组.在不同温度水平下,旱耕土轻组、重组和全土累积呼吸量分别占其初始碳的0.3%~2.8%、0.4%~3.7%和0.6%~7.0%,水稻土分别占其初始碳的0.4%~3.0%、0.3%~3.8%和0.7%~5.3%.两种土壤全土及轻、重组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均随温度升高和培养时间延长而降低;水稻土重组的Q10高于轻组,旱耕土重组和轻组Q10的差异无明显规律.在5~25 ℃温度水平下,旱耕土全土Q10显著高于水稻土,但在25~35 ℃下低于水稻土.说明平邑旱耕土有机碳矿化强度高于桃江水稻土,且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总体比水稻土更敏感.  相似文献   
999.
刘晓南  程炯  李铖 《生态学杂志》2015,34(3):860-869
水岸线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度及不当的利用已造成部分岸线出现侵蚀甚至破坏,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水岸线已成为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珠海市为研究区,选取水岸线500 m范围内影响水岸线功能的坡度、归一化植被指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距离基本农田距离和距离脆弱生态系统距离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子和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以缓冲区内最大敏感性等级赋值水岸线的综合生态敏感性,使用叠加排序法识别不同敏感区的主要影响因子,并据此提出不同敏感性岸线的开发利用建议。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岸线综合敏感性与岸线缓冲区内各单因子和综合敏感性空间分布类似,整体以不敏感和轻度敏感为主,中度和高度敏感相对较少且多集中在香洲区和斗门区;(2)缓冲区内各单因子在不同变化范围内,不同生态敏感性等级的面积百分比不同:在坡度为25°~45°、归一化指数0.45、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重要、距离基本农田距离300~500 m和距离脆弱生态系统距离100 m时,中高度敏感区的面积百分比最大;(3)缓冲区内轻度、中度和高度敏感区的关键影响因子分别为:距离基本农田距离、距离基本农田距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距离脆弱生态系统距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4)针对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以及轻度和不敏感岸段,建议分别采取严格控制、限制开发建设以及协调保护的开发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植物生态学报》2015,39(8):797
Aims Soil respiration (Rs) is the largest fraction of carbon flux in forest ecosystems, but the effects of forest understory removal on Rs in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e) plantations is poorly understood. In order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forest understory removal on Rs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subtropical Chinese fir plantation. Methods Forest understory was removed manually in June 2012. Rs was measured monthly using a LI-COR 8100 infrared gas analyzer from July 2012 through July 2014.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were also measured at 5 cm depth at the time of Rs measurements. Surface soil (0-10 c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July 2013 and 2014, respectively, and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PLFAs) analysis. Important findings Rs decreased by 32.8% over a two-year period following understory removal (UR), with a greater rate of decrease in the first year (42.9%) than in the second year (22.2%).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Rs was affected by UR, and was 2.10 and 1.87 in the control and UR plots, respectively. UR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concentration of fungal PLFAs by 18.3%, but did not affect the concentration of bacterial PLFAs,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the fungal:bacterial ratio; i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l PLFAs by 24.5%, and the ratio of gram-positive to gram-negative bacterial PLFAs after one year of treatment, but de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l PLFAs by 9.4% and the ratio of gram-positive to gram-negative bacterial PLFAs after two years of treatment.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Rs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were both affected by UR in Chinese fir plantation, and the effects were dependent of the duration following the U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